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面对着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无畏的斗争,从沿海到边疆都燃起了反侵略的战火。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战争暴行,激起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强烈义愤。在广州,1841年5月29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劫行凶,当地民众奋起反抗,英军逃窜后,村民们在三元古庙集会,以庙中黑底白边的三星旗为“令旗”,联络附近103乡义勇共同抗英。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士绅加入到斗争行列中,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30日,三元里数千群众向四方炮台挺进,诱敌至牛栏岗,将英军包围,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期间,广东人民发表了《广东阖省人致英猷公函》,斥责英国侵略罪行。广东人民自制水雷,抛掷火药罐,袭击英舰;焚烧十三洋行;成立团练局,组织义勇;发动港澳罢工罢市,以各种方式同侵略者作斗争,直至英法联军退出广州城。这些斗争显示了蕴藏在民众中的爱国精神和反侵略气概。
在福建,1841年8月厦门失陷后,当地人民组织了长枪队和短刀队,运用熟悉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袭击英军。在浙江,1841年10月定海、镇海、宁波被占后,当地人民组织了“黑水党”,“四散隐伏,两月之中,擒斩数百,英人大恐”。(www.xing528.com)
在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斗争中,清军许多爱国将士英勇不屈,顽强抵抗。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驻守虎门炮台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英勇抗击侵略军,直至与将士400余人壮烈殉国。英军攻打厦门时,驻守厦门的总兵江继芸力战阵亡。定海再陷时,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总兵率5000守军浴血奋战,壮烈牺牲。战争期间,英军多次侵扰台湾,台湾道姚莹和总兵达洪阿率军民抵抗,打得英舰“桅折索断”。吴淞守将江南提督陈化成,年近七旬,亲自督战,身上七处负伤,仍率百人苦战,英勇阵亡。驻守镇江的副都统海龄,率4000余名满、汉、蒙族将士殊死战斗,直至镇江失守。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民众的反侵略斗争持续不断。“社学”成为发动、组织、领导民众进行斗争的重要组织。社学又称书院、义学。始于元代,形成于明初,延续至清朝。最初它是“学人课艺之所”,清中叶以后逐渐变为地主士绅办“团练”、“御盗贼”的团体;鸦片战争后又成为群众性反侵略自卫组织。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附近各乡社学彼此联络,决心团结御侮,强调“同患相扶,协力共救”。广州附近的升平、东平、南平、隆平等社学最为著名。社学的基本群众是农民、手工业工人、店员、爱国士绅。这支群众性的抗英武装,由1842年的几万人,发展到1849年的十几万人。他们先后进行了1842年12月火烧洋馆、1844年5月反对英国强租广州河南地区、1846年冲击知府衙门、1849年反英军入城等斗争。当时任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中国公使的文翰也不得不承认:“我绝对认为附近民众和团勇会坚决抵抗我们入城,结果使我们非用极大的武力不能达到目的,因为他们的抵抗力量比1841年第一次抵抗时要强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