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灭赵战役的战略部署
(1)灭赵战役的正面部署
灭赵战役之秦军统帅,是老将军王翦。灭赵之战出动的兵力总数,是秦国的主力大军四十余万。灭赵之战的进军路线是,分北、中、南三路,同时进逼赵国。北路,以大将羌瘣为主将,率军十万,经秦国上郡的离石要塞渡过大河,以晋阳为后援根基,压向赵国背后。南路,以大将杨端和为主将,率军十万,出河内郡,经安阳北上进军,直逼赵国都城邯郸地带。中路大军二十余万,由王翦亲自统率,出函谷关,经河东郡进入上党高地的东北方向,直接压迫赵军主力防守的井陉关。
如此三路进军,堪称古典战争时期最为经典的大分割、大包围战略。
这一战略的实施目的,是置赵国于退无可退之境地,逼迫赵国全面应战,一战彻底解决赵国问题,不使战争出现反复动荡的局面。因为,赵国是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其尚武风习,其举国皆兵的传统,与秦国如出一辙。秦国如果不能一次性完胜赵国,并安定赵国,则赵国军力流散的后果是很难收拾的。后来的实践证明,即或秦国作了最为充分的谋划,其战略目标还是没能全部实现。
(2)灭赵战役的侧翼部署——防御北方胡患
这支大军,就是大大扩充了的驻扎在九原郡的二十余万秦军。这支秦军自灭赵之战开始,驻扎于阴山草原之南,直至统一中国,始终有增无减。这支九原秦军,由年轻的将领蒙恬统率,始终没有加入华夏世界的统一战争。即或是后来第二次灭楚大战开始之际,秦军需要集中六十万主力大军,在兵力一时显得紧张的形势下,这支九原秦军也没有南下加入灭楚之战。
这就是历史实践所展现出来的秦统一中国的最高战略——内一华夏,外防匈奴。
整个战国时代,北方的匈奴族群联盟已经成为诸胡族群、戎狄族群中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相对稳定的匈奴联盟政权也已经建立。战国末期,匈奴骑兵与诸胡骑兵,已经发展为规模相当巨大的快速军事力量,其对华夏世界的突然侵袭时有发生,南下地域越来越深入,作战规模越来越大。那时,华夏北部的燕国、赵国、秦国,是正面抵御所有北方胡患最主要的三方力量。三大国抗击胡患的大形势是:
燕国的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均与聚散无定的东胡诸族群接壤。在东西数千里的广阔地带,燕国担负着正面抗击东胡势力侵袭的重担。
赵国的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则处在与匈奴联盟正面相对的阴山草原的中心位置。在东西横阔千里有余的阴山大草原南部,赵国担负着正面抗击匈奴游牧大军大规模南下烧杀劫掠的重担。
秦国的北方边患,则有两个战场:一个是西部的陇西郡,担负着抗击西部戎狄与西部匈奴的作战重担;另一个是北部的北地郡、九原郡、云中郡(其时秦赵两国都有云中郡)上郡,均面对阴山草原的西南部,与赵国共同承担着抗击北部匈奴南下的重担。
在抗击匈奴的华夏力量中,赵国承担的压力最大,承受的匈奴兵祸也最为严重。在这样的大形势下,秦国要发动统一中国的战争,就必然面临一个严酷的现实问题:如果匈奴联盟与诸胡大军趁秦赵大战之机,大举南下进攻中原腹心地带,秦国将如何应对?若不做北方防御之准备,则匈奴联盟必然会大军直下,将华夏世界搅成一锅粥,其严重后果将远远超过西周末期戎狄势力毁灭镐京的文明灾难。届时,秦国非但无法统一中国,且很可能在多方混战中彻底毁灭华夏族群的文明世界。果真如此,秦国发动的统一之战,便将成为毁灭华夏文明的千古罪行。
但是,若要部署一支北方大军,以防御并威慑匈奴与诸胡不敢趁火打劫,那么,这必须是一支强大到能够以绝对优势堵截反击匈奴骑兵的大军。否则,不能保证在如此广阔的战线上能有效地取代赵燕两国的军事力量。(www.xing528.com)
历史实践所展现的事实是:当时的秦国,以秦王嬴政为轴心的最高决策层,极富胆略地选择了具有深远文明意义的两面合一的整体战略:对内战略——发动统一中国战争;对外战略——正面部署大军以防御威慑匈奴联盟。
基于如此决策,秦王嬴政选派了出身军旅世家,且具有很高军事天赋的青年大将蒙恬,担任北方九原秦军的统帅。与此同时,秦国将九原秦军的规模一次增加到二十余万,足以构成大规模对匈奴进行防御反击作战的军力。
(3)九原秦军的防守基地——河南地
蒙恬的选择是,将九原秦军集中布防于阴山、阳山之间的“河南地”。
战国时代的黄河,从九原郡的西部分流为两河:北边的一条河绕行数百里后,又复归主流。这条分流河,战国时代叫做北河。北河与大河主流之间,形成了一块南北百余里,东西两百余里、大体长方形的草原丘陵地。大河主流向南百余里,便是当时秦国的北地郡(今日内蒙古杭锦旗地带)。当时所说的河南地,就是指从北河向南、再到大河主流之南北地郡的这一地域。通俗地说,两河之南,皆为河南地。
这块河南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面紧邻九原郡治所(今日包头市地带),东北方向是东西横亘的阴山,西北方向是东北西南走向的阳山,河南地恰恰处在阴、阳两山之间,同时又处在有两条大河横亘分割的要害位置。
战国末期的九原秦军,所以一直驻扎在河南地,直到帝国建立之后对匈奴大反击作战,其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地利所致。河南地,具有草原、大河、丘陵、山脉、湖泊、戈壁等多种地形交织的特点。从军事上说,这种复杂的地形构成,非常有利于以不同地形分割区域,构筑宏大坚实的壁垒,有效堵截大规模的集群骑兵。前出河南地则是广袤的草原,有利于骑兵快速反击。也就是说,驻军河南地,一则非常有利于秦军重装步兵的防御战,对堵截匈奴南下具有较大优势;二则,战事形势有利,少量骑兵也可以迅速开出河南地,向阴山草原快速反击。这就是河南地,一方攻守兼备的战略要地。
统一战争的十年,匈奴始终未能大举南进,秦军利用河南地构成的大规模防御阵地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秦国预先部署九原大军的历史事实,提供了这样两个历史答案。
其一,当时的山东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具有统一中国的实力条件。从当时的综合实力看,只有处于巅峰状态的秦国,具有同时在两个战场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能力。山东六国的任何一国,都远不具备如此强大的综合条件。从这一点上说,当时的华夏世界,只有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真正实力。从根本上说,这种强大的综合实力,来源于深彻变法并始终坚持法治的150余年的长期积累。假如,在战国变法大潮连绵涌动的新起点时期,历史的可能性还是不确定的,还是可以假设的。那么,到了战国末期这样的历史时刻,一切都已经清楚了——除了秦国,哪个国家也没有能力统一中国。
其二,在此前的中国历史上,已经有过为了自身利益而勾结异族入侵,从而给华夏文明带来深重灾难的政权集团。这就是西周末期的太子宜臼(周平王)与申侯集团。他们为了争夺王权,引戎狄进入关中,毁灭镐京,颠覆周幽王政权,对华夏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这是一个罪恶的先例。周政权所尊奉的礼治王道的虚伪性,也由此而崩溃了。
历史的幸运是,处于最深刻转折时代的秦国最高决策层,有着自觉维护华夏文明完整性,不容打烂华夏世界的天下意识。可以这样假设,如秦王嬴政也是周平王与申侯那样的角色,统一战争的情形会是什么样?答案是明确的:那样的秦王,肯定不会同时部署防御匈奴的大军。而恰恰相反,只会引进匈奴,夹击赵燕两国,先让我得了天下再说。
可是,秦国不是这样,秦王不是这样。秦国与秦王,选择了一条杜绝外部干预而依靠自身力量统一中国的历史道路。这一点,在以后的统一战争实践中,将反复地表现出来。直到最后一支秦军——五十万岭南秦军在西汉时期的文明回归,都充分无误地证明了,秦帝国时代所锻铸的天下意识,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