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成果不是靠头衔和光环决定的
真正使阎崇年成为公众人物的,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热播的《清十二帝疑案》。
这个节目在2004年创下了央视科教频道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这是事先包括阎崇年都不曾想到的。阎崇年和他的《清十二帝疑案》也被认为是《百家讲坛》的“第一坛好酒”。
回忆当时初登上《百家讲坛》的情景,阎崇年概括为八个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时我们这些历史学者都不爱抛头露面,编导也是看了我的《努尔哈赤传》,所以让我先开始讲。”
2004年5月13日,在人民大学的多功能厅,阎崇年走上《百家讲坛》讲《清十二帝疑案》的第一讲“努尔哈赤”。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天下午编导们把上午录制的节目剪辑出来后告诉他:“台里开了个会,说您的这集可以成为范本。”后来在央视编导的一再要求下,阎崇年在这个小小的讲台、大大的舞台上,把清朝十二帝全部讲完了。
在长达一年的《清十二帝疑案》节目制作过程中,阎崇年停掉了所有的会议和出差,为每次讲座准备2万字的讲稿,从周一到周四,每天写 5000字的文稿,周五串稿子、做试讲,周六再进行一次修改和调整,晚上散步的时候他会一边遛弯儿一边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周日就正式到电视台开讲。下周一又开始做下一讲的准备,循环往复。(www.xing528.com)
这一年里,很多人都成了他的忠实“粉丝”,上迄90岁的老翁、下至8岁的小学生,遍及江南塞北、各行各业。
一次,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见到阎崇年说:“我一定要告诉你,我和爱人都喜欢听你讲,每集都要看。”
一个孩子的家长给阎崇年来信说,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平时特别闹,从来都坐不住,老师和家长一直拿他没有办法,但是,有一天正好在电视上看到了《清十二帝疑案》,这孩子竟然坐在电视机前看进去了。此后,每周六,一到点孩子就安静地看电视,还拿个小本做笔记,包括清朝十二个皇帝的名字、年号、生卒年月、陵寝等都能够一一背下来。家长说孩子现在对学习感兴趣,上课也不再闹了,学习也用功了。
更有出租车司机给《百家讲坛》栏目组打电话说,他每天中午12点半赶回家边吃饭边听讲座,晚上下班回家8点要先睡觉,半夜起来后再看重播,从不耽误。
《百家讲坛》让阎崇年出了名,但他依然冷静。过去做学问,做好做坏对别人没什么大影响,现在做学问,做好做坏影响的是观众这一大批人,甚至影响学科建设,他对自己的要求便更严格了。“我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讲桌上放着一把戒尺。我也挨过戒尺的打,左手被打得红肿。后来我心中逐渐凝聚起一把无形的戒尺:自诫自勉,惟勤惟慎。我深知,学术成果要经过三道关的检验,即现时的、历史的、国际的,而不是靠什么头衔和光环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