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洋务新政兴办及其成果

洋务新政兴办及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洋务”,主要是指当时的对外交涉、进出口贸易、兴办近代工业、用洋枪洋炮装备军队、开办近代交通工矿企业、为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而举办新式教育等。由此可见,以“自强”相标榜的洋务运动,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起点的。该厂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供应南、北洋及其他各省军队的需要。这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船厂,专门制造和修理船舰。

洋务新政兴办及其成果

一、洋务新政的兴办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并没有给清王朝统治者带来多大的震动。少数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影响微不足道。仿佛只是一潭死水中泛起的几朵浪花,很快就风平浪静了。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将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真龙天子”从首都北京驱赶到避暑山庄,还洗劫并火烧了圆明园,维系了两千多年之久的皇权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传统观念,在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击下开始动摇。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分化。封建统治集团均感面临“千古奇变”的危局,并力谋挽救危局的对策。可是,在如何挽救危局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一部分官员泥古守旧,反对进行任何改革,盲目排斥外国资本主义的一切事物,坚持以孔孟的“忠信礼义”为维持封建统治的唯一武器,他们抱着陈旧的观念不放,梦想再回到闭关锁国的“天朝”时代,这就是顽固派。另一部分官员在与外国侵略者打交道的过程中,看到外国的“船坚炮利”,中国“万能不及”,主张继续运用纲常礼教等传统统治术以外,还应与外国侵略者“和好”,引进一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以便更有效地维护封建专制政权,这部分人就是后来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为代表,在地方上以具有买办性的官僚军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及后起的张之洞为代表。所谓“洋务”,主要是指当时的对外交涉、进出口贸易、兴办近代工业、用洋枪洋炮装备军队、开办近代交通工矿企业、为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而举办新式教育等。

1.建立近代工业体系

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新兴起的政治势力——洋务派,在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开始了以军事为中心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打起“自强”、“求富”的招牌,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办以军事工业为重点的洋务事业。

在洋务派看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连续失败,主要是由于军队的武器装备落后,他们对西方的“船坚炮利”产生了恐惧心理。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他们又感到洋枪洋炮是镇压人民运动的有力武器,不免又怀有羡慕之情。因此,19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洋务运动的重心是大力引进军事装备和军工生产,以官办的方式创办制造局、船政局等。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制造新式武器的第一个近代化工厂。该厂除造洋枪洋炮外,还仿制了一艘小轮船,但质量低劣,不堪使用。次年,李鸿章聘请英国人马格里,在苏州开办弹药厂,成立苏州制造局。1864年,左宗棠在杭州设厂仿造小轮船,但也“行驶不速”。

洋务派在初期兴办的这些军械厂,规模虽然不大、质量也较差,却在清军太平军作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所以清政府一再称赞李鸿章等人学制洋枪洋炮的功劳。由此可见,以“自强”相标榜的洋务运动,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起点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官僚为了继续镇压捻军和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更积极地举办洋务,先后建立起一批较大的近代化军工企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由李鸿章创办。这是当时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军火工厂。该厂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供应南、北洋及其他各省军队的需要。

金陵机器局。这是李鸿章于1865年升任两江总督后创办的。该厂的规模虽比江南制造总局小,但生产的枪炮弹药种类却比江南制造总局多,成为北洋海防及驻军的主要供应基地

福州船政局。1866年由左宗棠在闽江口马尾山下设立。这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船厂,专门制造和修理船舰。该厂至1894年,先后制成大小船舰30余艘。

天津机器局。1867年由满洲贵族、北洋大臣崇厚在天津设立。开办后进展不大,1870年清政府不得不让调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接办。该厂生产的军火主要供淮军和直、奉、吉、豫等省军队的需求。

除以上四大兵工厂外,西安、兰州、济南、成都、昆明等地也相继设立地方性兵工厂,但规模都比较小。只有洋务运动后期,张之洞兴建的湖北枪炮厂,堪与上述工厂相匹配。

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必先富而后强”。他们开始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先后兴办了一批民用近代工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轮船招商局。1872年李鸿章创办于上海,这是洋务派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该局开始只有3艘轮船,1877年扩充到12艘,后又购买美国旗昌洋行轮船18艘。轮船招商局的创办,打破了外资对中国航运事业的垄断,因而不断受到外国轮船公司的压迫和排挤,所以自开办以来年年亏损。

开平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创办于天津,开采唐山煤矿。这是中国第一家采用机器采煤的企业。1881年投产。最初日产500多吨,到1894年增至日产1000多吨。开办这家企业的成功,对抵制洋煤进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引起了帝国主义垂涎。1900年,为英国侵略者夺取。(www.xing528.com)

天津电报局。1880年李鸿章创办于天津。1881年架设津沪电线,全长3000里。这是中国开办的第一条陆路电线,以后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架电线。电报局的开办,对发展商务,抵制列强夺取中国电报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李鸿章于1878年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湖北织布局等,都是当时洋务派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企业。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的同时,还开始建立新式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先后建立起北洋、南洋、粤洋舰队和福建海军。1885年还成立了海军衙门。海军的建立对保卫中国的海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朝廷的腐败,这些舰队在日后的战争中大都全军覆灭。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建立自己的近代民族工业体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头一次,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在19世纪60~80年代,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结构正处在逐渐解体的过程中。虽然民族私人资本也在产生,但数量太少,而且大都限于轻工业和加工工业,对改变整个社会经济状况起不了多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洋务派大力倡导和发展带有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民族工业体系,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是很有眼光和气魄的,它带动了包括民族私人资本在内的整个民族工业的发展。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民族资产阶级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旧的社会面临着巨大的震动,尽管这种震动在当时还不十分明显和剧烈。

其次,近代民族工业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唤醒并增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工业的初衷之一就是抵制外国经济侵略,收回主权,这本身就是呼唤人们去拯救自己的民族。在建立民族工业的过程中,人们对国家主权的涵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更加珍视民族的自主权。

第三,它也是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进一步深入的标志。在这之前,中国人认为西方的长处仅仅在于船坚炮利,而这时人们则看到,西方的长处在于工商业的发达和科学技术的先进,因而主张中国也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中国人认识的发展来看,这是一个飞跃。

2.改革传统教育制度,大力培养新式人才

在经营近代企业的实践中,洋务派逐渐认识到,欲求富强,必须重视学习近代科技知识,培养中国自己的人才。他们指出,西方的算学、工学光学化学等“皆得格物致理”,如果一味仿效而不求其所以然,就不能“独出奇异”,而只能跟在西方的后面亦步亦趋,一旦有事,还要受其挟制。从徐寿、华衡芳等人自行制造火轮船的成就上,洋务派看到,“我中土非无聪明才力[1],“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2],只要中国知识分子不再“耽于章句帖括”,“徒恃笔墨以与人争”,而是切实讲求实际学问,中国一定可以改变落后状况[3]。因此,他们一方面聘用西方人才,“借西土为先导,讲明机巧之原,制作之本”,另一方面大力培养本国的科技人才。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聘用西方人才。由于中国的起点太低,他们认为有必要请进一些学有所长的外国科技人员。丁日昌认为,正如外国人欲学四书五经必须请中国人指点一样,“我欲习轮船操练,亦必延西人为师”。王韬也认为,只要“取材于各国,便可各师其所长”。郑观应也主张请外国矿师帮助中国开矿。

第二,设立新式学堂。李鸿章建议,在沿海各省均设洋学堂,“分为格致、测算、舆图、火轮、机器、兵法、炮法、仕学、电气学数门”。王韬也建议设立“肆习舟师馆”,用以训练自己的驾驶人员。曾纪泽则主张,在“中国设立学塾,聘洋人以教中国子弟之好西学者”。当时,洋务派聘用了中国的一流科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徐寿,聘用了中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容闳,聘用了精通算学、机器、天文法律的专家100多人,设立了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马尾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鼓励知识分子以西方近代科技为“身心性命之学”,还改革科举制度,为西学人才开拓晋身之路。

第三,向外国派遣留学生。李鸿章在谈到船舰事务时说,“遣学生往习驾驶操法为开宗明义第一章,未可等而进”。沈葆桢也建议经常“择才派赴英法就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蒸蒸日盛。无俟借资外助,缓急有以自谋。郑观应说,只有派遣人员出洋学习,才能使中国企业进步,并逐渐赶上西方国家。19世纪60年代之后,由洋务派出面组织,第一次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向美国和欧洲派遣了留学生,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到外国学习,西学由此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留学生事业的起步,并对近代大机器工业在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办了数十所新式学堂,改革了科举制,派遣了留学生,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人才,翻译出版了几百种西方科技书籍,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转变,中国出现了与四书五经迥异的书籍。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在招收天文和算学学生时,由于倭仁等顽固派的攻击挖苦,人们不敢报考。而到了80年代,随着近代化事业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挣脱经学桎梏,愿意去新式学堂学习西方的科技知识。

洋务运动增强了中国的国力,使中国军队得以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在中法战争中取得相当的军事胜利,并在煤炭纺织、航运等若干经济领域收回部分利权。在开平煤矿兴办前,洋煤曾经垄断了中国市场,而当开平矿务局的煤于1882年投放市场后,逐步把洋煤挤出了北方市场,到1893年,洋煤在天津市场上已近绝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