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阎崇年:从农渔商到学术研究,坚守不变

阎崇年:从农渔商到学术研究,坚守不变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阎崇年这样评价自己:“我出生在一个半海半山乡村的亦农亦商的家庭,从小受着农、渔、商三种文化的熏陶,身上有着比一些人多一点的刻苦、勇敢和通变的素质。一个人必须变,但应该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变里有不变,不变里有变’。对我来讲,这次是电视台把我逼上讲坛了,我变了,但是我一辈子研究满学、清史的专业志向不能变,这是我学术的根本。我要在变与不变中坚守我的学术本分。”

阎崇年:从农渔商到学术研究,坚守不变

继《正说清朝十二帝》后,阎崇年先生又出版了新书《袁崇焕传》。阎崇年似乎对袁崇焕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曾出版过四部关于袁崇焕的论集、传记等,同时,他正在与中央电视台制作一部《明亡清兴六十年》系列讲座。讲座以袁崇焕为主线,前后时间跨度60年。这个讲座已在今年9月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中播出。

谈起袁崇焕,阎先生非常激动。他说:“袁崇焕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我写《袁崇焕传》的原因。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袁崇焕,学习袁崇焕。”阎崇年并不赞成有人提出袁崇焕的精神实质是“忠孝”的提法,他认为袁崇焕的精神实质是“爱国”和“爱民”。他爱的不仅仅是皇帝,他更爱国家和人民,他维护的是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袁崇焕做文官不爱财,做武官不惜死。他死后被抄家,家无余资,甚至连他的父亲发丧都没有钱,需要友人资助。“我们现在应该学习袁崇焕爱国的精神,勇敢的精神,求新的精神,清廉的精神。我自己从中受到很大的震动和启发,所以我写袁崇焕。”

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并为今天的人们所用,这是阎崇年进行历史研究的一贯态度。在讲课中,他总结了“四合”“四力”,在读者和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讲努尔哈赤时,他把努尔哈赤的成功归结为“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其中又尤以“己合”为最重要,他说现在很多人能够面对成功,无法面对失败,心理不平衡、生理不平衡,这都是“己合”没有处理好的原因。他总结的“四力”也是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通向成功应该具备的能力,即:智力、努力、毅力和合力。他说,只有把这“四合”与“四力”组合好才能有所作为。(www.xing528.com)

阎崇年先生回顾自己44年来清史、满学的研究,认为:我这些年的学术研究主要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我为清朝开国史的研究添砖加瓦。写了《努尔哈赤传》《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等,《清朝开国史》一百二十万字,是一部至今字数最多的清朝开国历史研究的专著。第二,我倡议并创建了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和第一个满学专家教授组成的群众性的学术团体——北京满学会,倡议并主持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主编《满学研究》(一至七辑)、《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等;和国内外满学同仁一起,将满族历史、语言文化的研究整合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新兴的学科—满学(Manchuology)。第三,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等,开电视媒体百讲历史系列的先河,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学术与文化的影响。

平日阎崇年先生喜欢黄梅戏,最近刚刚把喜欢的黄梅戏光盘都买齐了,闲暇时他会认认真真地听上一段,他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的音像中能够鲜明地感受到风格的流变。阎崇年这样评价自己:“我出生在一个半海半山乡村的亦农亦商的家庭,从小受着农、渔、商三种文化的熏陶,身上有着比一些人多一点的刻苦、勇敢和通变的素质。一个人必须变,但应该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变里有不变,不变里有变’。对我来讲,这次是电视台把我逼上讲坛了,我变了,但是我一辈子研究满学、清史的专业志向不能变,这是我学术的根本。我要在变与不变中坚守我的学术本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