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成本的事前控制。
1.制定成本控制标准。即在生产之前,对影响成本的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并将各项成本指标层层细化,分解到各个责任部门。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
2.建立成本责任制度。明确成本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其他各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一定的责任。如生产部门负责生产任务的安排、下达,保证完成产量;物资供应部门负责控制物资的消耗,节约物资的采购、保管费用;劳资部门负责制定劳动定额,提高工时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控制工资支出;后勤部门负责水、电等动力定额的制定和管理,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控制动力消耗;其他各有关部门负责与本身责任有关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费用支出。
第二步:成本的日常控制。
1.对材料的控制。对材料的控制,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材料消耗量的控制,二是材料价格的控制。要控制材料的消耗量,首先应以标准消耗量为依据,严格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各部门只能在规定的限额内分期、分批领用,需要超过限额领用材料时,必须先查明原因,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采用超额领料单进行补偿。其次,要实行材料总量控制,即对原来的各种定额实行重新测定,降低各种定额的消耗量,从而达到控制总支出的目的。对材料价格的控制,主要是控制材料的购买价格。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材料,实行单项控制,即确定主要材料,实行跟踪考核,并确定每月狠抓一种主要材料降耗作为突破口,彻底消灭浪费现象。提高材料自制加工能力,充分利用车间现有的生产自制能力,进一步提高材料自制加工的能力,做到能自己加工的一律不外出加工,自己能生产的,一律不予外购。
2.对工资的控制。对工资的控制,主要是从有效利用工时、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进行。在企业生产中,应根据工时或产量标准分配生产任务,及时反映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寻找工时差异的形成原因,并按照责任归属,把这些差异反馈到责任者或责任部门,制定出新的措施,迅速防止不利差异的扩大。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有关工资奖金等待遇规定,防止多发滥发;对于加班加点要严格控制,必须事先经过领导批准,才能发放加班加点工资。
3.对制造费用的控制。对于制造费用,应按月编制费用指标。企业财务部门要会同各有关费用支出部门,根据月度或季度费用预算对各单位下达各项费用的控制指标。各部门要在确定的指标范围内控制费用开支,其中固定费用应按项目控制开支绝对数额;属于变动费用的,还应结合工时、工人人数、设备数量和产量的多少控制费用开支。财务部门还应根据下达指标,对各部门费用开支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促使费用指标的完成。(www.xing528.com)
第三步:成本的事后控制。
成本的事后控制是事中控制的延续。由于事中控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限于一时、一事的单项成本控制,而对于一个时期、一个单位、一种产品的综合成本进行分析和考核,则有待于成本的事后控制才能有效实施。
1.建立成本报告制度。应从下而上逐级编制成本控制报告。成本控制报告的内容应当与编制单位承担的成本目标相一致。通过成本报告,及时掌握成本目标执行情况,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改进措施。财务部门可以建立有关成本台账制度,将每月的产量、材耗和工资等费用及时收集、汇总编制成本快报,把成本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和投入产出的全过程,提高事前和事后的成本监控能力,为企业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翔实和准确的依据。
2.建立成本差异调查制度。对于实际成本支出与成本目标的差异,要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查找原因,制定改进方案,并明确负责执行的部门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检查,方案实施完成后,还要检查方案实现后的经济效益,衡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3.建立成本控制奖惩制度。企业应把责任成本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按照“责、权、利”相结合和“多节多奖、少节少奖、不节不奖、超支罚款”的原则进行考核,以此调动企业各个部门、全体员工节支降耗的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