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好银行为何被忽视

好银行为何被忽视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先谈“好银行”缘何遭冷落是一个好的讨论次序,因为“好银行”遭冷落很大程度上与“坏银行”受欢迎的原因是相同的。尽管销售该产品的工商银行高层出面否认该行要承担主要责任,但仍然止不住媒体对银行可能会承担责任的暗示。而接盘者坊间传闻就是与工商银行关系紧密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华融正是传闻中紧跟中国信达上市的另一家经营不良资产业务的“坏银行”。

好银行为何被忽视

银行面临两大挑战: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

我认为,先谈“好银行”缘何遭冷落是一个好的讨论次序,因为“好银行”遭冷落很大程度上与“坏银行”受欢迎的原因是相同的。

正常情况下,一家商业银行以低于净资产价格交易没有道理,尤其是当它们整体的权益收益率高达16%的时候,这种“没有道理”就显得更加突兀。但遗憾的是,这种没有道理的事已经在中国银行业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直到目前仍然没有会发生逆转性变化的迹象。表10-6是我整理的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估值水平,其中的大多数都跌破了净资产。

10-6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估值水平

978-7-111-56715-8-Part03-8.jpg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Wind数据整理。(www.xing528.com)

很多所谓的价值投资者根据上述估值水平得出结论,中国商业银行被严重低估了。但我对这个判断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原因主要在于,我们很难了解这些银行的资产质量,其实投资银行的人,最需要担心的就是信用风险,说白了,就是害怕银行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更关键的是,理性的投资者都记得,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仅仅在16年前,发生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国有企业经营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给中国商业银行系统造成了前文所说的惊人的25%的坏账率。在经济繁荣、信贷宽松时期,经营好一家商业银行似乎很容易,但银行业真正的挑战是在经济下行甚至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而中国目前似乎就面临经济下行的风险。

从我在信贷市场观察到的情况看,投资者担心中国银行坏账率急剧上升并非毫无道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的贷款项目确实存在问题,例如市场一开始担心的房地产贷款,后来,监管部门限制商业银行给房地产商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就通过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将这部分贷款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接下来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关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数据迄今仍然是本糊涂账,外界各种猜测都有,在10万亿~20万亿元这个区间上下宽幅波动。当然,中国权威部门对于20万亿元以上的猜测予以坚决的否定。据我的认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大多数收益微薄,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项目,这些项目在中国被称为投资,其实应当是政府的负债,因为它们多数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部分投资本来就是政府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这些项目更糟糕的问题是,不仅收益微薄,而且还存在权益资本过低的困境。我针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比较委婉的说法,即超前投资,这大概是一个比较中性的提法。中国人口众多,各种需求,其中也包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都非常巨大,假以时日,只要不是“豆腐渣”工程,这些投资终归将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只是当下对很多地方政府是个沉重的负担。

除了信用风险,从去年开始,中国银行业又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新挑战,即利率市场化。本次利率市场化并非监管者主动而为,而是被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倒逼的一次行业变局。此前,理财产品、信托产品也是一种利率市场化现象,但这种利率市场化,银行一点都不担心,因为银行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我们可以看看,这些所谓的利率市场化的产品,有哪一种银行没有从中分到“一大块肉”呢?多数情况下,银行都是新的价值链条上获益最丰厚的一环。但是,在“余额宝”这种互联网理财产品价值链上,银行一方面损失了低息的活期存款,同时在新的价值链上完全被边缘化了。最近,张化桥先生在海外媒体上说互联网金融并不能真正动银行的奶酪,我对此却不敢苟同,除非决策者叫停或者限制“余额宝”这种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发展,否则,2500亿元根本就不是“余额宝”们的天花板,因为目前我国居民活期存款余额高达16万亿元,2500亿元占比还不到2%。如果果真出现活期存款大搬家,银行就会丧失大量低成本资本的来源,对于主要靠利差吃饭的银行那可真是个噩耗。实际上,这无异于颠覆了银行原来的商业模式。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家银行采取行动来反击余额宝,即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这两家银行悄悄地将每日向支付宝转账的金额限定为5000元以下。比较滑稽的是,与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主要的投资方向是对银行的短期协议存款。换句话说,正是银行自己将利率炒上去的,因为我们不差钱的银行总把自己的资金搞得很紧张,总有做不完的生意,而余额宝这种理财产品不过将原来跟银行没有议价能力的小客户的钱集中起来,帮助它们与银行议价就获得大大出乎意料的成果。我一向对中国金融机构个个使出浑身解数扩大自己的资产负债表颇有意见,但是在以前的经营环境下,这种集体的非理性似乎很难改变,因为如果身处其中的某家机构想变得理性一点,那结果就是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而余额宝这样的外来搅局者或许可以改变这个奇怪的非理性博弈的局面。

前面讲到银行将一些高风险业务通过理财产品、信托产品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之外,但这么转移之后是不是银行的风险就消除了呢?仅仅从法律上看,是的。但现实并非像法律文件一般简单。正如我们看到的,最近一笔数额巨大的信托产品(30亿元的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集合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其中参与的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甚至是信托公司的2倍(也有媒体报道说银行赚的利润是信托公司的20倍,我觉得不大可信)。尽管销售该产品的工商银行高层出面否认该行要承担主要责任,但仍然止不住媒体对银行可能会承担责任的暗示。最终,这款产品还是兑付了投资者的本金和部分利息。而接盘者坊间传闻就是与工商银行关系紧密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瞧,讲到这里,我们的“坏银行”终于要粉墨登场了。华融正是传闻中紧跟中国信达上市的另一家经营不良资产业务的“坏银行”。

对于高杠杆率的商业银行而言,损失信誉的代价异常昂贵。因此,在能力范围之内,银行会极力维护自己的信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尽管从法律文件上看,银行对自己销售的诸多高息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并没有保本付息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些产品真的出现损失本金的风险,那么银行信誉仍然会遭到重创。因为银行的客户一直认为银行销售的这些产品是无本金损失风险的,而中诚信托诚至金开1号顺利兑付本金和绝大部分收益一定程度强化了这种无风险的预期,当然,该事件对于清醒的客户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风险教育。我判断,如果只是小规模地出现兑付危机,商业银行自己可以消化,但如果兑付危机大量出现,商业银行就会冒着损失信誉的风险按照法律条文办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