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景即指选择的实有建筑物。这对追求真实效果的各种题材的故事片、科教片,特别是新闻片都是非常重要的。棚内搭建内景固然有不受气候、一天内时间变化的限制的优点,但建筑结构、质感的真实性,后景的深远与在其中的真实的运动,是内景即便做任何加工也难以抵得上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某些影片,内景搭建除建筑结构、质感、做旧效果虚假外,光线效果也难以达到似真。故此,实景拍摄在国内外都成为一种趋势。它所取得的视觉效果,也是令人信服的。实景主要是自然光源,它有变化规律。因此,实景朝向选择,不仅决定阳光能否射入、何时射入,而且决定什么时间才能出现所需的光线效果,于是就限定了拍摄时间。
实景介于外景和内景之间,内、外景的光线特点,变化规律以及布光方法基本都适合于它,只不过它有时受到更多局限而已。实景空间有限,工作面积小,灯难以摆放。光源主要是自然光,人工光就是辅助光和修饰光,但必须符合其变化规律才行。
实景拍摄时,太阳作为光源,其变化规律与外景完全一样。它由门、窗射入室内,成为光源,且决定主光方向和投到墙壁、地面上的光线效果(见图2-89)。这个效果,如光影的斜度、投在哪面墙壁、清晰程度、色度等标志着时间和天气状况。
图2-89
阳光投射效果可随着实景朝向及太阳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它既可作为画面构图因素,又可与室内光线构成色阶对比(见图2-90)。
图2-90
阳光是室内主光,辅助光则是室内环境反射光。周围反光率大小决定室内明暗反差比例。通常情况下,视觉感知的正常明暗关系都难以被电影感光材料和摄像机感光容度所容纳,拍摄结果与视知感受极为相异(见图2-91)。
图2-91
阴天,主要光源是天空,光线是漫反射的,没有投影。坐南朝北的室内始终为天空光所照明,照度低、色温高。光源照明方向、角度基本恒定不变。
实景空间将根据其门窗多少、大小,位置不同而被一个或多个光源所照明。若为多个光源,对象在空间有活动时,对象就会有照明光源变化,即主光照明方向、明暗关系与比例的变化。
实景光线处理表现在平衡和修饰两方面。
平衡有两种:光线平衡和色彩平衡。实景主光都是自然光,不论是晴天的太阳光还是阴天的天空光。室内平均光,也是室内周围环境的自然散射光。但自然现实并非总为艺术创作准备好一切,不可能机器一放,拍摄下来就是艺术佳作。如何既符合生活,又符合艺术需要,创造艺术效果,艺术家就必须运用自己的艺术功力、艺术造型表现手段,对现实进行必要的加工与改造。
自然光亮度高,室内环境不管反光率多大,与自然光相比总是很微弱的,从而构成大反差。为了把自然反差调整到感光材料能够再现且符合视觉感受而又能承载特定情意气氛的明暗反差,摄影时必须增加散射光强度。具体方法是:
1.保持现有环境光线结构,用散射光,把人物活动空间和拍得到的周围环境亮度普遍提高。以散光灯为光源,放在机器位置后面,平照过去(见图2-92)。
2.用聚光灯打大平反光面(白布、米玻罗、磨砂反光板),达到平衡。这样散光会更柔和,更像漫反射光(见图2-93)。其光微弱,辅助中、近景人物尤为理想。
图2-92
图2-93
3.用强光灯直打画外白色天棚和摄影机背后的大面积白色墙壁,亦会构成所需的理想效果。
4.色彩平衡,即上述辅助光线和下面修饰光线所需光源的色温必须与自然光源色温一致。如果用相异的光源,就要用改变色温的灯光纸进行校正。实景白光色温为5500K左右。如果用灯光型彩色片拍摄,就要在窗子上贴雷登85型滤光纸;如果用日光型彩色片,用低色温灯光,为了使其与感光材料色温要求匹配,就要改变灯光色温,其方法是在灯光前加雷登80型滤光纸。
室内非阳光直接照射到的对象,均为散射光所照明,形态感、质感、立体感乃至色彩饱和度、明度较差。有时在普遍均匀照明下,主体与背景的图—底关系不明显,对象重要的形、质、色就会被埋没。这时用白光(与自然光平衡的光)或色光进行修饰就是必要的。
图2-94
图2-95
图2-96
1.强调形态,多用微弱轮廓光。
2.突出立体形态、质感常用侧光。侧光尤其用于特别需要表现的一些有特征性的陈设道具上。如图2-94所示,这个镜头中画面右侧前景道具包含的信息十分重要,制造这种效果主要用的灯具是小型灯。
3.为了使对象中,某一对象的色彩凸显,或在相同与相近色彩中,某一对象色彩吸引人,那就要用白光或色光来强调其明度或色彩饱和度而使其抢眼,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如图2-95所示,为了强调主人公的形象,用小范围直射光加强其眼睛周围的脸部细节。
4.若对主体进行修饰,用光假定性会破坏整体光感真实性,这时就要在背景上想办法。用加光(白光、色光)、挡暗等方法,构成主体和背景的色阶差异而不致重叠,如图2-96这个镜头的背景处理。
图2-97
图2-98
当环境自然光照度低,需要的光效已时过境迁,又不能长时间等待时,可用人工光处理来补救。(www.xing528.com)
1.造日光投影效果,一般用大功率灯模拟。如图2-97这个镜头中,人物背后的日光投影效果。根据日光投影效果的方向和亮度,再使用其他光源来做前景和后景人物主光,环境中的反射光或窗外自然光相对要弱很多,可以做辅助光。
2.实景中夜间拍摄日景,和内景布光原理相同,主要是再造。但应避开作为光源的门、窗;避开透过门、窗看到的无法用人工光进行处理的巨大空间。如图2-98所示的拍摄现场,根据机位和人物位置可以推断:二楼窗户是人物主光,一楼门口提供轮廓光。在现场我们发现,可以分别使用人工光在这两个位置,通过加强其亮度来模拟真实的光效。
3.实景中夜间拍摄夜景,光线效果也多是采用模拟和再造方法。注意室内是单光源还是多光源。首先,把所有既有光源都换上大灯泡,然后模拟光源效果布光,打出光效,并在整个环境空间中保持这种光效。
棚内各种光线处理和各种特殊效果制造,一般都适用于实景,只是在实景空间中做起来难度更大,摄影和照明必须善于随机应变。
这是难度较大的事,因为实景活动空间有限,更没有适宜的放灯位置。实景自然光构成的底子光的普遍亮度水平十分重要。当全部用人工光时,底子光、放灯位置,也是摄影师和照明师必须着重考虑的,这是保证画面质量的基本条件。
1.充分利用自然光源,要在统一光效中处理人物光效。
2.人物运动,两个以上人物均可在底子光的基础上,在自然光效的照明区域内,局部再现所需的光线效果。
3.自然光亮度不足,应在环境统一光效的基础上增加光量。
4.夜景布光原则与棚内照明完全相同。
我们以《肖申克的救赎》中“监狱长训话”这场戏为例。全景镜头中,窗外是画面的最亮部,说明时间是白天。主光显然来自于场景中唯一的光源—两扇窗户(见图2-99)。
第一步,确定日光投影的最佳空间范围及照明这个范围的准确时间。光束的戏剧作用在于它不仅照明环境,还应部分地投于地面。一则,冲破地面大片昏暗;二则,在昏暗的全景环境镜头中,使人物呈现剪影效果,能够极大地突出画面主要信息。而较亮的地面恰好成为突出极暗的人物躯干的有效背景。利用阳光光效是摄影师构思设计时的设想,现在是如何有效地实现它及如何修正、改变它。
第二步,提高室内普遍亮度,以弥补周围反射光不足,降低由它所造成的与视知感受相异的大反差。在这个空间中,环境主要是灰、深灰的调子,情节也要求突出监狱戒备森严、缺乏人情的特征。但是,如果仅利用窗外的主光就进行拍摄,那么画面将因缺乏细节而显得十分乏味。因此必须提高普遍亮度。方法主要有三种:
图2-99
(1)从摄影机后面用一排散光灯平铺整个环境,亮度与主光成1:4左右。离窗子越近,反差越大;离窗子越远,反差越小。靠近窗子和远离窗子的主光亮度,远近也应多少有点变化。(2)用一盏或几盏聚光灯照明画面看不见的白天棚和摄影机后的白墙,补充阴影部所需的亮度。这种光的优点是均匀、柔和,极富真实感,且方便对象空间运动和运动拍摄。(3)将小型散光灯分别悬挂在房顶上,从上往下照明拍摄空间。拍摄中、近景时,需从摄影机左边下方用小灯打一些辅助光,以消除上方散光留下的阴影。
第三步,全光打好之后,就要对人物场面调度中的运动空间、重要情节位置及对这些戏的表现方式的具体处理(景别、分切跳拍还是运动拍摄)进行检查,看是否都合乎要求,还有哪些需要光线效果却没有照到之处,对其进行进一步调整。多是光源位置变换,或上下、高低,或前后、左右;也可能对亮度或色彩进行调整。我们看切换之后监狱长的中近景镜头(见图2-100),镜头拍摄方向与主光方向一致,从合理性上来说,人物光效应为顺光。而从实际镜头中还能看出,光质方面使用了散射光来表现监狱长那种文质彬彬但又略带精明阴险的气质。我们知道,与直射逆光形成的大反差、暗调的效果相比,散射的顺光容易形成平淡、中间调的效果。为了保持这一场戏的气氛,而又不破坏合理性,摄影师将这个镜头的光线处理为前侧光,使人物五官产生投影反差。同时,将较柔和的散射光源靠近人物,这样就加大了人物和背景的反差。这样的处理,既利用光线精确地刻画出了人物性格,又与全景镜头完美地实现了气氛的衔接。
第四步,审视重点突出的对象及其细部的光照效果。凡不甚理想之处,如果用连续不断的运动镜头,就应在布全光的同时,对镜头要予以突出表现的细节进行精心加工修饰。如远处两个柱子的亮度关系,靠近窗户的比远离窗户的要更亮一些。这类修饰多带有假定性,不必拘泥于绝对实有,可适当变通,当然一定要掌握分寸感。失之于过,也会露出人工痕迹,难以为受众所认同。
图2-100
我国著名摄影师聂晶说:“电影摄影工作者对于画面调子的设想,所塑造的人物,以及镜头调度、构图等美好的设想,都要经过曝光,而使底片达到所设想的要求,才能拍出好的画面。大家都知道,曝光就是被拍摄的人物和环境通过摄影机镜头,反映在感光材料上,使底片产生潜影,也就是说,让底片如何感光的问题。所以,摄影曝光,无论是拍摄黑白片还是彩色片,都是体现摄影的艺术技巧和保证影片技术质量的很重要的课题。曝光和摄影机上的叶子板开口角度,摄影频率,光孔大小,底片和正片的性能、冲洗条件以及照明条件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曝光本身是个技术问题,但它与上述因素都密切相关,而上述因素又是电影摄影的重要技巧手段,所以电影摄影工作者都在研究这个问题。”[8]
影视摄影曝光首先是要取得良好的技术质量,即所拍摄的人物和景物的形、色、质地都得到符合视觉感知的准确再现。这符合利用自然光效,获得真实性效果的要求。其次,通过曝光(故意损失亮部或暗部、整体曝光过度或不足)还能获得主观化、情感化、风格化的表意的视觉效果,更可创造超现实的表现性效果。
无论是胶片还是数字摄影机,其感光能力远未达到人眼睛视阈那样宽阔,有待进一步改进。但当今数字感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这一问题得到大大改善。它有以下几大特点:(1)感光度高。主流数字电影摄影机的基准感光度一般在ISO640至ISO800,某些机型在LOG色彩模式下,其基准感光度达到ISO3200。最高感光度通常可以达到ISO6400,而某些机型甚至可以达到惊人的ISO25600。理论上,可以拍摄下人眼视觉都无法感知的暗景物。并且,基准感光度不断攀升的背后,画面噪点数量仍能抑制在较低水平,给摄影师以充分的信心。(2)宽容度大。更高新机型的宽容度,已经成为数字摄影机厂商之间的主要竞争点。12档宽容度已经成为一般水平,最新机型能达到15档宽容度。数字技术时代,性能的进步来源于半导体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其前进速度远非传统化学感光技术可比。(3)宽容度的提高,使得数字摄影机的暗部层次更加丰富,可有效利用。(4)高亮度层次也变得可以利用。继能够记录丰富层次变化的LOG色彩模式之后,接下来的摄影机性能之争已经将焦点投向HDR(高动态范围)拍摄功能上来。可想而知,以上特点为摄影曝光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使影像暗部层次更丰富,画面气氛更浓郁。但这是以有较好的照度关系为前提的。
尽管如此,感光材料的宽容度与自然界光的亮度间隔相比还是有极大差距的。实践中,在选景、采光、确定角度时,应尽量避开大反差、大亮度间隔的对象。实在做不到,常采取的补救办法有:(1)损失或弥补亮度高的一端。如亮部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小,有限的“发毛”不会影响主体和画面影调层次,就可不去管它;若影响主体,亮部就可用灰挡光镜弥补。(2)损失暗部或弥补暗部一端。若暗部面积有限,且不在画面重要位置,保留会扩大层次间隔;若暗部死点太突出、面积大,就需用光来冲破。(3)亮暗两端都无法避开,就只好损失两端,取其中间,或采取具体措施,对两端进行补救。
为了在电影摄影中获得精确的曝光组合,首先是要掌握所使用感光材料的宽容度、感光度(有时还包括感色性);其次是准确量光,以获知景物的亮度范围及曝光点亮度;最后再综合上述两个因素并结合创意效果来确定所需的曝光组合。只有正确曝光才能保证获得一个场面、一个段落的调子以及空间景深等理想效果。影视是连续叙述的,在同一时空中,不同镜头画面中的光线结构、效果、感觉应该是统一的,相互能够过渡、衔接。
量光的主要仪器是测光表。它上面有三个标志:V—指示曝光点;〇—感光材料可容纳的最高亮度极限;U—感光材料可容纳的最低亮度极限。用测光表时,首先把你的摄影机当前的感光度调出来。各测光表,不管何种类型,都是以一定中级灰的亮度值作为它的曝光基准点的。我国把中级灰定为18%反光律(近于人脸)。
在测光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当测光表所测量对象亮度接近场景中的中等亮度时,按测定曝光指数直接控制摄影机曝光。假设要拍摄场景的亮度范围大于感光材料的宽容度,那么,以中级灰部分的亮度曝光时,各亮度域内的对象色彩、阶调、质感基本能得到准确再现,层次也丰富。第二种方式,所测量对象是比场景的中等亮度更亮或更暗的部分,如果将其作为测光对象并按测光结果来予以曝光组合,那么,其在图像上表现出的灰度一定接近中级灰。这并不能算曝光正确,因为它把本来眼睛看到的亮或暗的对象全拍成近于中级灰了。这是一种曲像。
以上两种测量方式,总结来说就是:按照场景中的中级灰部分来测光,该部分在图像上仍被还原为中级灰,因此场景中的其他亮度也将保持与中级灰的亮度关系,图像整体亮暗与场景关系正常;按照场景中的任意亮部来测光,该部分在图像上也被还原为中级灰,场景中的其他亮度部分保持与该区域的亮度关系,但图像整体亮暗与场景关系不正常。如果就准确再现来说,它是一种扭曲;但从表现的角度来说,它可能会成为一种很有表现力的语言。随着感光材料宽容度的极大提高,当曝光略过或不足,后期还可调整。因此,目前摄影测光远不像过去要求那样绝对无误,比以前简单许多。但正确曝光远不单是个技术问题,而且是重要的艺术问题。因此,尽管技术进步,仍不可掉以轻心。实践中通常采用三种方法:
用照度表直接测量光源的照度。所谓照度,就是在物体的单位面积上所得到的光通量,它用勒克斯(Lux)单位来表示。外景日光照明,逆光除外,在对象位置朝摄影机方向量主光、辅助光的光源照度。将指示曝光点—V指向得数,按所得曝光组合曝光,对象的色、阶均得到正确还原。辅助光源的照度及它和主光的反差关系要根据内容需要和调子要求而定。
用测光表量对象的反射光,确定曝光组合。各对象实物表面的反光率是不一样的。影视中是按人脸(反光率为18%,近中级灰)确定基准曝光点的。它可分区或逐点量光,这样可准确控制每个重要对象的亮度、密度关系。
直接的是主光、辅助光一并测量,按其所得指数进行曝光;间接的是量标准灰板中级亮度,并依据它所得曝光组合进行曝光。在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对新闻纪录片而言不失为一种快捷、简便的方法。
[1] 鲍萧然.论光观念的转变[M]//中国电影年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2-29.
[2] 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3] 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第97页。
[4] 爱因汉姆.电影作为艺术[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74.
[5] 鲍萧然.探求真实、自然的摄影用光[J].电影艺术,1982(2).
[6] 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第95页。
[7] 葛德,沈嵩生.新时期电影摄影造型艺术的崛起[M]//电影摄影技巧与理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228.
[8] 载《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