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丈子村小学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镇。青龙镇靠近县城的南部,是5个自然村组成的,共有498户村民,总人口1,332人,全部是满族。村民通过种植板栗与外出打工获取生活来源,村落中留守的人员主要是妇女、儿童和中老年人,青壮年男性较少。由于受到了公益组织提供的帮助,马丈子小学与村落有了明显变化。学校围绕“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体的情况,展开了生活教育和乡村建设共同发展的探索,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乡村建设咨询中心。
在“为中国而教”和“中国滋根”志愿者团队的协助下。村中成立了“老人协会”,专门编写村史与乡土教材,还将村庄中的老工匠、老艺人请进了课堂。本村的好人好事、民间传说、风俗活动、民族的传统手艺和生活经验和等,通过老人的讲述、展示和编写,在课堂上重现。这种教育形式和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了解本村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自己的家乡只是山区中的普通村落,竟然有如此美丽的传说和悠久的文化。这一教育方式也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热烈响应,村民都在回忆本村来源、本族家谱、村中庙宇及山石的传说等。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村中学校缺乏体育、音乐、美术教师的问题,还为传承和发扬本村的乡土文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实现了乡村教育和文化的良性发展。
村中的小学还发起了“校报行动”,每期共1,000份,学生人手一份带回家,同时也在全村范围发放。校报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通过展示部分学生的良好表现和优秀作业,刊登简单的家庭教育方法,让学生与父母对彼此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实现平等有效的沟通,通过家庭教育提高农村学校教育的质量。校报还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群策群力平台,让村民指出乡村教育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校报渐渐成了学校与家庭沟通、动员村民、发展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教育的平台。另外,志愿者还协助村民成立了秧歌队,学校提供活动场地,除作为教育场所外还为村民进行文化活动提供支持。
上述举措,一方面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更加有效,也使村中老人有发挥自身余热的途径,为村民提供了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使村中居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体现了乡土文化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二)课程整合和生活教育融合(www.xing528.com)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们不断研究适合农村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特别是课程整合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入合适的案例、民间故事,或组织学生展开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对多种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促使学生智力多元发展,促使其逐渐养成健全人格。例如,为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师生携手通过课程整合的形式,一起组装篮球架、搭建乒乓球台。在动手实践过程当中,整合了语文、数学、手工、绘画、历史、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信。这种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能力的养成打下了基础。
(三)通过环保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2012年,马丈子村在“中国滋根”这一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学校发动全体村民和学生们共同建造“垃圾处理池”。3天时间清理掉了村中河道内多年沉积的垃圾。当年青龙县爆发了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由于河道清理后水流非常顺畅,使马丈子村避免了一场重大洪灾。这堂环保实践课程使学生们收获良多。
(四)家长、学校共同为家庭发展努力
学校利用公益奖学金评选并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使其于村民秧歌队结合起来,成立了“家长学校”。由学校的学生们担任教师,学生白天在学校学习,晚上就成了家长的“小老师”,教给家长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这项活动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家长学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兔子养殖”。为协助当地的家庭解决生计问题,公益组织结合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资源优势,“中国滋根”公益组织支持并资助学生和家长科学养兔。这实现了“学生实践教育+理财教育+自然教育+学生与家长互动的亲子教育+多科目综合教学+家长小型经济合作项目”等多方面技能和知识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