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树立学校形象
建设农村学校的精神文化,必须秉持先进办学思想和科学的办学理念,包括对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观念,对教育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对衡量人才质量和标准的看法,等等。学校精神文化具有抽象性,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是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推动力和凝聚力。学校的领导应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是一句口号,不是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搬到学校文件当中,而是要将这些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理念变成成为被大家认可的、可行的、具体的措施,落实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的形象作为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体现,代表着学校的信誉、教学质量、师生素质及管理水平,良好的形象,能给学校全体师生带来荣誉感,使学校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并促使学校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效应,是学校无形的资产。
(二)注重校史研究,促使学校文化不断创新
农村的中小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这些历史学校发展的根基。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校忽视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导致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文化积累不足,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农村学校构建精神文化的实践中,应将“校史文化”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将其作为全体师的精神园地。关于学校的精神文化的相关考察工作应从“关于精神文化的定义”转变为“学校过去发生的大事件”和“当前重要的事项”。虽然通过理论研究能够设计和构想出各种各样的学校精神文化,但如果忽视了学校的发展历史,仅仅通过构想是不能提炼出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的。所以,学校的校长应对本校的发展历史有全面的了解,了解创始人办学的宗旨,总结以往的办学经验,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继承和发扬本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此外,还要让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使其感受校史中的文化内蕴。以此为基础,制定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在创新中不断前进。
(三)在教与学的实践中构建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构建精神文化的过程也是对校园生活赋予意义的过程。根据哈贝马斯和胡塞尔阐发的“生活世界理论”中的观点,“意义建构”必须立足于现实世界。学校的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师生首先是学校环境中的生活者,然后才是工作者、学习者。这是在学校精神文化构建活动中对师生最恰当的定位。学校要以生活化的态度及方式建构和理解学校的精神文化。(www.xing528.com)
师生生活作为学校精神文化最基础、最生动、最稳定的载体,具体反映了精神文化的具体内涵,它能透过学校的建筑、制度等物质及管理的表层现象,真实地反映学校实际的精神文化。师生生活虽然没有理论方面的直接价值,但从侧面反映了人的生命活动具有的精神价值,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真实状态。因此,发展学校精神文化,应从考察学校中师生的生活入手,而不是查看学校制度、参观校园;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还注打造有品质的师生生活。
学校要不断丰富师生的生活内容,注重通过文化活动陶冶师生的情操。雅斯贝尔斯提出:“文化陶冶是唤醒、交流与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文化陶冶是沟通文化和生活相沟通并内化为人的精神的桥梁。生命哲学认为生命是不可规范的,但能够陶冶。文化陶冶对人的成长过程是十分有益的,因为“陶冶”能打开情意与认知相互交融的心灵空间。
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引导和改进师生的生活方式,同时与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等,将精神文化构建在学校的整体教育架构当中。传统的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教育教学工作应成为师生的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同时,制度建设也应具有影响师生思想与行为的作用。我们对传统的制度建设持批判态度,但并不能忽视其产生的作用,最终目的是通过批判揭示传统制度当中忽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构建双向互动的关系。我们要从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入手,全方位探索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效构建途径;要立以校的文化传统为基础,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为精神文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
(四)在生命体验中理解并构建学校精神文化
体验是精神文化走进师生生命计加以理解构建的基础,也是理解、建构精神文化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学校在构建精神文化时,一方面,要注重师生在学校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情境性、现场性,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文化活动环节,关注周围与学校生活的各种变化,关注师生在实践过程当中的体验与感悟,让师生以平等的身份互相了解,在互动交流中感受学校精神文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体验行为,摒弃后现代教育观中的非理性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