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之例证
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国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政治制度上与汉廷基本相同,此则《汉书・诸侯王表序》略有提及,内称“汉兴之初……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对于同姓诸侯王国之“宫室百官”与汉廷“同制”之处,贾谊《新书・等齐》颇有论及,其词曰:
诸侯王所在之宫卫,织履蹲夷,以皇帝在所宫法论之。郎中谒者受谒取告,以官皇帝之法予之。事诸侯王或不廉洁平端,以事皇帝之法罪之。曰:一用汉法,事诸侯王乃事皇帝也。是则诸侯王乃埒至尊也。然则天子之与诸侯,臣之与下,宜撰然齐等若是乎?天子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诸侯之相,号为丞相,黄金之印,而尊无异等,秩加二千石之上。天子列卿秩二千石,诸侯列卿秩二千石,则臣已同矣。人主登臣而尊,今臣既同,则法恶得不齐?天子卫御,号为大仆,银印,秩二千石;诸侯之御,号曰大仆,银印,秩二千石,则御已齐矣。御既已齐,则车饰恶得不齐?天子亲,号云太后;诸侯亲,号云太后。天子妃,号曰后;诸侯妃,号曰后。然则诸侯何损,而天子何加焉?妻既已同,则夫何以异?天子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诸侯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殿门俱为殿门,阑入之罪亦俱弃市,宫墙门卫同名,其严一等,罪已钧矣。天子之言曰令,令甲令乙是也;诸侯之言曰令,仪之言是也。天子卑号皆称陛下,诸侯卑号称陛下。天子车曰乘舆,诸侯车曰乘舆,乘舆等也。衣被次齐,贡死经纬也。苟工巧而志欲之,唯冒上轶主次也。然则所谓主者安居,臣者安在?
兹以传世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为据,旁参当下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具体而微地考察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国的后宫及其职官建置,以期实证《汉书》等史册有关同姓诸侯王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的论断。
一、同姓诸侯王国之后宫建置
对于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国的后宫建置的研究,相对而言,较为薄弱,据笔者所知,既有的研究成果似乎仅史云贵《西汉王国后宫制度管窥》一文而已。鉴此,本书拟在史氏大作的基础上,略作申说如次。
(一)同姓诸侯王国的妻妾制度
对于西汉初年皇帝的妻妾制度,《汉书・外戚传上》载之甚详,其词云:“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据史云贵《西汉王国后宫制度管窥》一文考证,当时同姓诸侯王之妻妾名号与皇帝妻妾相同者,有后、夫人、美人、姬、八子、良人、材子、家人子等。(20)
第一,皇帝之妻曰皇后,诸侯王之妻则称王后。譬如《汉书・衡山王赐传》云:“衡山王赐,后乘舒生子三人,长男爽为太子,次女无采,少男孝。姬徐来生子男女四人,美人厥姬生子二人。……后乘舒死,立徐来为后,厥姬俱幸。……及后徐来坐蛊前后乘舒,及太子爽坐告王父不孝,皆弃市。”据《汉书》的相关记载,可知王后在王宫中的地位和权力,如同皇后在皇宫之中。
第二,皇帝之妾曰“夫人”,王之妾亦称“夫人”,譬如《汉书・武五子传》云:燕刺王旦欲作乱,事泄“王忧懑,置酒万载宫,会宾客群臣妃妾坐饮。……华容夫人起舞曰:“发纷纷兮填渠,骨籍籍兮亡居。母求死子兮,妻求死夫。裴回两渠间兮,君子独安居!”坐者皆泣。……(燕刺王旦)即以绶自绞。后夫人随旦自杀者二十余人。”不过,即便同为“夫人”,其地位亦不尽相同,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东侧室所出土的诸多“夫人”玺印,其质地之不同,即其明证。
第三,皇宫中之“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21)。诸侯王亦有“美人”,譬如《汉书・景十三王传》云:“(广川王)去立昭信为后;幸姬陶望卿为修靡夫人,主缯帛;崔修成为明贞夫人,主永巷。……后与昭信等饮,诸姬皆侍,去为望卿作歌曰:‘背尊章,嫖以忽,谋屈奇,起自绝。行周流,自生患,谅非望,今谁怨!’使美人相和歌之。”据考证,“美人”在王国后宫中仅次于王后、“夫人”,一旦获宠,即可进位至“夫人”甚至王后。(22)
第四,皇宫之中有姬妾数百(23),而在诸侯王众妾之中,称“姬”者也不乏其例,譬如《汉书・景十三王传》云:“江都易王非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汝南王。……二十七年薨,子建嗣。……易王薨未葬,建居服舍,召易王所爱美人淖姬等凡十人与奸。”“姬”虽说是对帝、王众妾的泛称,但在一般情况下,用于尊称“夫人”、“美人”等地位较高者。(24)
第五,皇宫之中有“八子”,诸侯王亦有“八子”,譬如《汉书・高五王传》云:“五凤中,青州刺史奏(淄川王)终古使所爱奴与八子及诸御婢奸……事下丞相御史,奏终古位诸侯王,以令置八子,秩比六百石,所以广嗣重祖也。而终古禽兽行,乱君臣夫妇之别,悖逆人伦,请逮捕。有诏削四县。”(25)
第六,皇宫中之“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26),诸侯王亦有之。譬如《汉书・武五子传》称山阳太守张敞上表云:“昌邑哀王歌舞者张修等十人,无子,又非姬,但良人,无官名,王薨当罢归。”(27)
第七,皇宫之中有“材人”(28),诸侯王亦有“材人”,譬如《汉书・淮南王传》载淮南厉王刘长因谋反被捕之后,有司奏请将之流放蜀郡严道县邛邮,文帝制曰:“令故美人材人得幸者十人从居。”(29)
第八,皇宫中之“家人子”,分为上家人子和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30),地位极低,近乎奴婢。诸侯王亦有“家人子”,譬如《汉书・宣元六王传》云:“(东平思王宇)姬朐臑故亲幸,后疏远,数叹息呼天。宇闻,斥朐臑为家人子,扫除永巷,数笞击之。”(31)
此上考述结果足以说明:王国后宫妻妾制度,较诸汉朝后宫制度,虽然略有差异,却大体上仿照后者而设置。
(二)同姓诸侯王国的后宫官制
汉朝宫官制度,包括太后宫官和皇后宫官两部分。这其中,太后官主要有三人,即总典宫内事务的少府、掌管车马舆服之类事务的太仆,以及掌管警卫事务的卫尉,也就是所谓的“太后三卿”。隶属于“太后三卿”的职官,则主要有私府、宦官、车府、永巷、仓令(长)丞等。皇后宫官主要有詹事、将行、中宫卫尉、中太仆四官。其中,詹事又称中少府,总管宫内事务;将行后改名为大长秋,主管对外事务;中太仆主管车马舆服;中宫卫尉主管警卫。此外,尚有中长秋、私府令丞、永巷令丞、仓令丞、厩令丞、祠令丞、食官令丞,以及众多从事宫内服务工作的谒者、宦者、家吏、掖庭暴室啬夫、掖庭狱丞、女御长、宫长、学事吏等职官。
据史云贵《西汉王国后宫制度管窥》考证,西汉同姓诸侯王国的后宫内官主要有:属于王国詹事或中少府的私府(令)长、永巷(令)长、仓(令)长、厩(令)长、祠祀(令)长和食官(令)长,属于将行抑或太长秋的长秋、中谒者、宦者、医工长、侍医等。此外,尚有不能确定上级主管部门的御府令(长)丞、私宫、中府、中官、后丞。
1.詹事(中少府)之属吏
史云贵先生认为:虽然迄今为止,尚无史料和官印封泥足以证实王国王后宫中设有詹事之职,但从王国王后宫中的诸多内官名称来看,大多隶属于汉朝皇后中宫之詹事,故而大抵可以认定王国后宫也设有一个总理宫中事务的詹事或中少府。(32)此外,余天炽先生也曾推测南越国内有詹事之职的存在。(33)兹本诸传世文献之记载及考古发现之成果,并旁参既有的研究成果,详考詹事(中少府)属吏如次:
(1)私府(令)长。詹事(中少府)之有此类属吏,文献记载甚明,譬如《汉书・文三王传》载曰:“鸿嘉中,太傅辅奏:‘(梁王)立一日至十一犯法,臣下愁苦,莫敢亲近,不可谏止。愿令王,非耕、祠,法驾毋得出宫,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毋得以金钱财物假赐人。’事下丞相、御史,请许。奏可。”又如巨鹿东里人路温舒,也曾任职广阳王国之私府长(34)。此外,《铜山小龟山西汉崖洞墓》所收之“楚私官印”,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艮盒上的“私官”铭文,当为王国后宫私府(令)长之别称。
(2)永巷(令)长。同姓诸侯王国之有永巷长,《史记・仓公列传》有所记载:“(文帝)诏问故太仓长臣(淳于)意:‘……尝有所验,何县里人也?何病?医药已,其病之状皆何如?具悉而对。’臣意对曰:……济北王召意诊脉诸女子侍者,至女子竖,竖无病。臣意告永巷长曰:‘竖伤脾,不可劳,法当春呕血死。’”而据《汉书・景十三王传》记载,广川王刘去也曾以幸姬崔修成“为明贞夫人,主永巷”。此外,“楚永巷丞”、“齐永巷丞”等官印的出土,则以实物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可信。
(3)仓(令)长。譬如临菑人淳于意,就曾担任过齐国的太仓长。(35)新近出土的“齐太仓印”、“楚太仓印”等官印,亦其明证。
(4)厩(令)长。同姓诸侯王国之有此职,可见《汉书・王尊传》的下段记载:“(王尊)迁为东平相。……先是(东平)王数私出入,驱驰国中,与后姬家交通。尊到官,召敕厩长:‘大王当从官属,鸣和鸾乃出,自今有令驾小车,叩头争之,言相教不得。’”此外,也可从“鲁厩丞印”、“齐中厩印”、“胶东中厩印”、“淄川厩丞”、“梁厩丞印”等出土的官印封泥中得到佐证。(www.xing528.com)
(5)祠祀(令)长。同姓诸侯王国之有此职,在传世文献中可见《汉书・董贤传》,据该传记载,东平王刘云的王后因为“祠祀祝诅”,而被孙宠、息夫躬等人告发,结果“下有司治,皆伏其辜”。此外,“齐祠祀印”、“齐祠祀长印”、“祠官印”等出土文物,亦可证成之。
(6)食官(令)长。同姓诸侯王国之有此职,可见《汉书・文三王传》,其词云:“梁平王襄,母曰陈太后。恭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而平王之后曰任后,任后甚有宠于襄。……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尹霸等奸乱,王与任后以此使人风止李太后。”此外,新近出土的“代食官”、“梁食官”、“常山食官”、“齐食官丞”、“楚食官印”、“楚食官监印”等官印封泥,也可予以佐证。
2.将行(大长秋)之属吏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云:“将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将行(大长秋)与詹事颇有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属官多用中人,故其官名之前往往加“中”字。
(1)中谒者。同姓王国之“中谒者”,见诸《汉书》卷八〇《宣元六王传》,即有“元帝崩”,东平思王刘宇“谓中谒者信等曰”云云。
(2)宦者。如同汉朝后宫,同姓王国之中亦有“宦者”,齐国宦者徐甲,就是其中较有影响者,《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曰:
齐有宦者徐甲,入事汉皇太后。皇太后有爱女曰修成君……修成君有女名娥,太后欲嫁之于诸侯,宦者甲乃请使齐,必令王上书请娥。皇太后喜,使甲之齐。……甲既至齐,风以此事。纪太后大怒,曰:“王有后,后宫具备。且甲,齐贫人,急乃为宦者,入事汉,无补益,乃欲乱吾王家!……”徐甲大穷,还报皇太后曰:“王已愿尚娥,然有一害,恐如燕王。”燕王者,与其子昆弟奸,新坐以死,亡国,故以燕感太后。太后曰:“无复言嫁女齐事。”事浸浔不得闻于天子。
《续封泥考略》中有“齐宦者长”、“齐宦者丞”等官印封泥,这说明王国后宫不但有宦者,而且颇有等级差别。此外,又由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铜灯、铜盆上所刻之“宦者尚浴”、“尚食”字样,可以断言王国后宫宦官存在着明确的分工。
二、同姓诸侯王国的中枢职官之建置
对于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国的职官建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的相关记载,较诸贾谊《新书・等齐》略为详细,其辞曰: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盭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
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王国》亦称:“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职傅为太傅,相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朝廷。国家唯为置丞相,其御史大夫以下皆自置之。”(36)
近者,杨鸿年先生钩沉索隐,对整个西汉一代王国官吏的员额、地位、任命、其与诸侯王的关系,作过比较完整的梳理,(37)而吴荣曾先生也曾利用印章、封泥及器物铭文等出土文物,对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国的职官建置作了详尽的考证。(38)此外,王恺先生的《狮子山楚王陵出土印章和封泥对研究西汉楚国建制及封域的意义》、赵平安先生的《对狮子山楚王陵所出土印章封泥的再认识》及孟凡港《西汉王国相考论》等文,(39)也为探究西汉王国官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笔者不揣浅陋,欲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略加考述,以成兹篇。
从《史记》、《汉书》等相关的第一手资料的记载来看,西汉前期,同姓诸侯王国之中枢职官主要有:
①太傅。由于当时诸侯王大多年幼无知,是以汉天子特地任命太傅以匡辅之。在道德和学问方面教导诸侯王,是太傅的职责所在,此则如淳言之甚明:“太傅傅人主使无过。”(40)而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王国》亦称:“傅主导王以善,礼如师,不臣也。”(41)其实例,见诸《汉书》,即有王尊“迁为东平相”,“谒见王,太傅在前说《相鼠》之诗”(42)的记载。不过,太傅虽然地位崇隆,却并不参与政务(43)。
②丞相。初名相国,惠帝元年更名为丞相。其职责是“总纲纪”(44),辅佐诸侯王治理国政,亦由汉天子代置。从周昌由汉朝御史大夫改任赵国相国而谓左迁的这个事实来看,王国丞相的政治地位显然不如中央同类官员;但即便如此,其地位还是相当贵重的,远在郡守之上,此观《史记・汲黯列传》《集解》注引“如淳曰”可知:“诸侯王相在郡守上,秩真二千石。律,真二千石奉月二万,二千石月万六千。”也因此,当时汉廷常以功臣干才出任此职。高帝分别以曹参为齐相国、以周昌为赵相国,即其明证。
③中尉。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同姓诸侯王国的军事指挥权掌握在中尉之手,此则《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明确记载:“中尉掌武职。”但事实上,王国中尉并无统领军队之权力,譬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载曰:
其明年,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朱虚侯章……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刘襄),欲令发兵西……以诛诸吕……(齐王)乃与其舅父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闻之,乃发卒卫王宫。魏勃绐召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卫王。”召平信之,乃使魏勃将兵围王宫。勃既将兵,使围相府。召平曰:“嗟乎!道家之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乃是也。”遂自杀。
由此可见,中尉的职责除了督察军吏,就是维持王国治安与训练军队,其身份和作用大致相当于汉朝直属各郡中的郡尉。
④内史。内史之职在汉初,确实是由诸侯王自置的,此观《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所载可知:“及魏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夜扫齐相舍人门外。相舍人怪之,以为物,而伺之,得勃。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于是舍人见勃曹参,因以为舍人。一为参御,言事,参以为贤,言之齐悼惠王。悼惠王召见,则拜为内史。”就其职权而言,内史不但“治国民”,而且“典刑狱”。譬如武帝元光六年(前129),衡山王刘赐入朝觐见,“谒者卫庆有方术,欲上书事天子,王怒,故劾庆死罪,强榜服之。内史以为非是,却其狱。王使人上书告内史,内史治,言王不直”(45)。
⑤御史大夫。此职由诸侯王自置,秩二千石,至于其具体职掌,可由薄昭规谏淮南厉王刘长之词中推知大概,其言曰:“今诸侯子为吏者,御史主;为军吏者,中尉主;客出入殿门者,卫尉大行主;诸从蛮夷来归谊及以亡名数自占者,内史县令主。”(46)对此,王先谦《汉书补注》释为:“诸侯王之子在其国为吏者,虽贵,其国之御史主督察之。”但这个解释很成问题。笔者认为:此所谓“诸侯子”,实指著籍于诸侯国者;御史大夫的职责,就是纠察王国百官。不过,御史大夫虽然与太傅、丞相、中尉、内史同秩二千石,但其职位可能不如前者重要,因而在《史记》、《汉书》中很少被提及,相关的出土实物也仅“齐御史大夫”封泥一枚而已。
除了上述职官之外,同姓诸侯王国的中枢职官尚有所谓的“群卿”:负责王宫安全保卫工作的郎中令、卫尉、大行,掌王室车马舆服的太仆,掌王室宗族事务的宗正,掌王室收支的少府(详参表3-2)。
表3-2 西汉前期汉廷——同姓诸侯王国中枢职官对照表
由此上考述,可知汉初同姓诸侯王国之设官任职,不但职位与汉廷雷同,而且每一职位上的官吏人数,也在模仿汉廷。这就实证了班固《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贾谊《新书》等传世文献有关汉初同姓诸侯王国“宫室百官同制京师”的论断。后世学者、史家多称西汉初年,时人颇爱求仕任职于诸侯王国,譬如应劭在为贾谊《鸟赋》作注时,就其中“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云:“仕诸侯为私。时天子居长安,诸王悉在关东,群小怵然,内迫私家,乐仕诸侯,故云‘怵迫私东’也。”(47)又如张晏论汉惠帝“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宦皇帝而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系”(48)之诏云:“时诸侯治民,新承六国之后,咸慕乡邑,或贪逸豫,乐仕诸侯,今特为京师作优裕法也。”(49)其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不一而足,却也正如杨鸿年先生所推论的那样,“王国官多和有官可做,也是它的原因之一”。(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