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谈起蒙牛,就将其与伊利、光明、三元等来对比,认为与这些公司相比,蒙牛还是相当优秀的。与这些公司相比,蒙牛或许更优秀一点。因为大家对这几家公司应该都很熟悉,我就不讨论了。这里我把范围放得更大一点,介绍另外3家同业公司的情况。
首先,介绍一家在香港上市,与蒙牛业务类似的公司:维他奶国际(0345.HK)。这家公司1994年就在香港主板上市了,网上对维他奶的介绍如下:
1940年至今维他奶(英文:Vitasoy),是香港家喻户晓的饮料品牌,该豆奶饮料自1940年开始在香港生产,现时生产厂房遍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和美国。维他奶现时由香港上市公司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0345.HK)管理,该公司也以“维他”作为旗下其他饮料产品,包括果汁、牛奶、茶类饮品,汽水、蒸馏水及豆腐等产品的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网上还回顾了发生在1995年的维他奶变味事件。
1995年10月,有顾客投诉维他奶饮品有类似火水[1]的味道,因此维他奶回收市面上所有的同类产品。
1995年12月至1996年2月期间,有3位顾客在饮用仍在有效期内的麦精维他奶时发现有酸味,在媒体报道事件后,维他奶的深圳厂房停产并回收了全部800万包纸包豆奶产品。但其后仍然有2位顾客发现维他奶产品有酸味,结果维他奶把香港屯门厂房也全面停产,并回收了所有豆奶以及其他的饮品。截至1996年1月16日,回收的产品达到1300万包。
事件发生后,香港卫生署对维他奶进行了多次抽样检验,在51个样本中,细菌含量及各样成分都没有超越标准,但为了维持消费者的信心,维他奶决定聘请瑞典籍专家到香港厂房做详细调查。调查发现问题源自包装机,为确保产品质量,维他奶需把整条生产线拆除及重新组合。其后事件获得解决,维他奶产品也再未发现有酸味的现象了。
从事件处理来看,公司对消费者是负责任的,而且非常重视产品品质和品牌。(www.xing528.com)
维他奶是中国内地“三聚氰胺事件”的受益者,在此事件发生后,公司加快了内地业务的发展速度,2009年财年(终于2009年3月),公司内地业务增长了56%。其2009年财年ROE达到了16.77%,创下了公司近7年来的新高。公司近7年平均ROE为13.04%,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未高过50%(见表104),近7年平均值为22.85%。正是因为较低的财务杠杆,所以其ROE也从未达到蒙牛那么高。维他奶近一年最低的股价是2.5港元/股,对应的PB为1.98,也就是说,从过去7年公司的表现推测,你可获得大约6.61%的年回报率。公司在过去7年总股份由9.77亿股增长到10.19亿股,大概增长了4.3%,这意味着投资者的真实年回报率为6%。除此之外,公司维持了高比例的分红,如果把分红再投资算上,回报率应该更高一些,因为计算太复杂,在此我就不计算了。从总体来看,从维他奶最近7年的ROE数据看,趋势基本上是逐步提高的,而蒙牛因为上市时间较短,又遭遇了“三聚氰胺事件”,则很难判断其未来的ROE趋势。公司盈利趋势的推测属于定性的范畴,我们还是留到定性时再讨论吧。维他奶国际近7年的ROE与资产负债率情况,如表10-4所示。
表10-4 维他奶国际近7年的ROE与资产负债率
其次,除了维他奶国际之外,还有另外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与蒙牛业务类似,即飞鹤乳业(ADY)。该公司主要生产和经销奶粉、大豆奶粉以及相关的奶制品,也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受益者,因为公司产品在检测中未检出三聚氰胺。飞鹤乳业2008年的业绩出乎投资者的意料,其持续运营业务盈利增长了34.7%。公司去年股价最低不足7美元/股,根据其2007年业绩计算的静态PE不到15,如果根据2008年的盈利计算PE则在7左右。公司股价特别低,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OTCBB挂牌的公司,另一方面是因为投资者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不看好中国的乳业公司。今年,飞鹤乳业飞速增长的业绩令人刮目相看,公司受到了红杉资本6300万美元的投资,这也使得该公司被国人和资本市场所了解。红杉入股后,公司迅速转到纽交所主板交易。目前,这家公司规模还比较小,2008年收入仅为14亿元左右,但是,公司的股价已经涨到30美元/股以上——红杉要求公司3年内不得以30美元以下的价格发行股票。
再次,除了上述两家已经上市的同类公司以外,还有一家未上市的同类公司也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受益者,这家公司就是总部位于杭州的贝因美,该公司创立于1992年。贝因美的老板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写博客公开指责蒙牛前期呈火箭式的发展速度有违客观规律,因此,老板个人和他打造的这个品牌也迅速引起了国人的关注。该公司最近两年也有在A股上市的计划,目前Pre-IPO[2]的投资已经进入,公司2008年之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2009年上半年据说就完成了去年全年的营业额。
有人或许认为飞鹤乳业、贝因美与蒙牛没有什么竞争关系,因为蒙牛是以液态奶为主,而这两家都是以奶粉为主。但我恰恰不这么认为,在未来10年里,中国的液态奶市场保持之前10年的高速增长的可能性有多少?而奶粉,尤其是高毛利的婴幼儿奶粉不正是蒙牛这种在行业内具有强势品牌的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增长点吗?现在,估计蒙牛想在这个领域大展身手的机会也变得非常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