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战争文明的历史巅峰
战争文明,是衡量一个时代文明水准的最基本标尺之一。
如同对战争水准的历史评估一样,对战争文明的历史评估,也有一组最基本的实践要素。这些体现于特定时代的战争实践要素,我们以当代理念给以概括,大体可以视为对战争文明进行历史评估的基本指数。这一组指数是:
其一,战争价值观的历史合理性;
其二,国家战略理念的历史高度;
其三,战争方式对人道主义的实现程度;
其四,军队的国家化程度;
其五,兵员征发方式与战争动员方式的正义性。(www.xing528.com)
对于上述指数在战国时代的基本情况,这里不再一一展开。我只就这一组指数的基本点,简单地作以说明。
其一,战国时代的战争价值观体系,延续了自夏商周与春秋时代的基本方面,已经完成了理论化的总结,已经系统地表现于丰富的兵书与普遍的战争实践中。就其基本点来说,战争价值观主要是三个方面。一则,对战争在国家生存中的地位评判——存亡之道,忘战必危;二则,对两种战争的性质作出了区别——吊民伐罪之义战,抢掠杀戮之暴兵;三则,对战争活动的最高境界有明确认识——止戈为武,以战止战。
其二,国家战略理念是国家推行战争的总体方向意识与总体目标意识。战国时代所形成的国家战略理念,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对外战争中自觉表现出来的“强力反弹,有限扩张”战略。强力反弹,就是面对一切不义入侵的强大反击;有限扩张,就是在夺取敌方作战根基后的适可而止,不做无限度扩张。这种极其理性的国家战略理念,是中国古典战争文明的最精华部分。
其三,战争方式对人道主义的实现程度。人道主义在战争中的实现程度,与战争本身的残酷性构成了巨大的矛盾冲突。但是,一个时代的战争实践与战争理念,是否具有特定条件下的自觉的人道主义,仍然是战争文明的基本方面。战国时代有着最高密度的战争,也有着最鲜明的战争人道主义思潮及其历史实践。至少,有四个方面充分表现出来。一则,是以墨家“兼爱”思想为基础,反侵略战争的思潮与实践很鲜明。二则,以“弭兵”思想为基础的反战思潮与反战实践,具有极为普遍的社会基础。三则,反对“杀降”的善待战俘理念,一直是对战争进行历史评价的终极标准。白起、项羽,都因为大规模杀降,被当时社会与后来的历史评判所否定。四则,战争实践中以“义兵”为最高用兵境界,反对杀戮平民,反对劫掠财货。凡此等等,在当时的人类世界都达到了最高的自觉意识。
其四,军队的国家化程度。军队国家化的实质,是国家文明是否彻底走出了私人势力的覆盖,而完成了最高程度的社会化。所以,这是与国家文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战争文明指数。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军队国家化虽然有差别,但整体上都实现了军队国家化。秦国的军队国家化最为充分,其次分别为赵国、魏国、齐国、韩国、燕国、楚国。与同时代人类世界的任何其他地域文明圈相比,战国时代的军队国家化水平都是最高的。
其五,兵员征发方式与战争动员方式。就前者说,战国时代已经走出了私家军队时代,也走出了军人贵族征发的特权时代,实现了相对充分的社会化征发,军队构成的贵族化已经成为历史。就后者来说,国家的战争动员方式,已经走出了仅仅面对贵族阶层的狭隘化方式,也走出了强迫下层平民参战的方式,基本实现了依靠国家政策,激发社会适龄人口参战的普遍动员方式。从井田制时代的指定征发,到私田制时代的募兵制,就是这一转变的实践标志。
总体上说,中国战国时代的战争文明,是整个人类古典社会的最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