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国的内忧外患空前加剧
赵国大改革,是被严重的内忧外患逼出来的,是夹缝求生的大爆发。
战国初期的赵国,也曾经有过公仲连的第一次浅层变法,但仅仅局限于吏治整肃、用贤任能的人事层面,并没有给赵国带来根本性变化。战国中期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崛起,已经明显地居于超强地位,大国格局由此改变。此时的魏、楚、齐,已经先后经过较大变法,成为三个山东强国,是事实上的第二强国集团。赵、燕、韩三国明显处于山东弱国的地位,可以看做第三集团。
当时的赵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都很严重的困境中。
赵国内部的基本情形是,贵族以各自封地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为根基,各大板块之间争夺激烈,导致赵国君主直领的土地、人口、军力相对弱化,国家整体力量分散于贵族封地,不能凝聚为一。反映于国家权力架构,是赵国的君主权力受到多方面掣肘,无法形成强有力的高层轴心集团。同时,潜在的政变危机时时都有爆发的可能,赵国政权一直呈现出不稳定状态。
赵国外患的基本情形,是四个方向的夹击。第一是迅速强大的秦国威胁;第二是好战邻邦中山国的腹地威胁;第三是整个北方的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族群的强大威胁;第四是北部邻邦燕国时不时发动的战争威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确定威胁,就是魏赵韩三晋集团之间,自魏惠王时期开始公开冲突,时不时就会有相互攻伐。可以说,赵国是当时最为典型的四战之国——威胁多发,没有一面稳定的安全地带。
武灵王赵雍即位之时,赵国的内忧外患已经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赵国的君主权力不稳定,赵国的土地正在日渐缩小,人口正在日渐减少。赵国若不思变革,肯定没有出路。但是,当时的赵国新君与大臣,对赵国的内外困境还都没有清醒的认识。赵雍即位初期就遭遇了失败。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病逝,尚未到加冠之年的赵雍登上了赵国君主之位。
肃侯赵语,是赵国历史上比较有为的君主之一。他在临终之前为了保持赵国稳定,在身后设立了一个7人摄政机构,以丞相阳文君为首,下设博闻师3人、左右司过3人,在一定时段内实行摄政权。也就是说,年轻的赵雍虽然是国君,但却没有政令权。根据赵国史专家沈长云等对《史记》的考证判定:赵雍亲政,在即位3年之后。
据此判定,即位时的赵雍,年龄应当在18岁上下;亲政时的年龄,应该在21岁上下。赵雍亲政后的第一个姿态,就是尊崇实力老臣,对国中三位80岁以上的元老,实行每月拜望致礼,而标志事件,是提高了正当盛年的实力大臣肥义的实际待遇,并向肥义请教政事。由此,赵雍开始了执政初期很有勇气的一连串作为,要为赵国困境打开局面。
可是,近二十年的努力,赵雍的梦想却屡屡破灭。
其一,赵雍亲政当年(前323年),立即响应魏国倡议,参与了“五国相王”会盟。其实际意义,就是魏、赵、韩、燕、中山五国,相互承认对方君主称王,承认对方为王国。早已称王但却呈现衰落之势的魏国,所以发动此次会盟,其目的是成为五国轴心,借以与秦、齐、楚三大国平衡。从赵国方面看,赵雍所以欣然会盟,首先是自认赵国已经是实力大国,可以由此顺理成章地称王,从而提高赵国的天下地位。后来的事实迅速证明,这一场徒有虚名的邦交盟约,因为与合纵抗秦的整体战略格格不入,引起齐国的强烈不满与干预,不仅没有给五国的任何一国带来好处,反而引起了诸多实际麻烦,很快就宣告流产了。(www.xing528.com)
其二,赵武灵王四年,也就是亲政第二年,娶韩国公主为妻,主动与韩国修好结盟。这件事,表明了赵雍要在中原组建赵国实力集团的强烈愿望。但是,韩国太弱,在战国邦交中又素来摇摆不定,几乎对赵国没有起到相互援助的作用。
其三,赵武灵王八年,赵国出兵与魏、楚、燕、韩组成五国联军,发动攻秦战争。可是,却在战场遭到了重大失败。由此,赵雍深感耻辱,宣布不再参与“五国相王”会盟,也断然取消了自己的王号,下令赵国臣民称自己为“君”。按照当时残存的诸侯名义等级,各国君主的名号主要是王、公、侯、君四等。“君”的名号,通常是百里之内的最小诸侯,譬如战国末期的安陵君,大约只有50里封地。赵雍下令称“君”,实际是将自己的名号贬到了最低等。当时,赵雍有一句著名话语:“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其四,赵武灵王九年,赵国与魏、韩组成三国盟军攻秦,再次遭遇重大失败,赵国战死将士多达八万。同年,赵国、魏国又与齐国发生战事,在观泽地带被齐军击败。
其五,赵武灵王十年,秦军攻赵,夺取中都、西阳、安邑。
其六,赵武灵王十一年,秦军再度攻赵,击败赵国将军英的军队。
其七,赵武灵王十二年,中山国攻赵,败赵军于长子地带。
其八,赵武灵王十三年,秦军三度攻赵,夺取蔺地(今山西离石西),俘虏将军赵庄。
其九,赵武灵王十六年,开始深入草原游牧族群与中山国边境地带,秘密踏勘两年。
其十,赵武灵王十九年,反击中山国,夺取房子地带(今河北赵州),取得小战胜利。
总体上说,赵雍在即位之后的19年里,也就是亲政的16年里,赵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与邦交两方面的连续失败。虽然,其间也有几次像样的邦交周旋,譬如对严重内乱之后的燕国新君(燕昭王)即位的支持,对秦国公子稷(秦昭王)从燕国返回秦国的支持等。但是,从总格局上看,赵雍执政的前19年里,赵国屡战屡败,无论是国家实力,还是邦交声望,都已经只能与燕国、韩国同处第三集团了。正是这种谷底困境,激发了赵雍决然变法的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