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秦国霸业
对于秦穆公霸业,或者说春秋五霸中有没有秦穆公,传统史学有不确定的说法。其中一个原因,是秦穆公执政的主流时段,是齐桓公与晋文公相继称霸的时期。若认定秦穆公霸主地位,似乎有同一时期天下两霸的矛盾。因此,史学界的一种主张,便将秦穆公定位为称霸西戎的地区小霸。但是,从文明史的意义上说,秦穆公当之无愧地实现了霸业文明所要求的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无疑是大国霸权之一。
首先,穆公之秦用贤强国,改革国政,使秦国实力大幅增长。
秦穆公具有自觉的强国意识,有一定的改革业绩。秦穆公非但搜求并重用能才百里奚执掌秦国政务,又先后任用了蹇叔、丕豹、公孙支、由余四位能臣辅佐,整肃内政,并推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使秦国实力大增。
虽然,秦穆公君臣的改革内容,史料记载严重缺失,我们已经无法再现其具体内容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秦自立国以来百余年,只有从秦穆公时期开始,才真正具有了大国实力。若没有励精图治与相对全面的改革,国力不会有如此大幅度地提升。
其次,穆公之秦对强大晋国的盟约与战争,改变了当时的天下格局。
秦穆公积极东出中原,始终坚持以对晋国关系为轴心而开展邦交,大大扩充了秦国影响力,使秦第一次具有了大国地位。《史记·周本纪》的基本评判是:平王东迁之后,出现了四个强大的诸侯国——齐、楚、晋、秦。其中,秦国的强大,就是从秦穆公霸业活动开始的。具体说,穆公之秦在中原地区的重大活动主要有8次,分别是——
第一次,公元前651年,秦穆公联络齐桓公,两国共同安定晋国内乱。
第二次,公元前649年,戎狄势力突袭洛阳,秦穆公联络晋国,共同出兵救周。
第三次,公元前647年,晋国严重饥荒,秦以大规模船队络绎不绝地从渭水运粮,成为春秋战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邻国救援行动,史称“泛舟之役”。
第四次,公元前645年,晋惠公拒绝救援秦国饥荒,秦穆公大举攻晋;战于韩原,大破晋军,生擒晋惠公;一举占领全部河西高原,并设置正式官署进行有效治理。(www.xing528.com)
第五次,公元前641年,秦国攻灭政局混乱的梁国,也就是今日陕西韩城地带;次年,秦国再次出动,攻灭相邻的芮国,也就是今日陕西大荔县地带。
第六次,公元前638年,秦穆公与晋国联合,将原本生活在瓜州,也就是今日甘肃敦煌地带的戎狄族群陆浑氏,迁移到今河南的伊川居住;同时,又将西北边陲的姜戎族群,迁移到晋南的河东地带居住。这是以和平方式融合戎狄族群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七次,公元前636年,晋国再度发生内乱,秦穆公派兵护送长期逃亡的公子重耳回晋即位,是为晋文公;之后,秦军又应邀帮助晋国平息内乱,再次安定了晋国。
第八次,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后期在三次败于晋国之后发动复仇之战,大举攻晋,渡过黄河后焚烧战船以示死战,获小胜之后撤军。
从总体上说,秦国对中原的活动始终以对晋关系为中心,初期是联合并安定晋国,后期是冲破晋国封锁。在强大的晋国断续称霸的时代,秦国能对晋国三代君主造成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客观地说,是一种罕见的霸业成就。
再次是穆公秦国抵御戎狄、融合戎狄的巨大功绩。
在齐桓公开创的尊王攘夷的救亡潮流中,秦国是抵御野蛮文明入侵的最主要力量之一,攘夷的实际成效也最显著。史料记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所谓益国十二,就是打败并吞灭了十二个西戎族群的政权,占据了方圆千里的土地与人口。在整个春秋时代,这是抵御戎狄取得的规模最大的胜利。
从根本上说,这一巨大胜利的获得,与秦人族群在西周近三百年间始终处于西部戎狄海洋的血战历史相关。自周灭商,秦人族群在西汉水上游的河谷山陵地带(西陲犬丘)拓荒生存,在西部戎狄包围下长期奋战,积累了丰富的对戎狄作战的经验。此后,自西周末期镐京事变的勤王之战开始,到秦帝国时代的对匈奴大反击,五百余年间,秦国在对戎狄、匈奴的反击战中几乎没有过败绩。在中国文明史上,连续保持五百余年的对落后文明的战胜历史,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整个春秋时代的“攘夷”潮流中,秦国取得的空前巨大的胜利,安定了中国西北。
在春秋大国霸业中,秦穆公的秦国霸业活动具有独特的文明历史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