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刘邦对异姓诸侯王的戒备
西汉建国之后的异姓诸侯王,在刘邦看来,不但不再具有利用价值,而且已成为潜在的威胁。这种认识,是他之所以着力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关键原因。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刘邦始则处心积虑地限制、削弱异姓诸侯王的势力,继尔寻找各种借口、罗织各种罪名予以逐个铲除,最终建立了刘姓的“家天下”。而这个结果,正是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的真正目的。更需指出的是,铲除异姓诸侯王并非出于强化中央集权的考虑,也并未自然导致汉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同时也正因为刘邦强异姓诸侯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因此自然也就将防备异姓诸侯王列为当前工作之重点,并为此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据史书记载,其所实施的相关措施,主要有如下数条:
一、充实关中人口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以关中为根据地,打败了比他强大得多的项羽,关中因此可以说是其发家之地。在建国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关中,刘邦首先通过实施优惠政策以充实关中人口,遂于高帝五年(前202)五月,诏令“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53)对于诏书中所提到的“诸侯子”,谢天佑先生以为是“六国贵族的后裔”。(54)不过,谢先生的这种理解很可能有误,笔者更倾向于认同李开元先生的考证结论:就户籍登录之法而言,所谓“诸侯子”其实就是户籍在诸侯国的人。(55)
与此同时,刘邦通过免除徭税,对迁居关中者给予加倍优待,以吸引他们留在关中。汉高帝七年(前200),娄敬建言:
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与。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56)
史称刘邦从其言,“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57)这是汉代规模最大的用以充实关中人口的一次移民之举。此后,刘邦又多次组织民众移民关中,并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譬如《汉书・高帝纪下》载曰:“(九年)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与利田宅。……(十一年夏四月)令丰人徙关中者皆复终身。……六月,令士卒从入蜀、汉、关中者皆复终身。”无论是“与利田宅”,抑或是“复终身”,其意皆在于诱使移居关中者安居乐业。
二、迁都、建关以备诸侯王
为防范和控制关东诸侯,建立稳固的后方,刘邦听从娄敬和张良的建议,迁都长安。刘敬在分析定都长安的理由时云:“今陛下起丰、沛,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成皋之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58)而张良在附会娄敬之见时,说得更为具体,称迁都定关中的目的就是为了防范关东诸侯:
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59)
贾谊曾言:“所为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天下之制在陛下,今大诸侯,多其力,因建关而备之,若秦时之备六国也。岂若定地势,使无可备之患,因行兼爱无私之道,罢关一通天下,无以区区独有关中者。”(60)娄敬、张良的建言,是从当时的形势考虑的。在汉廷的力量还未能完全控制关东诸王之时,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是至关重要的。刘邦战胜项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关中力量的支持,关中又是秦赖以统一中国的基础所在,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以汉王身份占据关中,与项羽争霸天下,“确实是不期而然地居于当年秦始皇灭六国的地位”。(61)汉帝国建立后,刘邦据有关中,又与关东齐地相连,首先在地利上就占有绝对优势;另外,以关中与齐地的富庶也足以支撑战争之需。刘邦迁都长安,控制关中,进可攻,退可守,在与东方诸侯的斗争中已立于不败之地。
三、迁封诸侯王
关东各地大多是异姓诸侯王在楚汉交战期间从项羽手中夺得之地,部分异姓诸侯王在其地统治时间较长,极易与当地豪杰结成联盟,与此同时,一些地域又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这些都对中央集权产生了潜在的威胁,故而在汉初政局尚未稳定,中央不便采取过激行动的情况下,将异姓诸侯王迁往他地,不失为一种良策。
刘邦迁移异姓诸侯王之举,始于汉五年正月徙齐王韩信为楚王,其借口则是韩信“习楚风俗”(62)。通过此举,遂将关东最富庶的齐国收归中央,并“以齐为平原、千乘、东莱、齐郡”(63)。韩信王齐,前后整整一年时间。一方面可能是齐人尚未完全降服,后曹参继续留齐即为此因;另一方面,齐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实力,是韩信所恃与汉朝分庭抗争的资本,经营好齐地对韩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前时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就是因为韩信有齐地作为依托,齐地对韩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在此停留长达一年之久,可以肯定地说,就是要在齐地建立自己稳固的基地。韩信的这种企图,刘邦是不会看不出来的,因此战事一结束,他就马上采取措施,剥夺韩信的军权,进而将其经营的齐地收归汉廷,使韩信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空间,再将其迁往他地就容易多了。
韩信是淮阴人,淮阴旧属楚地,楚地又是项羽的根据地,秦亡后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建都彭城,统治楚地五年之久,在楚地应有很大的影响力,尽管其战败自杀,然当地民众对其怀念之情当仍存在,当年项羽战败逃到乌江边,乌江亭长就劝其重起江东,说明其在江东还有很大的号召力,同时,楚俗轻悍为当时公认,刘邦“欲存恤楚众”,以韩信“习楚风俗”为由将其“更立为楚王”(64),尽管这种借口不能完全掩盖他的真实企图,但也是刘邦在楚建国的正面动机,他要以韩信之力为其完成“存恤楚众”的任务,最终目的是要消除这一地区项羽潜在势力的威胁。将韩信封为楚王,刘邦还有深层次的考虑。刘邦也是楚人,楚地之丰、沛是其起家之地,刘邦手下的主要功臣大多也出于楚地,据李开元先生统计,在刘邦集团前期主要的20位成员中,除张苍原籍三川之阳武外,其余19人均为楚地之人。(65)高帝时期三公九卿的人员构成中,出身于楚地者占全部人数的50%以上,刘邦及其功臣当在楚地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将韩信迁为楚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韩信的统治基础,使之至少在短期内不能在楚地确立自己的绝对统治,重新建立起能与汉廷相抗争的势力。
韩王信原本被分封在韩国故地,以颍川为国都,尔后才被徙封太原以北,《史记・韩信列传》载其事云: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也……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余城。……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刘邦迁移韩王信的目的主要有二:一是让韩王信离开关中出口处这一战略要地;二是使之守备边境,以阻击匈奴。韩王信被迁后,刘邦即在韩地设置颍川郡加以直接控制,从而在战略上为中央直辖的关中地区设置了一个桥头堡,这一方面使刘邦进出关中再无任何阻碍,另一方面也使得汉廷的战略布局更加完善,可以利用韩国的地利之优,北监赵、燕,南控淮南、长沙,东制梁、楚。更为重要的是,迁移韩王不仅使韩王信离开了其统治四年的韩地,还使刘邦在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在战略上占得先机。韩王信被迁至太原后,直接要面对强大的匈奴势力的威胁,以韩国的实力是很难与匈奴抗衡的,即使后来刘邦亲率大军进攻匈奴,尚有平城之围,刘邦欲以区区韩国之力去固守边境,抵抗匈奴,不能不使人怀疑有借匈奴之手削弱或消灭韩王信的目的。
四、分封功臣为侯以牵制诸侯王(www.xing528.com)
在分封同姓诸侯王之前,刘邦曾经大封功臣为列侯。大封功臣为列侯之举,始于高帝六年(前199)十二月,首先分封曹参、靳歙等功臣20余人为列侯,其诏令与分封同姓诸侯王诏同时发布。同年正月,又封萧何、张良等功臣19人为列侯,与此同时,实行同姓王之分封。从此以后,刘氏封王,功臣封侯,交错进行,遂成定制。
刘邦分封功臣为列侯,一方面满足了功臣们裂地封侯的夙愿,换取了他们对汉室的忠心,避免了功臣们相聚谋反的可能,从而稳固了政局;另一方面,刘邦希望通过分封功臣为列侯,使之与异姓诸侯王形成牵制力量,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对此,清代考据学大师钱大昕最早注意及此,遂于所著《廿二史考异》中,断言“汉初侯国,其地有不尽在中央直辖之郡,而错在王国者”。其后,钱穆先生在钱氏之说的基础上作有进一步的申说:“汉封侯国,其地有不尽在中央直辖之郡,而错在王国者。汉初,中央直辖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邑其中,则明多不邑其中矣。……而汉之为此,则自欲使政令一统,易于为治,故不欲侯封错在王国也。汉初列侯封,其错在王国之可考者,如彭城,楚王封地也,而张良封彭城之留。琅邪,齐王封地也,而周定封琅邪之魏其。巨鹿,赵王封地也,而任敖封巨鹿之广阿。曲逆县亦在燕赵之间,而陈平封曲逆。皆其证。及于景帝以后,王国日益削。而王子封侯者皆割属汉郡。自是列侯食邑无有在王国者矣。此亦汉廷努力中央集权之进步也。”(66)
太史公曾云:“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67)而班固在《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中亦称:
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68)。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近者,张炳武先生据相关记载统计,得出西汉初年分封功臣侯者实为137人,加上外戚和王子侯者共计143人,其中除去33人未载封户外,余110人共封户230540户,约略占西汉总户数的15%以上。(69)兹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旁参《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列表如次,以助问题之说明(表2-3)。
列侯在封国内之财政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诸侯王国的经济实力,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第一,因为列侯之封国交错分布在各诸侯王国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假如诸侯王国凭借其强大势力控制列侯的封国,相对而言是非常容易的,这就不利于中央集权;第二,在西汉初年,列侯并不就国,其管理者乃汉朝所派遣之“相”,这些“相”应是汉中央在诸王国中所布下的眼线,为中央监视诸王,其任命权在中央,而管理权则在王国,王、侯二者互相制衡,达到互防的效果。
表2-3 高帝所封功臣侯表(前201—前195)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