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果马明哲不急于扩大规模,平安或许能成为更优秀的公司

如果马明哲不急于扩大规模,平安或许能成为更优秀的公司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对于平安融资对大盘的影响没有兴趣,但是,如果我是马明哲,我一定不会这么急切地扩充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进而扩大公司的规模,以争取早日超过中国人寿这个目前中国寿险业的巨头。如果马明哲能够抵制上述理念的毒害,我想平安也许会成为更优秀的公司。

如果马明哲不急于扩大规模,平安或许能成为更优秀的公司

近日,中国平安(601318.SH,2318.HK)融资传言导致其股价在5日和6日两天内下跌了8%,回想2008年正是因为中国平安的增发成了大盘暴跌的诱因,所以,目前很多人对平安再度融资忧虑重重。我对于平安融资对大盘的影响没有兴趣,但是,如果我是马明哲,我一定不会这么急切地扩充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进而扩大公司的规模,以争取早日超过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这个目前中国寿险业的巨头。如果我拥有一家全业务的保险公司,马上还将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商业银行——深发展(000001.SZ),虽然我也会很愿意成为保险市场的领头羊,但我会更看重公司资产的质量,以建立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我会效仿巴菲特,利用公司源源不断产生的保险负债——同时也是公司的资产,即巴菲特所说的浮存金,在价格合适时去购买优质的企业。

自从巴菲特1962年首次购买自己心仪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后,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最终将其改组为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的标杆性企业,我只是诧异于为什么会有如此少的人去追随他的伟大足迹。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很少看到一家保险公司像巴菲特的伯克希尔那样配置自己的资产,例如我曾研究过的宏利金融(945.HK)——北美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仍然不得不通过不断地进行利率股市的对冲来降低债券和股市波动对公司盈利的重大影响。中国的保险企业也没有去效仿巴菲特的意思,他们更青睐其他传统保险企业的资产配置方式。

那么,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与普通的保险企业相比,资产配置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从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或者其并不太复杂的年报(仅100页)上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10家保险企业之外,伯克希尔全资拥有68家业务迥异的非保险企业。

当然,保险企业用浮存金购买企业的挑战也是蛮大的,虽然保险负债动辄几十年是一种优势,但这也要求你以非常长远的视角来考查企业价值,事实上,巴菲特是以10年、20年甚至永远来考查一家企业的价值的。如果你不具备洞悉一家企业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价值的能力,那么,你也就无法进行这种资产的配置。我发现,对于我这样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如果能够洞悉未来3~5年甚至短至一两年中一家企业的真正价值,也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优势。由此可见,资本市场上的人是多么的短视,而短视或者说缺乏长远的投资眼光不正是保险业同行不愿追随巴菲特的原因吗?

说回到平安保险,我在去年下半年曾有幸拜访过它,并且参观了它位于上海张江的后援中心,虽然之前我对马明哲并无好感,但此后我对其强大的执行力、前瞻性的公司结构调整、精明的商业策略以及野心勃勃的经营目标印象深刻。但平安上述出色的能力并不能弥补我对其过快且不计股东成本来扩张公司规模的忧虑,我想马明哲或许在追随很多中国企业家所追随的“大则安全”的理念,这与美国出现的金融企业“太大而不能倒闭”是一脉相承的。如果马明哲能够抵制上述理念的毒害,我想平安也许会成为更优秀的公司。

就我而言,一家2004年香港IPO(募资143.4亿港元),2007年在上交所上市(净募资382亿元人民币),现在又来融资的公司,这确实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7年不到,3次募资。我相信我的这种感受也罕见地与大多数投资者相同。

另外,我也理解马明哲的心理不平衡:过去一两年,其他大多数中国大中型银行都完成了发债、增发或者在香港挂牌上市业务,补充了资本金,而他收购的资本金与同行相比更缺乏的深发展却没有融资,究其原因,很可能恰恰是被马明哲所做的中国金融历史上最“巨”的交易所耽搁了。而马明哲显然对银行业务有非常高的期望,希望银行业务以高于保险业务的速度增长,否则怎么能实现未来保险、投资和银行三分天下的规划呢?

2007年平安在A股首发上市,净募资额达382亿元,当时正值金融危机爆发前夕,我想如果这笔资金运用得当,平安也没有必要在4年之内再次募资了。然而,2007年11月29日平安斥资18.1亿欧元入股富通(FORTIS),结果损失惨重,2009年平安因此计提了228亿元的拨备覆盖(拨备覆盖指实际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这一拨备覆盖占到其2007年融资额的近60%。尽管富通股价已经从计提时的0.93欧元/股反弹至2.34欧元/股,但仍然损失了近87%(不考虑分红)的初始投资资本。目前,中国的证券分析师普遍认为平安有300亿元~600亿元的资本金缺口,暂且不管这个资金缺口是否真实,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投资富通这次惨痛的失败时至今日仍然对平安的资本结构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也再次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金融公司的风险。

事实上,据我的研究,另一家总部设在深圳金融机构最近的一次重大收购因为出价过高也对其资本金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尽管它较平安先行一步,已经募资补充了公司的权益资本。我发现金融行业似乎有一个不讨管理层喜欢的特点,即金融业不大可能迅速地掩盖管理层的重大失误。大多数情况下,评论一家金融公司保守或者传统,那是一种褒奖和溢美之词,而评论一家金融公司财技了得,擅长管理风险和创新,具有激进的策略,则我们视之为批评,要引起足够的警惕,如果能退避三舍则不失为一种较优的策略。(www.xing528.com)

如果我是马明哲,目前的状况下,除了我最初提到的实施一种与众不同的资产配置的长期策略之外,我宁愿放慢公司的脚步,等待公司优质的资产(如果有且足够多的话)不断地产生的收益来补充资本金的缺口,而不是缺钱时就向新老股东伸手要钱。如果马明哲去看一下值得所有保险业同行尊敬的巴菲特的公司,就会发现巴菲特虽然从不分红给股东,但巴菲特也几十年如一日,在他解散自己的合伙企业、将伯克希尔改组为一家以保险为主业的公司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其他股东伸手要过一分钱。

最后,我再说句大实话,我很羡慕马明哲现在的位置,因为他拥有保险、银行这样的不断产生廉价资金的“机器”。因此,我忍不住幻想一下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请原谅我的幻想症吧!

后记

在我写完本文之后,中国平安2011年3月在香港市场增发股票,募资194.5亿港元,2013年11月,通过发行可转债再次募资258亿元。不过,我个人认为中国的金融公司通过募资来补充资本金,不断地扩张规模的经营思路或许在2014年已经走到了尽头,因为未来的竞争更有赖于对风险定价的能力。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上证综指:2705跌0.90%

恒生指数:22344跌0.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