到太子丹逃出秦国而回到燕国的时候,燕国已经是风雨飘摇了。
王翦大军压境之时,燕国是燕王喜二十八年。这时的燕国政事,由太子丹主持。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此时刚刚过去了五年。这位燕国太子在秦国做了十余年人质,这时已经三十岁上下了。燕王姬喜的为政秉性,看似胸襟开阔,实则心地狭小,此所谓外宽内狭。后世三国时代的袁绍,与其颇为相似。惟其如此,太子丹在名义上执掌国事,实际的军政财大权却仍然掌控在燕王姬喜手中。
面对秦国大军压境,燕国庙堂一片恐慌。《史记》记载的当时情形是:“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在如此举国惶惶不安的形势下,太子丹的焦虑是双重的:既忧秦国大兵压境,又忧庙堂惶恐而没有对策。此时的燕王姬喜,在史料记载中几乎销声匿迹了。依据燕国历史推理判断,燕王姬喜一定是持续着他的迂阔,持续着他的自负,耽于享乐,根本没有意识到亡国灾难的来临。
燕国的应对之策,是在太子丹主持下完成的。太子丹集团的抗秦谋划,有两则基本对策。其一,军事对策。燕国与赵嘉的代国联手,组成燕代联军,合兵抗秦;其二,秘密对策。以政侠名士荆轲为献地特使,秘密刺杀秦王嬴政。
(1)燕国军事对策的实施:燕代合兵抗秦
在军事历史的背景上,燕赵两国悬殊很大。
在七大战国中,燕国的军事实力大体只能居于三流,仅仅略强于后期的韩国。赵国,则是与秦国并称的超一流军事强国。在一百余年的战国大兵争中,赵国已经成为山东六国的抗秦屏障。对于燕国,赵国尤其是直接的保护屏障。因为赵国的存在,燕国非但极少遭受秦国的进攻,而且还得到秦国着意结盟的巨大邦交利益。即或在秦燕关系恶化之后的数十年间,秦军也很少直接进攻燕国。这也就是说,燕国军队几乎从来没有与秦国大军正面交过手。燕国的安全,十有八九是因为躲在赵国这座大山的背后。
这里,历史却表现出一种无理性的复杂与荒诞。
燕国最喜欢反复纠缠的国家,这恰恰是赵国。燕国的对中原战争,除了燕昭王时期的乐毅破齐之战,几乎全部都是背后鼓捣赵国的战争。可是,燕国的纠缠与进攻,每次都被赵军打得惨败。赵国方面,只要能腾出手来,总是要发动进攻战,狠狠教训一下燕国。虽则如此,赵国却始终不能吞灭燕国。这里,最根本的原因,又因为秦国的存在——秦国需要赵国背后有一个敌人,因而绝不会坐视赵国灭燕。但是,如今赵国已经灭亡,燕国的大灾难也就迫在眉睫了。
当此之时,燕国与代国的赵军残部联合抗秦,不失为太子丹集团的明锐谋划。
但是,两军联合作战的具体实施,却无法保证战略谋划的有效性。根本的原因,在于燕国军队虽然数量远远大过代赵势力,但却无法在这场关乎存亡的战争中居于主导地位。因为,即或此时的“代军”只是残部,其实际战斗力,其将帅的统御作战能力,也远远强于燕国军队。另一方面的事实是,燕国在与赵国的长期纠缠中,稍有作战实力的精锐大军,都已早早被赵军摧毁殆尽了。此时的燕国,能够集结的军力,只有仓促赶来的辽东地带的边军,以及都城地带与要塞地带的防护军。
如此形势之下,即或代国赵军愿意将联军指挥权交给燕国,燕国庙堂与燕军将帅也对与秦军作战完全心中没谱。故此,关于燕国发动的燕代联军抗秦,《史记·秦始皇本纪》反而是以赵军的视角记载的:
王翦尽取赵地,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大饥。
而以燕国史料为蓝本的《燕召公世家》,则根本就没有记载燕代联军抗秦之事。
应该很清楚,燕代两国联军组成之后,代国的残存赵军是居于轴心地位的。这支联合大军的部署是:全军驻扎于燕国都城西北部的上谷(今河北怀来地带),先行整训磨合,再图抗秦作战。恰恰在这时,代国、燕国都发生了大饥荒。显然,这一灾难对燕代两军,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后来的战争实践看,此时的燕代联军还完全没有成熟的作战计划,以至来年春天的战争开始之后,两军很快就被各个击破了。
这就是联军组成后的战略态势——秦军强大,而燕代联军隐患多多。
(2)太子丹的秘密对策:荆轲刺秦的策划与筹备(www.xing528.com)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列了《刺客列传·荆轲传》,至为详细地记述了荆轲刺秦事件的策划、实施过程,以及余波。应该说,这是《史记》中罕见的完整纪事篇章。如果说,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述中渗透了过多的文学因素,那也是因为这一事件直到百余年后的司马迁时代,仍然在广泛地绘声绘色地流传着,而不会是司马迁的个人附会。
让我们按照《史记》所载之事实,先来看看这一暗杀事件的策划与初期筹备。
这一事件的全部过程,大体分为七个阶段。其中,策划筹备三个阶段,实施过程四个阶段。
前三个阶段中,首先是提出并预谋。这一阶段的史料缺乏,但可以明确推定,刺杀秦王政是太子丹的主张,当时处于绝密状态。因为,太子丹熟悉秦国,具有产生杀死秦王政才能制止秦军攻势的动议基础。
第二阶段,发现刺客人才,并将其确定为刺秦使命的惟一人选。
太子丹在焦虑之下,找到老师鞠武求教——实际上就是寻觅刺客人才。鞠武举荐了“智深而勇沉”的隐士田光,太子丹立即秘密拜会了田光,询问抗秦大计。田光以年老精力衰竭,举荐了朋友荆轲。临别之时,太子丹叮嘱田光不要泄密,田光笑着答应了。之后,田光迅速见到了荆轲,告知了自己向太子丹举荐荆轲的经过,以及太子丹的叮嘱。末了,田光自诉太子疑惑自己,自己深感羞愧,就在荆轲面前自杀了。
自此,荆轲这个人物正式出场了。
事情在继续发展。荆轲又立即晋见了太子丹,告知了田光的死讯。太子丹大是感愧欷歔,诚挚地向荆轲诉说了燕国的亡国危机,又向荆轲吐露了自己设想的秘密刺秦计划,恳请荆轲担任这个献地特使,以完成刺秦使命。但是,荆轲却以才具不堪,明确拒绝了。之后,太子丹不屈不挠,反复叩拜,坚定请求,荆轲终于答应了。至此,荆轲正式成为秘密刺秦的不二人选。
第三阶段,是太子丹集团秘密而紧张地准备。
从荆轲答应刺秦之日起,焦虑不堪的太子丹,就立即着手秘密实施前期准备。这些准备与铺垫,主要是六项具体事宜。
其一,正式拜荆轲为燕国上卿,为荆轲的重臣特使身份预先正名。
其二,刻意雕琢太子丹与荆轲形象,以迷惑秦国。所谓刻意雕琢,是三方面的有意作为:一则,有意夸张性地厚待荆轲,以国家礼器铺排与荆轲聚会的礼仪;二则,刻意满足荆轲的各种小喜好,以赠送千里马马肝、美女玉手等惊人之举,以求名闻天下;三则,纵容荆轲铺排张扬,挥霍享受,有意做出“以金弹打渔”等惊人之举,以求流传列国。如此这般刻意雕琢,只有一个目的,使天下皆知燕国太子丹与上卿荆轲,是一对着意享乐的昏聩君臣,绝然没有死战抗秦之心,从而使秦国高层相信燕国献地的真实性。
其三,精心制作出燕国督亢地区的古地图,一力使其繁难复杂,无从辨认,非详细解说不足以明白。这一要求,是为荆轲能够与秦王面对面创造条件。
其四,搜求天下著名匕首。结果是,重金搜寻到了著名的铸剑大师赵国人徐夫人锻造的锋锐短剑——“徐夫人匕首”。精工淬毒之后,太子丹亲自试验效力,确认能够见血杀人。
其五,荆轲亲自出马,激发在燕国隐居的秦国逃将樊於期的复仇之心,并许诺其代为复仇,从而使樊於期自杀。这一作为之目的,是以樊於期头颅作为献地之外的另一个诱饵,吸引秦王一定面见荆轲,以实现行刺。
其六,精心遴选行刺助手。荆轲坚持以自己的一个知己同道为刺秦助手,却因时间紧迫,其人不能如期抵达。最终,太子丹选定了曾少年杀人,有勇士之名的秦舞阳做了助手。
上述六项秘密准备完成的时候,已经是深秋之时了。
秦国已经大举屯兵燕国边境,燕国太子丹已经没有时间等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