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夏四胜: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二闸

消夏四胜: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二闸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上的要求,驱使人们别出心裁,自发地开辟了几处消夏园地,组织起集体消夏而又有娱乐性质的场所:一为什刹海,一为葡萄园,一为菱角坑,一为二闸。时称“消夏四胜”。每年从旧历端阳节起,搭棚设摊,数十年来,成为别具一格的庙会式的消夏场所。什刹海之所以能消夏,主要的是有夹堤而葺的茶棚。说也奇怪,什刹海既是庙会式的消夏场所,民间的诸般杂艺自然会纷至沓来,流动式地据地而演。

消夏四胜:什刹海,葡萄园,菱角坑,二闸

六十年前,夏季的北京,酷热溽蒸,熬历三伏。传说街市上的锡质幌子,都要曝晒熔化。当时各公园还未开放,除了少数的皇室贵族和大富之家在西山八大处、玉泉山、碧云寺等地筑有别墅,避暑消夏之外,广大的劳动群众和小门小户只能按九门住地,借护城河的长堤柳荫,挹风纳凉。生活上的要求,驱使人们别出心裁,自发地开辟了几处消夏园地,组织起集体消夏而又有娱乐性质的场所:一为什刹海,一为葡萄园,一为菱角坑,一为二闸。时称“消夏四胜”。

什刹海

什刹海在北城地安门外大街西侧,即今天的什刹海游泳场。当年夹堤杨柳,盈水荷花。西边一堤,路既宽敞,柳尤茂密,隔为两塘,水色交溢。穿堤而行,烦热顿解。人们就堤集市,辟为荷花市场。每年从旧历端阳节起,搭棚设摊,数十年来,成为别具一格的庙会式的消夏场所。这个市场,南从北海后门,穿桥历阶而下,迂回一个广场,踏堤往北,直到北岸,全属于荷花市场的范围。它的特点是突出清凉的“凉”字。南堤广场中的冰窖,似乎是这个市场的号角,迎头宣告凉的先声。这个冰窖,从清室历代皇帝夏至日赐文武大臣饮冰的条例颁发以后,年年冬季,就海取冰,凿为方块(长三尺许,宽二尺许),入窖储藏。夏至启冰,颁赐文武。人入窖内,凉气即扑面袭来,再入则凉极而寒,砭人肌骨。冰窖之东,民间的马戏时常布围而演,薄暮戏散。有卖纸蝴蝶的,用皮筋纽紧捩机,旋转放纵,蝶可高飞于空,盘旋有致。还有一位耍飞叉和踢毽子的谭俊川,临时划场,献技醵资,以谋晚沽,虽卖艺而意态悠闲。往西折入市场,摊贩云集。在喧阗热闹之中,有意无意地酝酿出凉的气氛。路南的一个秋虫摊子,出售人工豢养孵化的扭转节令的蛐蛐儿、油葫芦,先时而秋。毗邻的一个“琉璃网”摊子,出售大小形式花样翻新的蜻蜓网,使人联想到循水捕虫的池塘清趣。市场中心,有个摆列荆条筐子、席地而坐的草虫艺贩。筐边插有水灵碧绿的苇叶,叶间嵌着野花,苇心抽苗,系着夏天的草虫。每具只售铜板一大枚,两角钱可以买到夏天所有的美丽昆虫。只蜻蜓一类,就有赤如玛瑙的红秦椒、灰黑如茸的灰儿、黑黄斑斓的老膏药、乌如墨染的黑老婆儿、青头蓝肚的大纲儿、碧身粉腰的老籽儿;蚱蜢也有色必备,绿顶、黄背、红腿、花胸、挂搭扁儿、登山倒儿,无一不全;蝉也罗致了马唧嘹、伏天儿、秋凉儿、暑热儿,应有尽有;蝶类只选美丽的几种:黄老道、白凤子、黄蛉儿、大豆青;另外则螳螂、花牛儿、金蜣螂等,都是活泼而又驯服地抱着苇叶,供人玩赏。艺贩的荆条筐中,用鲜软的野草覆着待售的诸般水虫,出而缚之,辗转不穷。这种花费甚微的玩意儿,能使人联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意境,暑气顿消。还有一个当场献艺的“马蔺刘”,也是席地而坐,摆着个荆条筐子,内贮整齐的马蔺叶。用他那灵巧的双手,把马蔺叶结为龟、蛙、鹤、燕、龙、凤等各种形象,从鲜灵碧绿的叶色中,显出玲珑剔透的结构,也觉凉气盎然。这位艺人,有时停手不做,口唱道歌,劝人为善。虽然宣传迷信,旨亦寄于醒世,熟识他的都称之为“刘善人”。距刘善人往北不远,“面人汤”二爷汤子博也在这个市场里消夏献艺。他似乎有意识地捏些带有凉意的面人艺品,如凌波飏带的洛神、踏雪寻梅的孟浩然、迎涛召龙的降龙罗汉、水擒李佩的落马湖。他的三弟汤子高,则在拐过北角往东的北岸上,面对会贤堂饭庄,默坐着捏制面人。难兄难弟,沆瀣相通。子高此时的作品,也在雅静清爽的意境上选择题材,如《红楼梦》中的“四美钓鱼”、“宝琴立雪”,《白蛇传》中的“借伞”、“断桥”,《聊斋志异》中的“晚霞”、“青凤”,《西厢记》中的“琴心”、“送别”。这些位民间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志趣:以艺避暑,与人分凉。

什刹海之所以能消夏,主要的是有夹堤而葺的茶棚。茶棚在靠北的一段堤上,东西相列。东边靠着左海,海塘广莳荷花,香远益清,茶资高些。右海无荷,芦苇丛生,输却一香,茶资低些。茶棚都是广袤地伸入海塘,上搪木板,如坐水上。清风拂水,凉气袭人;夹有荷香,沁人心脾。人们可以从午后一二时起,泡壶好茶,娓娓清谈,目送日落。漫漫长昼,亦可随时散步游赏。更有清趣,点缀其间。多少年来,有一位卖“冰糖子儿”的老人,穿着干净整齐的蓝布衫儿,青鞋白袜,笑容可掬地挎着一个锃光瓦亮的硬木浅篮,沿座兜售。他把小纸匣送到人们的面前,里面呈现出冰糖精制的小巧什锦,绿色的“小黄瓜”、白色的“藕枝”、红色的“樱桃”、黄色的“杏子”,还有个玉身朱口的“兔儿爷”,每匣售价两角。若是嫌贵,老人依然笑嘻嘻地取出另一品种,小匣内装有梅花形、银锭形、八宝形、双鱼形的酸梅膏,每匣售价一角。若再嫌贵,老人还是笑眯眯地边取边说:“您买点哈密杏儿。”随手取出一盘蜜浸的杏干,度价零购,多少均可。这位老人如此礼貌而愉快地做生意,数十年如一日。他为顾客而价列三等,品分三味,虽说是老于生意经,却是个服务文明的楷模。

可能是约定俗成,点缀茶棚的,只有这一位老人,并没有一般茶馆里川流不息的叫卖“瓜子咸花生”、“烧饼油炸鬼”的小贩。人们想吃清凉的,可以到斜对茶棚的“河鲜儿”庄子买一碟冰镇河鲜儿——雪白的嫩藕,清脆的鲜菱角,剥皮净洗的核桃仁杏仁、榛仁,不糖不蜜,味质而甘。想吃果腹的,可以到市场中心买硬面奶油镯子——奶油和面,浸以香蕉、菠萝、橘子、桂花汁子,提浆烘熟,香甜不腻;或买油酥细饼——以车载灶,现做现烙,用香油和面,揉抻极薄,裹以猪油葱花山楂白糖、枣泥桃仁、澄沙果料诸般甜咸细馅,上铛烘烙,两面微黄,外焦里嫩;或矮坐而吃爆肚儿,喝豆汁;或伫立而吃羊肉豆腐脑儿——以纯净的口蘑汤,加细碎精致羊肉,打卤浇豆腐脑儿,佐以清酱、蒜汁,素而带荤,北京之羊肉豆腐脑儿,此为首创,今已遍及全市;或安坐茶棚,烦堂倌叫一碗莲子粥来,名为“莲子粥”,实际是江米加果料的细粥,摆上一两颗莲子而已。在最早的什刹海市场里,只有这几种具有清爽味道的充饥食品。后来出现了肉饼棚子,兼卖馄饨火烧,甚至发展到炒菜、米饭,破坏了什刹海的风格,形成了一般化的市场。

说也奇怪,什刹海既是庙会式的消夏场所,民间的诸般杂艺自然会纷至沓来,流动式地据地而演。什么“看西湖景”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耍狗熊的、唱莲花落的、练武术的、说相声的,甚至展览“人头讲话”的、看“小人国”的、唱滑稽二黄的,荟萃于长堤之上。那“咚咚”的鼓声、“嘡嘡”的锣响、竹节子的敲奏以及诱导看客的“看了一片又一片,小马五的《纺棉花》照在上边”,“孙悟空,显神通,水底大战王八精”,“瞧瞧这个外国的花园儿”,“天不早啦,人不少啦,有钱的帮个财缘儿,没钱的帮个人缘儿”的招徕吆喝,交织地响起,一片嘈杂。但是在夹堤杨柳的浓荫笼罩中,阵阵水风的凉气回荡里,使人感到嘈而不乱,喧而不哗。似乎这些声音,也经过了清凉的洗礼,呈现出动中有静的意境。就是每年照例在北岸会贤堂对面高搭起可容纳三四百人的杂耍棚子,前场吹拉弹唱,后场大锣大鼓地上演时装京戏,也比一般的杂耍馆子安静得多。

这个消夏胜地,虽从旧历端阳节展开序幕,而真正热闹的高潮只在五月下旬到七月上旬,中元一过,则逐渐萧条。天气越热,游人越多。人游其中,仿佛穹庐四野的大蒸笼里隐藏着一个带风景的大冰箱,把一切都镇在冰箱之内。此时,遥望天际的夏日骄阳,任它火伞高张、炎威四射,人们也会以骄傲的目光蔑视它那可畏的虐焰。

什刹海之甲于“消夏四胜”,得京剧演员光临而益固盛名。北岸的会贤堂,常有“堂会戏”。名演员如杨小楼、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谭小培、小翠花等每于演戏之余,信步游赏。没有堂会戏的机会,也常从南城驱车而来,小作盘桓。买些苇叶草虫、面人艺品,喝碗莲子粥,尝几块油酥油饼、奶油镯子。一般游人,偶见其庐山面目,“看梅兰芳!看小翠花!”的欢呼之声,荡起了清塘微波,爽然圆泛。

葡萄园

葡萄园在东直门外护城河东岸,是一个拥有几十架葡萄的庄园。园内有个不大不小的茶馆,主人在葡萄架下别设砖泥茶座,地僻人稀,清静异常。北京文人在这里组织了“北派谜社”,夏日揭帖于市,名曰“笔谈”,“以文会友”。谜条是安放在“灯虎壁子”之内。“灯虎壁子”是白天挂谜语的用具(夜晚则悬谜于灯,俗称“灯虎”)。它是用宣纸裱成字帖式的折叠竖册,上下镶粘木板,板上雕刻字画。每页上下有折栏,中间有界线,谜语嵌置其中,展开后挂在壁上。猜中者揭下谜条,或获奖品。谜友可张壁待射,亦可转射他壁。徜徉于葡萄荫下,缓步凝思,如置身绿色海洋,沐浴着清波碧水。偶望葡萄垂实,又仿佛是海底明珠,倒缀于上,累累莹明,豁然爽目。有时枝间叶隙,透过带暑气的微风,只觉其薰,不觉其热。此时或构思作谜,或穷思探“底”,清凉无汗,烦躁全消。所以纯北京的文人,每当夏季,都喜聚于此园,以消暑热。有的不携“壁子”,不猜谜语,一盏清茶,借以分凉。在六十年前来讲,葡萄园确是文人消夏的胜地了。

谜社的发起人是恒月如、祁仲良、尹伯麟、全竹轩等,隶属满汉旗籍,是纯粹的北京文人。当时北京的谜语分为南北两派。南派谜面不限,以会意为主;北派谜面限于七字,以扣字为主。葡萄园的谜语,是清一色的北派,也有“白头”、“粉底”、“卷帘”、“蜂腰”等格。谜底喜用“谭、铎、志、石、泊名号”。“谭”是《夜谭随录》的目录,“铎”是《谐铎》的目录,“志”是《聊斋志异》的目录,“石”是《石头记》(即《红楼梦》)的目录,“泊名号”是《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的姓名和绰号。间用戏名、谚语、“西厢”等词句。它的特点是扣字极严,或一二字扣一字,或一二字扣数字。例如,“秋林秋雁秋风扫”射戏名《红书剑》,就是用“秋林”扣“红”,“秋雁”扣“书”,“秋风扫”扣“剑”。又如,“离宫日对黄沙漫”射《西厢记》一句“别地女不女男不男大白昼把僧门胡掩”,则是用“离”字扣“别地”,“宫”字扣“女不女男不男”,“日”字扣“大白昼”,“对黄”二字扣“把僧门”(当年庙宇的门上对联都用黄色,所以“对黄”扣“把僧门”。“把”是对联在僧门两旁把守的意思),“沙”字扣“胡”,“漫”字扣“掩”。这里的“宫”字扣“女不女男不男”,以一字扣六字,叫做“大纵”。另外,北派谜语还有个“外意儿”的特色。所谓“外意儿”,就是以北京生活中的风俗习惯、谚语传说,会意扣字,别饶趣味。例如,“托着羊肉喂靛颏”射《聊斋志异》的“叶生”,假若不懂北京的风俗习惯是猜不着的。原因是北京夏天出售的羊肉都用菜叶托着,所以用“托着羊肉”扣“叶”字。“靛颏”是一种玩赏的鸣禽,极难驯养。初捕到的靛颏叫“生的”,野性未驯,不肯吃食,必须用手亲自喂它,所以用“喂靛颏”扣“生”字。这都是北京人生活中的习俗,所以叫“外意儿”。同一谜语“叶生”,谜面是“世间草木无心性”,以“世”字居中,上草下木,扣出“叶”(葉)字,“性”字无“心”,扣出“生”字,就是用拆字格了。这些颇富趣味的谜语,日有所闻,制者巧立机杼,猜者别具慧心。有时,一谜辗转,集思会射,忽经道破,相与拊掌。制谜者以自己手制的工艺品奉赠中者,在彬彬有礼、互为谦谢声中夹杂着爽朗大笑,惊动了葡萄叶下仰荫避日的野鸟鸣禽,戛然飞去,颤动葡萄枝叶,洒下微风,顿觉两腋生凉,不知有夏。

菱角坑(www.xing528.com)

菱角坑在朝阳门与东直门郊外的中间地带,十里横塘,广植菱角,因而得名。夹岸遍树垂杨,杂以蜀葵,塘边野生苇荻菖蒲,如展绿屏。虽无“四面荷花三面柳”之胜,而菱香柳荫,清凉宜人。某富宦曾就地兴建起三面长廊、一座戏台,为游宴彩觞之所。后世凋零,逐渐荒废。一九二〇年左右,有人聚资经营,高搭凉棚,约请杂耍演员,从旧历端阳节开始演出,直至中元节后。从此,菱角坑名扬市内,群众趋之若鹜,公认为消夏的娱乐胜地。

为了消夏,布置力求雅洁,观众席是油漆八仙桌,环以六椅,茶具均为细瓷。小吃别有风味,一切瓜子花生干燥性的食品不上桌面,只有潮润润的山楂膏、凉渗渗的豌豆黄、蜜淋淋的玫瑰枣、冰凌凌的果子干。果腹充饥的,也是百果门钉、水晶包儿等清爽蒸食。

最早演出的杂耍,都是当时杰出的艺人,有刘宝全的京韵大鼓、常澍田的单弦、常旭九的快书、焦德海的相声、华子元的《戏迷传》、快手刘的戏法儿、老倭瓜的滑稽大鼓、笑然居士的单弦拉戏,后来又以时装京戏攒底,展开了京剧现代戏的高潮。

当时演出时装京戏的有两个班子,轮流在菱角坑演出。一个是著名的莲花落演员“奎第老的”,他是髽髻赵的弟子,本名奎星垣,在一盟把兄弟中,排行最小,都称他为“第老的”,因而得名为“奎第老的”,观众也习惯地称他为“奎第老”。另一个也是莲花落演员,名叫联辑五,声誉虽次于奎,而精明强干,富有组织能力。鉴于“奎第老”创演时装京戏而营业大振,他也自置戏箱,另组演出团体。他们的戏箱既无“蟒”、“靠”,也无“盔”、“把”,只是适应时装演出的服饰穿戴而已。

“奎第老的”第一出时装京戏,是根据当时的社会新闻而编排的《哑巴老妈》,一演而红。他自饰哑巴老妈。另以段剑石为当家旦角,生角为关菊隐,配角有赵笑笑等。联辑五剧团的当家旦角是张笑影,他与段剑石是一师之徒,原名张剑影,嗓亮能唱,才长能做,号召力强。联辑五也担任角色,不分生旦,演来各如其分。生角是小鸣钟,配角有砸磁杨等。

他们演出的剧目,绝大部分采取当时的社会新闻。有控诉封建婚姻制度的《春阿氏》,有抨击封建婆媳关系的《锔碗丁》,有谴责封建夫妻关系的《余小辫》,有揭露人心险巇的《白奶记》,有争取婚姻自由的《新红楼梦》,也有京剧的传统时装戏《海慧寺》、《宦海潮》。他们的表演,善于吸取真实生活中的感情、行动,用程式化的京剧表演技巧演出来,非常动人。例如,张笑影演《春阿氏》,有一场戏,表现封建时代的儿媳饱受凌虐之苦,设计新颖,表演生动。春阿氏一人在场,舞台阒寂无声,忽然下场门幕后传来小姑子催唤她“快来沏茶”之声,春阿氏趋之未及,上场门幕后又传来丈夫呵斥她“快找夹袄”之詈。春阿氏正踟蹰于左右之间,而正场幕后又传来婆婆叱骂她“忘了烧烟”之吼。在这三令齐发的淫威下,张笑影表演出一种畏前葸后、趋此顾彼的惶恐惊慌与提心吊胆的做、表,细致准确,层次晰然。顿觉空荡荡的舞台之上,幻起暴风骤雨般的紧张气氛。

对于这种表演形式,菱角坑的观众都生动地称赞它是“形象化的社会新闻”。在晚风习习,菱香阵阵,柳上蝉歌,水侧蛙曲的清凉环境中,娓娓演来,观众屏声静气地凝神于舞台之上,忘却了暑气笼罩的软红十丈,消散了胸中积郁的烦热一斗。

二闸

“劳您驾,道您乏,明年请您逛二闸。”这是六十年前腾于儿童之口的歌谣。逛二闸已成为当时北京市民消夏的一种娱乐。二闸在东便门外,是运河的一道闸口。论景色,只有古柳之荫,并无新荷之韵,远不及幽静的葡萄园、雅致的菱角坑、清爽的什刹海。但它别有特色,突出在一个“水”字上。二闸的水势,既猛且深,泻玉飞珠,波谲涛诡,在不见潮汐的北京,也算是一个奇观;虽无钱塘观潮之胜,而聊胜于无,差可以水消夏。尤其是当地儿童,习于游泳,每夏数十结群,嬉戏水中,任它水势凶猛,能与波涛上下,鱼翔蛙跃,蛟立龙翻,做出诸般解数。好事者在桥上掷下铜钱,游水儿童能逐钱直下,扎个猛子,瞬息之间,把钱衔在口里,踏水而出,技如江南的弄潮儿,显示了北国的嬉水身手。年年如此,技与岁增,因而广招游人,以看水戏为消夏中的一项娱乐。于是堤上也搭起茶棚,坐而品茗,骋目观赏。逐渐地麇聚小贩,辐辏成市。每年农历六月成为逛二闸的高潮。

二闸水戏,只是消夏娱乐中的一部分,真正的消夏享受,却在一路行程。一般逛二闸的人,都喜欢在东便门外集体坐船,船身很大,可容三四十人,撑篙缓行,容与中流。两岸垂杨交覆,汇为阴凉;近堤小阜,野花杂生,五颜六色,聚而成锦;偶有野鸭水禽,拍翅惊飞,曳起水花,更增凉意。每个船上,还有放“话匣子”(即留声机)的小商,以牵牛花式的大喇叭传播名演员灌录的唱片,谭鑫培、陈德霖、龚云甫、金秀山、刘宝全、张筱轩的名贵唱段,衬以水声放出,更觉入耳清越。乘客只花几枚铜钱,便可一路享受。此时柳荫遮日,水面风生,歌声袅袅,心境悠悠,暑热全消,一身清爽。登岸之后,品香茗而观水嬉,整个一天的烦暑苦热,都从脚下服服帖帖地溜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