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利润并非产生于流通中,而是在流通中实现,它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移,是商业资本参加利润平均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从本质上而言,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商业资本在流通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撇开各种与买卖活动相关的商品,如保管、运输、分类、包装等在流通领域中续存的生产环节不谈,仅就其真正为卖而买的职能而言,商业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它仅对商品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实现起中介作用。在流通领域内作为单纯商品买卖活动的商业资本也和产业资本相同,都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虽不创造价值与剩余价值,但它是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它也必须获得利润,否则资本就会转移。商业利润的高低,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商业资本家根据其资本数量,获得相应的平均利润。
对商业资本家而言,其参加对剩余价值的分配,不仅要获得商业利润,还要与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因为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其商品销售阶段与生产阶段都至关重要。生产过程创造的、凝结于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必须通过售卖阶段,使商品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在流通过程中独立执行职能的商业资本必须与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执行职能的产业资本一样,能够获得平均利润。如商业利润率低于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前者的资本就会向后者转移;反之,后者资本则会向前者转移。通过商业资本家与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资本在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自由转移,最终使二者的利润率平均化,分获平均利润。
密西西比河上的蒸汽船
商业资本是流通领域的资本,它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商业利润不会在流通领域产生,而是在流通中实现,即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中的实现。运输业所争夺的,就是每一种商品的流通资本的份额。图为密西西比河上的蒸汽船,它是运输业中的主要工具。
商业资本只是在流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的职能资本,是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部分职能资本,它与产业资本相同,投资商业的目的不仅要取得利润,而且要取得平均利润。也就是说,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必须与产业资本的利润率相等。若是后者利润率高于前者,商业企业就会将资本从商业领域转移到产业部门,使产业部门的竞争者增加,此时,利润率就会下降。同样,若前者高于后者,生产企业也会将资本转移到商业领域,一样会导致商业利润率降低。只有当二者相等的时候,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才能各自安心于自己的领域。
商业利润的来源只是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将其所剥削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因此,商业利润的来源也可以说是产业部门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W—G′(G′=G+ΔG)。ΔG表示由一般利润率决定的商品价格增加额,即商业利润。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割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是投资流通领域的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从现象形态看它似乎是商品售卖价格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产生于流通中。但这只是表象,只能表现商业资本家是从商品售卖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中来实现其利润的,并未表明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商业利润不产生于流通,而在流通中实现,它是产业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转移,是商业资本参加利润平均化的必然结果。因此,从本质上而言,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它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它体现了二者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而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向商业资本家转让利润,使其参与对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因为商业资本作为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的独立化部分,分担了产业资本一部分职能,即商品销售活动,有利于提高产业资本的利润率。(www.xing528.com)
从表象看,商业利润是通过商业加价而获得的,事实上,它是通过参与利润平均化而获得的。产业资本家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产品卖给商人,商人再以生产价格出售。
商业利润的实现方式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而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家在从事商品销售时,首先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这就是货币和商品在商业资本家手里运动的过程。而商业资本家的利润来源,正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图为资本主义初期一位获得高额利润的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是怎样从产业资本中分割到剩余价值的呢?大致需要两个环节:首先,商业企业预付一笔资本向生产企业购买商品,生产企业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企业;其次,商业企业按商品生产价格再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得到比预付资本更多的货币。因此,商业资本增殖的关键在于,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从生产企业购买商品,再以生产价格决定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产品。然而,商业资本又是怎样实现这种转让的呢?我们先举例说明商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过程及商业利润的获得方式。假定一个社会的产业资本总额为900(720c+180v),剩余价值率为100%,则社会总产品价值为720c+180 v+180 m=1 080。产业部门中的平均利润率为180m÷(720c+180v)=20%。再假设商业企业预付的商业资本总额为100,商业资本经过一次或数次周转将价值1 080的社会总产品全部销售出去。这样,社会总资本=产业资本(900)+商业资本(100)=1 000,剩余价值为180,社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为180÷(900+100)=18%。可见,商业利润是通过商品的购销差价获得的。它显然不是商业资本家在生产价格以上售卖了商品,而是用商业折扣的办法以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再以生产价格向消费(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者销售产品,从购销价格的差额中实现商业利润。而这整个实现过程也并未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是对商品的最终实现而言的,换言之,等价交换原则上是就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关系而言的,因为商业是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中介。商业部门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购买商品后,再加上合理的利润额,按价值售予消费者,这正是体现了等价交换的规律。
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使商品生产价格公式的规定更加严密。最初,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现在,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须分解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当然,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获得同等的利润率,也如不同产业部门的资本会获得同等的利润率一样,是对一种基本趋势而言的。因此,商品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公式也应改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从现象看,商业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降低了产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似乎对产业资本不利,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独立的商业资本,生产企业就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另外垫支一笔资本,其数量将比商业资本更大,也会导致更多利润下降。现在,由于有商业企业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减少了流通中的资本总量,因而提高了平均利润率,对生产企业也是有利的。因为商业资本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能够加快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如果没有商业资本专门负责商品的买卖,产业资本就无法顺畅、快速地实现自己的商品销售,甚至还要耗费更多的资本和流通费用来推销商品,最后导致利润大幅降低。
最后,商业资本家参与利润平均化对产业利润具有一定影响:同产业资本相比,商业资本越大,产业利润就越小;直接从事剥削的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率便小于实际的利润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