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毅灭齐之战:中国原生文明启示

乐毅灭齐之战:中国原生文明启示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铁血幻想:乐毅的灭齐之战公元前284年,燕国开始发动对齐国的大规模复仇战争。这场战争,由于燕国上将军乐毅的通盘筹划,成为战国时代具有经典意义的大战之一。燕军的同等报复政策,使齐国民众产生了抵抗心理。为此,乐毅开始了长期围困,并推行相对宽松的政策,力图感化齐人归附燕国。燕国新君燕惠王改变对齐政策,罢黜乐毅,任用骑劫为将,发动对齐总攻势作战。

乐毅灭齐之战:中国原生文明启示

4 铁血幻想:乐毅的灭齐之战

公元前284年,燕国开始发动对齐国的大规模复仇战争

燕国28年变法积聚的国家能量,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集中释放,威力震惊当时天下。这场战争,由于燕国上将军乐毅的通盘筹划,成为战国时代具有经典意义的大战之一。这场战争与变法命运直接关联,其历史内涵极其丰厚,我们应该给予基本的总结。

开始阶段,这场战争以燕国为轴心,发动了齐、楚之外的五大战国全部参加。也就是说,这是一场七大战国全部参与其中的天下大战。其中,以燕国大军为主力,燕国上将军乐毅为五国联军统帅,兼领燕、赵两国丞相印,赵、魏、韩、秦四国,直接出兵参战。

楚国在开战初期,保持了出兵救援齐国的态势。但是,当战争形势急转直下,齐湣王逃亡之后,楚国立即转向,杀了齐湣王,加入到瓜分齐国的阵营中来,分得了收回淮北故地的巨大利益。

这场极其特异的战国大合纵,打破了当时山东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格局,而形成六大战国联手对齐国作战的特殊格局。如此特殊格局所以能够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齐国骄横于天下,在外交上陷于彻底孤立。当时的齐国君主是齐湣王,这位国王有严重的政治狂躁症,既大大扩张了齐国军力,又毫无国家战略意识,接二连三地在重大对外行动中严重失策,孤立了齐国,给燕国的运筹合纵提供了历史机遇。

齐湣王时期的重大战略失策,至少有五个方面。

其一,遏制致力于山东合纵抗秦的孟尝君集团,迫使其称病隐居封地,脱离国政,使齐国失去了极其重要的一个斡旋天下的人物。同时,对齐国纵横家鲁仲连的救齐活动无动于衷,不做配合,听任孤立状态日益加剧。

其二,与秦国盟约,同称“东帝、西帝”,欲图展开灭赵大战。虽然,齐湣王很快取消了帝号,也与赵国达成了和解。但是,山东五大战国,已经对齐国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

其三,公元前287年,五国攻秦,燕国派出少量军队参加。齐湣王骄横地擅杀燕军将领,使联军离心,燕国对齐国仇恨加深。

其四,公元前286年,齐湣王执意趁山东战国全力抗秦之际,吞灭宋国,一家独获扩张之利,导致山东五国对齐国的仇恨大大加深。

其五,齐湣王内政荒疏,加重赋税,引起人民普遍不满,齐国恶政名声满天下。

惟其如此,当时的齐国,成为山东战国中惟一遭受六大战国同时夹击的国家,可谓咎由自取。齐国的破国灾难,深刻说明了一则基本的历史经验:在一个激烈的全面竞争时代,即或是强国崛起,成熟的战略,基本的道义,也是必须遵守的两个基本方面。缺乏稳定战略而一味狂躁地显示力量,只能成为众矢之的;丢弃邦交道义的基本底线,而肆意伤害同盟者,只能孤立于天下,只能导致最终失败甚或亡国灾难。(www.xing528.com)

燕齐战争延续了六年,是战国时代历时最长的破国又复国的大战。

这场战争,经过了四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合纵破齐并分割利益。以燕军为主力的五国联军,经过一次“济西大战”,击溃齐军40万主力大军。之后,包括楚国在内的各参战国,在燕国主导下实行了对齐国的利益分割,各国参战兵力撤回。

第二阶段,乐毅统率燕国大军,独立进军齐国纵深,连下七十余城,几乎占领齐国全境。大举占地的同时,燕军对齐国展开了同等报复,大举掠夺齐国财货人口,输送于燕国。燕军的同等报复政策,使齐国民众产生了抵抗心理。

第三阶段,齐国只剩下莒城、即墨两座城池孤守。在惟有两城坚守的艰危时刻,齐国人心开始了逆转。颇具政治家眼光的乐毅,开始认识到强力灭齐的后果,很有可能使燕国将来再度成为齐国的复仇对象。为此,乐毅开始了长期围困,并推行相对宽松的政策,力图感化齐人归附燕国。

第四阶段,在乐毅“仁政化齐”取得重要成效的时刻,燕昭王病逝了。燕国新君燕惠王改变对齐政策,罢黜乐毅,任用骑劫为将,发动对齐总攻势作战。固守即墨的田单军,进行了著名的“火牛阵”反击,战胜燕军并乘胜追击,一举恢复了齐国全境。燕军溃败,撤回燕国,六年大战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看似取决于罢黜乐毅,其实取决于更为深层的必然。

这一深层的必然,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法则:依靠残酷杀戮与全面掠夺所取得的战争胜利成果,永远都不可能是稳固持久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报复主义,永远不会成为征服人心的正道。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无不说明了这一历史法则的深刻性。乐毅的燕军,以报复政策在先,及至萌生出铁血幻想,在被占领国推行相对仁政,为时已晚。

战争形势的逆转,就其深层根源而言,是必然的。

燕国的乐毅变法,随着破齐之战的失败,在燕国名存实亡了。

燕国的命运,与乐毅个人的命运一样,都陷入了一种不伦不类的灰色境地。乐毅,以逃隐赵国的形式,不复再出,永远地沉沦性隐居了。燕国,以重回老路的方式,复归弱势,同样永远地沉沦了。

燕国与乐毅的命运,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复兴国家的变法,可以以复仇雪耻为第一动力,但却不能以复仇为最终目标。一个国家若没有更为高远的目标,变革与复兴所能迸发的历史张力就是极其有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