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阎崇年:《中国古都北京》的通俗历史著作

阎崇年:《中国古都北京》的通俗历史著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阎先生又推出了一部通俗历史著作—《中国古都北京》。这和阎崇年曾在中国古都学、北京史领域,多年来的深入研究与深厚积累不无关系。他是北京史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长期担任两个学会的秘书长,对该领域研究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在《中国古都北京》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段落,实际上都是从阎崇年几百万字的学术成果中萃取而来的。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并为今天的人们所用,这是阎崇年进行历史研究的一贯态度。

阎崇年:《中国古都北京》的通俗历史著作

历史学家肩负学术研究大众传播的双重使命。阎崇年认为,不必苛求历史学家都写普及读物,但专家受过专业训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写出的作品应更加扎实。他认为:历史学的发展经过为神服务、为君服务、为民服务三个阶段。今天的史学工作者应在开拓学术的同时,多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普及历史知识、尽力为普通大众服务。

今年,阎先生又推出了一部通俗历史著作—《中国古都北京》。全书记录了50万年来北京地区的世事变迁,尤其对元明清三代帝都的演变作了系统而细致的描述。随文插入的北京风物照片、图片资料达700余幅,照片均为严钟义等著名摄影家为该书实地拍摄的。虽是普及性读物,其文其图却体现出作者严谨的学术风格。

自古以来,中国政治中心即首都的选址,呈现出一种先东西摆动,后南北摆动的“大十字”形变动的特点。《中国古都北京》的“主角”自然是北京,阎崇年从2000年来中国政治中心的“十字”摆动说起,抑扬顿挫,分析阐述,尽显大家风范。写作《中国古都北京》这本学术普及读物,对他来说,却不轻松。这和阎崇年曾在中国古都学、北京史领域,多年来的深入研究与深厚积累不无关系。他是北京史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长期担任两个学会的秘书长,对该领域研究状况有充分的了解。

实地考察,不迷信前人旧说,追求第一手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中国古都北京》一书里写到的所有现存明清古迹,阎崇年都亲自实地探察过—坤宁宫萨满教祭祀的大锅,直径多少、深多少?他不仅去看,还带了个尺子去量。探察,每每让他有新的发现—前门箭楼的箭窗有多少?书上有记载,这么简单的问题,会错吗?他带人一个个数,书上说的,就是差一个!安定门外的西黄寺塔名,包括一些著名学者都称其为“清净化域塔”,“化域”作“王化外域”讲也解释得通,可没有这个词啊?他们去实地看,当时天已经黑了,就用手摸,确认不是“化域”,而是“化城”。而“化城”一词,却在广济寺图书馆藏《法华经》里,找到了典故的出处。(www.xing528.com)

在书里,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比如清代八旗兵驻防北京的方位,有人说是按“五行”布阵的。努尔哈赤懂“五行”么?其实,清军入关,一路向南。敌人在南边,攻城略地时自然北面最安全,所以皇帝直属的黄旗在北;东西次之,所以他的两个儿子分掌的白旗、红旗在东西两侧;南边是敌人突围、救兵驰援的必争之地,最为危险,交给了努尔哈赤侄子执掌的蓝旗。方位不同,实际是亲疏有别。驻防北京的八旗兵,不过是延续了过去的传统。

在《中国古都北京》中,很多看似不起眼的段落,实际上都是从阎崇年几百万字的学术成果中萃取而来的。与那些靠网上资料拼拼改改,与“重在包装”的“时髦读物”相比,自有天壤之别。细细品味,不难体会。

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并为今天的人们所用,这是阎崇年进行历史研究的一贯态度。在讲座中,他总结的四合、四力,在读者和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讲努尔哈赤时,他把努尔哈赤的成功归结为“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其中尤以“己合”为最重要,他说现在很多人能够面对成功,无法面对失败,心理不平衡,这都是“己合”没有处理好的原因。他总结的“四力”也是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通向成功应该具备的能力,即智力、努力、毅力和合力。他说,只有把这四个力组合好才能有所作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