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制度对学校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中,学校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学校制度和制度文化,以至于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制度创新即是学校工作最大的创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农村中小学在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了教育的本质,过于强调制度的标准化
学校制度应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标,教学的制度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制度是为了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设立的。但在学校制度和学校制度文化共同的控制之下,“标准化”成了学校管理者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手段,用“成绩”衡量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方面的差异,不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忽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标准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评价上,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中同样有体现。学生个体的发展仅仅通过各种数据来衡量,师生为达到这些指标疲于奔命。很显然,这样“标准化评价体系”是与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
(二)以效率为最终价值导向(www.xing528.com)
一些农村中小学为提高教育有效性,在学校的制度设计方面纷纷偏离了规教育工作最本真的追求,将企业管理的制度规范照搬到教学和教育领域,将“效率”作为学校发展的终极追求,要求课程设计、教学工作等必须将“成本效益”“效率”等作为其最终的价值取向,关于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考核讲求“数字化”。这种过分注重考核的管理制度,主要通过用“定量”的方法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忽视了“定性”的方法,这样的考核方式具有明显的缺陷,导致教育工作只注重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从而导致学校制度的有效性无法充分发挥。除了可以量化的教学任务之外,教师的“隐性工作”常常是无法计量的,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对学生的家访等。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承担着“育人”的重担,若学校仅仅通过量化的方式来考核教师的工作情况,企图以此彰显制度文化的内涵,在教育教学中难免会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三)学校制度落实不到位
制度的作用是使人的活动具有规范性,是为了便于组织强化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制度一旦形成并实施,便具有了权威性和约束性。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制度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有的制度制定出来仅仅针对组织当中的某一群体来实施。还有制度没有得到教师的理解和认可,制度执行力度不足,会在打乱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此外,当学校制度中的承诺无法兑现时,也会影响制度的落实情况,学校渐渐在教职工全体当中失去威信,进而影响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