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中粮携手厚朴基金以61亿港元购入蒙牛的1.738亿新股和1.738亿老股,相对于收购前的估价来说,这次蒙牛估价达275亿港元,相当于每股17.61港元。这是迄今为止最引人注目的“国进民退”的事件。这个交易对被收购方蒙牛似乎更需要一些,因为之前公司已经遇到了信誉危机,急需中粮这个央企的“背书”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心。因为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央企的信用相当于政府的信用。
对收购方中粮而言,如果按上面定量分析的数据,在不考虑股权稀释的影响下,中粮的年投资回报率为3.36%~4.52%。尽管相对控股或者绝对控股的收购一般会比购买少量股权更加昂贵,而且机会也会少得多,但如果说中粮是为这么低的回报率而去收购的话,肯定说不过去,显然,中粮是希望与蒙牛产生所谓的协同效应才这么去做的。毋庸讳言,收购交易很少能真正产生协同效应,巴菲特对并购有一个比喻:“许多渴望收购的经理们显然是被童年时代读到的公主吻青蛙的故事施了催眠术。因为他们只记住了公主的成功,却忘记了为吻这只癞蛤蟆(公司)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中粮的决策者是我很敬佩的国有企业领导人,我当然不是谈他最后注定要成为那个吻癞蛤蟆的经理,但是为了避免这个结局,他必须要付出比较多的努力才行。如果像他说的,只是为了做个被动的投资者,那么,估计很难达到他收购的目的。事实上,中粮入主后,蒙牛就宣布取消了一项高达8880万股(约占收购前总股份的5.69%)的高管购股权计划,外界都推测这是中粮反对的结果。一般而言,取消股权激励对股东应当是个好消息,但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常常却被当成坏消息,这也是令我很费解的一件事。当然,失去了高额的股权激励,管理层是否还有那么大的动力去推动公司发展也是值得投资者担心的问题。
中粮集团作为央企,旗下有很多上市公司,A股有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SZ)等,香港市场有中粮油控股(0606.HK)和中国食品(0506.HK)。如果我们把收购蒙牛看作是中粮集团的一次资本配置的话,那么,我们或许应当比较一下把资本配置在哪个地方投资回报率会更高一些。我仅看了一下香港两家上市公司目前的情况(估计国内A股上市的,价格都不便宜,所以觉得没有必要去比较)。中粮油控股目前的PB为1.56,PE为7.53,2004年~2008年近5年未经调整的ROE为7.16%、12.79%、12.66%、10.58%、19.30%(调整后的ROE应该更高),5年平均为12.50%,因此投资中粮油控股的预期年投资回报率达8.01%。中国食品目前的PB为2.71,PE为28.58,2004年~2008年近5年未经调整的ROE为6.63%、9.65%、10.15%、17.37%、9.49%(调整后的ROE应该更高),5年平均为10.64%,因此,投资中国食品的预期年投资回报率为3.93%。当然,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你会发现,中国食品的业务都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业务,而中粮油控股的业务则多数是面向上游加工生产,资本市场对前者经营的消费品牌有一定的溢价,尤其是前者包含了可口可乐饮料业务,这是一个高确定性的业务,投资者对它更有热情也属正常现象。相比而言,中粮油控股似乎值得配置更多资本,而投资中国食品似乎也能获得与投资蒙牛相当的回报率。
当然,中粮入股蒙牛,除了追求投资回报之外,还有很多解读方法。我只是讨论投资这一个方面而已,只能算是一个投资分析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著名的投资者吉姆·罗杰斯年轻时,在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得到了受用一生的建议,坐在他旁边的一位中年人告诉他:“如果你对一家公司感兴趣,那就看看它的年报,你的能力就会超过华尔街98%的人。如果你阅读了年报中的附注,你的能力就会超过华尔街的所有人。”罗杰斯后来做得比这个更多,他不仅阅读他投资的公司的年报,而且阅读其竞争对手的年报、行业杂志,以及所有他可以得到的东西。他发现很多投资者不愿意做这些基本的工作,正因如此,他获得了比其他投资者更大的优势。
我认为,投资其实没有捷径,也不是一件轻轻松松就能赚大钱的业余爱好,因此,如果想成为一位投资者,尽量多地寻找和阅读相关的资料是要做的必不可少的功课。(www.xing528.com)
后记
2009年9月20日,凯雷和复星宣布注资雅士利集团,并分别获得17.3%和6%的股权。这是当年进入中国乳业的第三笔大资本;2009年10月8日,澳优(1717.HK)在港上市,集资总额为12亿港元;2011年4月,贝因美(002570)在A股上市;2014年,复星又注资了三元股份(600429)。应该说,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确实吸引了大量资本进入。而蒙牛也证明了厨房里不可能只有一只蟑螂的理论,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它仍然爆发了不少食品安全事件。不过,我得承认,我对于蒙牛的价值的判断出现了重大失误,截至2014年12月31日,蒙牛的收盘价为32港元/股,总市值高达620多亿港元。
再版后记:
值得一提是,本文提到的维他奶国际在过去7年资本市场的表现可用惊艳来形容。首先,撰写本文时维他奶的收盘价为3.81港元/股,而2016年12月30日,它的收盘价为15.58港元/股。相比之下,蒙牛乳业只是从8.82港元/股升至14.94港元/股;其次,除了名义股价的差异,蒙牛乳业还在2014年以42.5港元/股的高价增发了约1.2亿股,而维他奶则没有任何增发摊薄股东权益;再次,维他奶一直保持着高比例分红,这7年来每年最低的分红比例高达60%,最高则甚至超过100%,而蒙牛的分红比例常年维持在20%多一点。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上证综指:3176涨0.36%
恒生指数:22208涨1.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