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及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及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宋卫: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三春秋时期诸侯群的变化热点,还有宋国、卫国这两个老牌诸侯国。宋、卫两国的求变作为及其引起的阵痛动荡,对春秋时期华夏文明的融合,曾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戴氏、乐氏新政之后,宋国的变化中心转向了权力争夺。过于频繁而又没有任何新政追求的政治动乱,几乎打碎了这个中等诸侯国滋生任何新兴集团的可能。但是,由于卫国在春秋时代的阵痛变化缺乏实质内涵,所以始终未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及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

7 宋卫:中小诸侯国的阵痛效应三

春秋时期诸侯群的变化热点,还有宋国卫国这两个老牌诸侯国。

宋、卫两国,都与殷商遗民有关。宋国是殷商王族后裔的封国,国君族群是殷商王族,主体人口却是中原原住民。卫国是周室王族诸侯,国君族群是姬氏周人,国人的主要部分却是殷商遗民,也就是殷商七大族群。这是周公平定管蔡之乱后,对殷商后裔的分化治理政策,将殷商王族与殷商王畿的遗民分而治之。由周室王族诸侯统领殷商遗民,由原住人口做殷商王族后裔的封国人口,在事实上将殷商王族后裔的势力尽量削弱,尽量架空。

所以,就政风看,殷商遗风在宋国。就民俗生计看,殷商遗风在卫国。就整体发展程度而言,这两个国家都地处于肥美平原,经济殷实,国人素质较高,习俗自由奔放,是春秋社会战国初期的富庶风华大邦。宋、卫两国的求变作为及其引起的阵痛动荡,对春秋时期华夏文明的融合,曾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宋国的求变思潮与权力斗争

宋国求变思潮的活跃及其新政现象,出现得很早。

春秋中期,宋国的戴氏、乐氏、皇氏、向氏相继当权。这四大势力,都是宋国国君庶出后裔的繁衍分支。西周末期的镐京事变时,宋国的在位君主是宋戴公。宋戴公死后,其嫡系长子继承国君,其余庶出公子便开始了独立的繁衍发展。到春秋中期,宋戴公的庶出后裔们发展出了三个最主要分支:一支是戴氏,其首领人物是执政大臣华元;一支是乐氏,其首领是后来的执政大臣司城子罕;一支是皇氏,其首领人物是皇瑗。另一股向氏势力,则是宋桓公的庶出后裔。这些由“公族”而演变为“卿族”的大臣集团,长期占据着宋国的主要权力。

在戴氏、乐氏当政时期,正逢齐国田氏、晋国六卿等新兴势力蓬勃生长之时,宋国也弥漫出浓厚的求变思潮。当时,主张恢复西周礼治的孔子与弟子们游说诸侯,曾经路经宋国。宋国的新势力大臣司马桓魋要杀孔子,逼得孔子换上老百姓衣服,匆匆离开了宋国。这件事,是宋国社会新思潮强烈涌动的一个重要表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戴氏、乐氏集团都在自己的封地内,对民众推行与齐国田氏相差无几的新政,救济百姓,减轻赋税,一时颇得人心。

戴氏、乐氏新政之后,宋国的变化中心转向了权力争夺。先后当政的各大卿族集团之间,都曾经与公室权力展开了较量。在宋元公时期,戴氏首领华亥、华定联合向氏首领向宁,发动政变,向公室夺权,结果遭致失败。宋元公虽然战胜,却因此遭受到强大压力,谋求避居鲁国,结果走到半路就死去了。宋景公末期,宋国又发生政变:公子特攻杀太子,自立为君,是为宋昭公。自此之后,宋国出现了三大卿族——皇氏、乐氏、灵氏共同执政的局面,一直到进入战国。

宋国未能在春秋中后期发生蜕变,也未能进入战国序列,其根本原因在于两点:(www.xing528.com)

其一,新兴势力只看重政治权力的争夺,而没有完成封地内的变革,缺乏雄厚的社会根基。这一点,与晋国的魏、赵、韩三大势力以及齐国的田氏集团,有着很大的差距。

其二,新兴势力的构成过于狭小,几乎全部是公室贵族集团,难以衍生出真正具有新政特质的政治势力。对此,《左传》有一句评价,“春秋之世,诸侯唯宋事其君。”这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原诸侯群中,只有宋国公室还能掌控局面,得到卿族的尊重与支持。进入战国时代,戴氏集团终于夺取了宋国政权,其首领子罕自立为君主。

但是,宋国很快就被齐国吞灭了。

(2)卫国的政治动荡与变革

卫国的政治动荡开始得很早。周室刚刚东迁洛阳,卫国便连生内乱政变,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动荡信号齐桓公称霸时期,曾几次帮助卫国平息内乱。到卫文公时期,卫国推行了“减赋平罪”的新政,也就是对平民减轻赋税,同时清理全国冤狱,以求司法公平。这是宋国第一次整合破碎的局面。

可是,这一新政很快就流产了,卫国又重新陷入了卫献公时期的政变与内乱。到春秋后期,卫国出现了执政的南氏集团新势力,盘踞封地自立,与公室抗衡。南氏集团挫败了卫出公取缔封邑的行动,逼卫出公外逃。而后,南氏集团拥立了新的君主,基本上控制了卫国。可是,卫国依然没有发生蜕变,没有进入新的战国序列。

卫国未能蜕变的原因,在于与周室王权体系的渊源太深,距离太近,其国又在中原腹心,几乎始终处于政治风暴的激荡之中,无法保持相对广阔的回旋余地,因而也难以产生相对稳定的社会变革势力。过于频繁而又没有任何新政追求的政治动乱,几乎打碎了这个中等诸侯国滋生任何新兴集团的可能。虽然,卫国在后来涌现出了诸如商鞅吕不韦那样的大政治家,其政权形式也一直延续到秦帝国末期。但是,由于卫国在春秋时代的阵痛变化缺乏实质内涵,所以始终未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卫国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任何时代的深刻变革,都不能寄希望于单纯的政治折腾,而应该着力于经济与社会的基础变革。也就是说,社会与国家的文明新生,绝不是简单的权力更迭所能替代的。只有基础性的社会变革,才是文明发展与国家新生的根本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