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选择与管理层公开对立,也并不都是华润的错,至于与恶意收购者联手,如果这是唯一能达到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凭什么华润不可以使用呢?
去年年底,万科董事长王石公开表态万科不欢迎宝能的“姚老板”做公司第一大股东,而就在本周日(6月26日),万科不得不公告,持有公司10%以上的大股东(即姚振华领导的宝能系)要求召开临时股东会,提议罢免包括王石和郁亮在内的万科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事件发展到今天,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料,肯定也超出了王石本人的预料。其实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料是正常的,这从万科独立董事华生最近在媒体上连续刊登的文章可以知道,即使是公司的独立董事,华生先生对于信息的掌握也很有限,更遑论我们这些局外人。
也是在这个周末,王石在微信朋友圈指责大股东华润与“姚老板”勾结,彻底否定管理层,其全文如下:“人生轨迹(238)当你曾经依靠、信任的央企华润毫无遮掩的公开和你阻击的恶意收购者联手,彻底否定万科管理层时,遮羞布全撕去了。好吧,天要下雨、娘要改嫁。还能说什么?”显然,王石没有料到华润与宝能会联手反对管理层。
然而,在这样一个敏感时刻,管理层不顾华润的反对,在董事会上强行要求表决引入深圳地铁作为大股东的重组预案,就显得太过任性了。在此之前,华润的董事曾单独约见媒体,公开表达了对管理层的不满,这很不同寻常。但是万科现任管理层仍不以为意,继续我行我素,其实从这一点看,两家大股东指责管理层搞内部人控制并非毫无根据。
万科的管理层很清楚,华润一直是有成为万科的控股股东愿望的,王石2014年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时曾提及:当时华润入主万科是有一个全盘的计划,“第一步是成为大股东,第二步是能跟旗下的华润置地合并报表,并表后达到49%最好。”当然,华润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华远地产原董事长任志强先生退休后,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野心优雅》,里涉及了华润、华远和万科的故事,书中有几段话,我觉得如果他知道万科会有今天的股权之争,大概不会如此直率:“华润想尽了一切办法,最终却没有实现对万科相对控股并绝对控股的战略目标。从目前最终的结果看,王石是最成功的(但是今天,任总估计不能苟同自己的这个断言)。王石利用了华润的大股东支持,实现了国内资本市场的多次融资,并在华润无法形成最终控制权的情况下实现了管理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规模的最大化和万科品牌的最大化。”“正因为王石无法以管理层的身份离开管理层所必须依赖的企业和企业品牌,因此其必须将企业规模最大化作为目标,而不是将股东利益最大化当成目标,他可以不考虑股东的利益保护,可以以企业的规模化为优先目标,但我却不能!”任总还认为,“就企业创造财富能力和经营能力而言,华远并不输于万科,尤其是从净资产回报率上看,华远的盈利能力年年超过万科2012年却低于万科。”
查阅万科的融资纪录,确实如任总所言,在华润成为万科股东之后,公司在2002年~2007年,通过可转债、定向和公开增发共融资近180亿元,为公司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弹药。(www.xing528.com)
万科是我错过的大牛股之一,我曾经在2003年买过它,后来又卖了,卖的原因就是任总所说的,它的净资产回报率不高(我曾经专门撰文讲述这段不光彩的投资史,请参阅《从万科和中集过去14年的投资回报看长期投资》)。后来的事实告诉我,我这种用后视镜的方法做投资是很有问题的,十几年前的中国房地产行业方兴未艾,有钱大举扩张就是赢家,万科傍上了华润这个央企的大腿,我应该紧抓不放才对。不过,如果投资就像事后看那么容易,王总、郁总都比我更有机会去买入万科大量的股份。
事实上,万科近几年的净资产回报率有明显改善,根本原因还是公司自2007年那次百亿股权融资之后,就再没有通过稀释股权的方式对外融资,而都是通过债券(共187亿元)或者借款来融资,这样一来,净资产回报率提高实属正常。发股就会稀释股东的权益,这当然是股东们非常关注的事项,而这正是万科的两个大股东反对发股来购买深圳地铁的官方理由。应该说这个理由算不得无理取闹,管理层本应重视华润的诉求,发展到目前这个局面,华润选择与管理层公开对立,也并不都是华润的错,至于与恶意收购者联手,如果这是唯一能达到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凭什么华润不可以使用呢?
后记
万科的股权纷争在临近2016年年底的时候也尘埃落定,但是以一种大家完全没有料到的方式,即监管层对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态度突然出现180度的大转弯,宝能姚老板从人生赢家瞬间就跌回输家。最终的结局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华润将其持有的股权转让给深圳地方国资深圳地铁,而宝能和恒大都表示不谋求控股地位。我相信经此一变,万科不可能还是原来那个万科了。
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上证综指:3004.28涨0.93%
恒生指数:22494.76涨1.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