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翁同龢文献丛编:史料价值评析

翁同龢文献丛编:史料价值评析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仲伟行《翁同龢文献丛编》1-6辑,共8册,翁万戈辑,台北市: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98年8月~2003年11月。《丛编》的出版,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关注,非常欣喜能见到这么宝贵的历史资料、爱不释手的奇珍。《丛编》披露了大量的中法、中日战争期间清廷最高决策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还弥补了已刊晚清史料之阙,而且提供了晚清内政、宫廷的内幕,破解了不少历史谜团,具有不容置疑的史料价值。

翁同龢文献丛编:史料价值评析

仲伟行

《翁同龢文献丛编》(以下简称《丛编》)1-6辑,共8册,翁万戈辑,台北市:台湾艺文印书馆印行,1998年8月~2003年11月。

翁同龢文献的整体概念,应该包括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1858.7.31)至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曰(1904.6.27)逝世前六天绝笔的几乎整整46年的《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九年二月初一日(1883.3.9)至光绪十年三月十一日(1884.4.6)期间,加写的《军机处日记》;《瓶庐丛稿》、《翁同龢书画集》、《翁同稣所收古代书画集》、《翁同龢所收古籍善本目录》等。

除上述几种文献已经正式出版之外,还应包括翁同稣留下的随手记、奏稿、议折、信件、舆图及经他手批阅的他人奏折、说帖等大量文献。这些第一手资料,除已归图书馆博物馆等公藏外,主要部分被翁同解五世孙年近九旬的翁万戈先生精心保存于美国莱溪居内。他与其兄翁开庆自1981年就开始整理这些家藏,经历了20余年的艰苦工作,锲而不舍,终于从1998年至2003年间陆续出版了其中的第一部分,即《丛编》。它包括翁同龢从政方面的内容,分为六辑:第一辑,新政、变法。第二辑,考试及国子监(上、下);第三辑,内政、宫廷(±、下);第四辑,中法越南战争;第五辑,甲午战争;第六辑,外交、借款。使这套凝结着翁氏后人心血的珍贵文献,得以于2004年纪念翁同龢逝世100周年之前,让人们见其堂奥,为其叹服。同时也完成了翁万戈先生的心愿,他早在1994年常熟市举办“甲午战争与翁同龢全国学术研讨会”上,宣布了整理编辑这部文献的计划,并愿以此纪念先高祖逝世100周年。第二部分是关于翁同龢个人及家族方面的内容,诸如族谱、先祖传记、诗文稿、书画题跋、亲友门生函札等,有待日后面世。

《丛编》的出版,国内外学者都十分关注,非常欣喜能见到这么宝贵的历史资料、爱不释手的奇珍。这确是100年中一件不寻常的事,著名史学专家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孔祥吉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先生,北京故宫博物院教授朱诚如先生,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心主任戚其章先生先后为专辑作了序。专家们称它为“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献”,是不可多得的瑰宝。《丛编》披露了大量的中法、中日战争期间清廷最高决策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还弥补了已刊晚清史料之阙,而且提供了晚清内政、宫廷的内幕,破解了不少历史谜团,具有不容置疑的史料价值。

翁同龢出身在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常熟的耕读世家,从小饱读诗书,崇尚公羊春秋,重视今文经学,受林则徐魏源冯桂芬经世致用思想的润泽,立志经世匡时报国。同时受祖父翁咸封(海州名宦)、父亲翁心存(同治帝师、大学士)的教育影响,咸丰朝状元及第后,跻身政坛,立朝42年,先后担任工、刑、户部尚书,同治和光绪两朝帝师、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等,参与了同光间重大朝政活动和一系列有关国家安危的重大决策,诸如内政、外交、军事、文教、洋务新政、维新变法等,于戊戌变法前夕,被开缺回籍。他是晚清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政治家、爱国主义者、多才多艺的诗人、书法家。《丛编》所收,若非他的手迹,就是他过目的文件,都是第一手资料,所以被视为近代史学者的探索与参考的珍宝。尤其是在光绪皇帝亲政之后,翁同龢对晚清政局的影响达到了顶峰。翁氏日记中就明确写道:廷臣“每递一折,上必问臣可否?盖眷倚极重,恨臣才略太短,无以仰赞也。”正是因为翁氏在清廷的这种无人取代的重要地位;“两朝帝师,十载枢臣”[1]门生故吏又是遍布天下,信息来源广;他又能勤于记录,故能知他人所不能知,详他人所不能详,存他人所不能存,史料价值弥足珍贵,每每能补正史叙说之不足,匡历史内幕之谬误,填历史阐说之空白。他作为状元宰相,在诗词歌赋方面均有相当深厚的造诣。细心观赏文献影印本的手迹,就可以品鉴到翁同龢运笔如风的文书书法,在貌似潦草公文批件里,能够兼赏到意料之外的艺术世界,也是一般史料所不及的。

以下对《丛编》各辑粗略解析:

第1辑《新政变法》,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98.8初版。

主题词中国历史、清、德宗新政

航运及实业,其一:招商局文稿钞存。其二:翁同龢《金曹杂记》三(光绪二年丙子十二月至光绪十一年乙酉八月,1877.1~1885.10)。其三:军机章京陈炽务农卹商劝工说帖六条,其四:翁同龢《政事杂钞》(光绪十四年戊子二月,1888.3)。

铸钱

铁路、翁同龢纪铁路事(光绪二十一年乙未闰五月二日至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三月十八曰,1895.6.24~1896.4.30)。

开矿

银行

练兵、袁世凯新军支款

变法

论时务、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函摘抄

论变法

综合

本辑文献时间跨度为1875〜1908年,辑录了与戊戌维新关系十分密切的文献资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一书》钞录本。这是康有为于1888年首次向清廷进言提出变法的万言书。对于此书为何未递呈的原因,一直为史学界所争议,本辑中由于有翁同龢的原始记录,道明了真相;同样,晚清俄患深重,过去人们总以为是鸿章签订了中俄密约之故。而翁氏记载中,出使俄德奥比大臣洪钧与晚清中俄关系之转折至关重要。洪钧的《交卸俄使折》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所未收藏的,翁氏当时就摘录其要点,可以说明洪氏对清廷在对俄政策的制定中起了关键的影响;本辑中涉及袁世凯小站练兵及变法方案,为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本辑中还涉及丰富多彩的近代经济史资料,为薄弱的近代经济史资料增加了有力的依据,如航运、铸钱、开矿以及银行等方面的文献档案,收录的一些地方手工业、民间工商业的重要史料,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第二辑《考试国子监》上下,台北市:艺文印书馆,1999.11初版。

主题词:考试制度,中国、清朝、史料

考试

国子监及各馆

附翁同龢与科举考试年表

本辑文献时间跨度为1644~912年。翁同龢的一生,与学校、科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状元及第后,1858年便充陕西乡试副考官,从此,“七主文坛、四持玉节”[2]。在学校方面,他曾担任过学政、国子监祭酒、管理国子监事务和管理同文馆事务。在科举方面,他五次担任乡试的主考或副主考,两次担任会试的总裁或副总裁,四次担任殿试读卷官。他还担任武殿试读卷官、顺天乡试正考官、派阅贡朝考卷、举人复试卷、贡士复试卷、贡士朝考卷、宗室复试卷、磨勘贡士复试卷。具有这样经历的人,在清代历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个。止匕《丛编》第二辑“考试”专题中,不仅叙述了读卷官的任命、拟题、刻板、印刷、殿试、读卷的过程,而且记载了读卷官们评阅试卷进行磋商的书札、闱中唱和的诗篇,从中栩栩如生地呈现出一位弹精竭虑为国求才的贤者形象。翁同稣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给国家选拔人才,不仅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优秀的人才落选。作为一个考官,翁同龢对评阅工作的严肃认真,在这些记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发现优秀的试卷,他的喜悦就情不自禁地从批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如果发现抄袭等情况,便公正严肃处理,慎重去取。对于因名额关系未被录取的考生,用“额满见遗,惋惜之至"[3]批语,深感自己“一言品题判升沉”[4]的责任重大。而且因为评阅试卷,经常弄到精疲力竭“灯下看朱字变碧,俄而变墨”[5],对此项重任兢兢业业。这些文献具体生动,为我们研究清代学校和科举制度、特别是晚清学校和科举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辑《内政·宫廷》(上、下),台北市:艺文印书馆,2001.12初版。

主题词:中国史料、清朝、德宗

第一期:任户部右侍郎管钱法堂事务

第二期: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旋调刑部尚书

第三期:任工部尚书

第四期:任户部尚书(www.xing528.com)

附翁同龢平生职位表

本辑文献时间跨度为1875~1908年,本辑重点收录的是翁同龢自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调补户部右侍郎后,曾署兵部右侍郎,拜左都御史、擢刑部尚书,调工部尚书,而后调补户部尚书,期间又两人军机,兼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最后授协办大学士,至1898年罢免为止。此间涉及丁丑庙议、豫定大统议、园寝事宜、醇贤亲王庙制及丧事慈禧六旬庆典等等,大多反映君主专制的政体下,内政与宫廷的关系等最近史实的情况,因此是真实可信的史料。·此集收录了翁氏供职工部、户部20余年中遗留的珍贵文献,以任职的时间段为经,以变迁为纬,全面荟萃了案件奏报、章程呈批、收支统计、经费划拨、会商笔录、职曹纪事、往来信件、报刊辑存、朝闻杂轶、员司简况等多个部类,内容涉及到户、工两部的基本事务,举凡监政规划、漕粮运输、河渠治理、库银徵稽、捐税开办、税收增减、关税经理、勇营练饷、国内贸易、市政筹划、婚礼筹备、丝茶营销、陵寝建造、宫殿修缮、祭祀议程、藏事代奏、甘军职事、兴工说帖、京察要件、奇灾调研、下属考绩、人物品评、荐举考察、社会见闻、任职感想等等,甚至与部务无关的军营驻屯、地图描绘、行路里程、侯门家人的联络等等诸多方面,虽不能完整展示晚清户、工部的全局,但内含深重的历史信息,多能显露其他史料不曾触及的政坛隐踪,追踪溯源,见一斑而知全豹。

第四辑《中法越南之争》,台北市:艺文印书馆,2002.11初版。

主题词:中法战争

《朴园越议》共两大册

本辑文献时间跨度为1883〜1885年,自慈禧太后下令着醇亲王奕譞会同军机总署筹办法越事宜始,至中法战争结束、中法议约略具规模为止。

《朴园越议》为翁同龢精心选编并贴裱的醇亲王奕来函原件及其他有关人物函件、复稿等。翁以大字题封面为“朴园越议第一”及“朴园越议第二”。醇亲王号朴园,而内容主要为越战,故称《朴园越议》。经翁万戈先生排比整理,悉心考证,厘清原始信函包括醇亲王致翁同龢函68封、翁同龢复醇亲王函稿10封,另有周德润致翁同龢函20封、张荫桓致翁同龢函4封,及未能定名函3封。此外,还包括一些随信所附的中外电讯、廷臣奏议、说帖照会等文献。

《朴园越议》可以说是一部几个重要官员关于中法越战的私人通信辑录。内容至关重要,它涉及到清廷在中法战争决策过程中的许多细节。身为皇帝生父的醇亲王十分倚重翁同龢,因为翁当时既是工部尚书,又在毓庆宫行走,还担任军机大臣,对朝局政情了如指掌。从文献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中,人们可以看到慈禧对中法和战的态度、对清流的态度等,可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里,本辑文献的面世,使中法战争的研究获得了罕见的当事人的信件档案,这是研究者们十分庆幸的事。

第五辑《甲午战争》,台北市:艺文印书馆,2003.11(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十一月)初版。

主题词:中曰战争,史料

战前

宣战后

本辑文献时间跨度为1894〜1895年,这里有不少“关键性的第一手资料”[6]

中日之战初,朝野上下曾发生过一场“速战论”与“持久论”的激烈争论,而清廷最高层的决策究竟持何态度,是困惑史学界学者很长时间的问题。从《丛编》本辑中不难找到明确的答案。此集中有许多“速战论”资料,都是清宫档案或其他文书中所未见的;战争期间,清政府曾着力推行购船和练兵的计划,为什么后来都流产了呢?文献恰恰保存了相当数量的购船和练兵资料,是第一次正式公布于世;翁同龢的《军机处日记》是否有第二部存在,也是一个历史文献之谜。此集收录了三册日记,即是翁同龢自甲午六月十三日(1894.7.15)迄于乙未正月二十七日(1895.2.21)第二次入值军机处时的专门日记,它的体例与所记内容,与已经面世的《军机处日记》非常相似。戚其章先生认为,本集中的《日记》就是翁同龢的第二部《军机处日记》,由此得到了确切的答案。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提供了研究甲午战争时期清廷内部情况的前所未有的绝好史料。

翁万戈先生在集中作了不少注释,比如,傅云龙条议,折17.3x7.6cm展开全长33.5cm折面贴细红纸条,其右翁同龢题内容。无年月。按:所议“无论战否,中国之利在速”,故时在宣战前,又云:“彼……以东学党史为腹心”,故可定为光绪二十年甲午五月(1894.6)日人乘朝鲜东学党之乱遣兵入汉城之时。可见,翁万戈先生必须在通晓中国历史等基础之上,通过详细考证,才能推断出具体时间并作出相关的注释。整理此《丛编》文献,工作量之大,校勘之细致,实在令人钦佩之至。此集资料对甲午战争研究的开柘和深化必将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第六辑《外交·借款》,台北市:艺文印书馆,2003」1(中华民国九十二年十一月)初版。

随手记九(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八月一日至十二月十三日,1887.8~28-1898.1.5)

翁同龢自1894.11.3甲午战争激烈进行之中至1898.6.15被罢黜,这三年半中,翁同龢既是户部尚书,又兼军机大臣,且在1895.8.6起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在外交、借款两方面,都首当其冲,与李鸿章、张荫桓等少数大臣担任了国家大事的筹划、决策及应付那无法克服的困难,先后交涉了三次对外的巨额借款等等。集中保存了大量有关晚清外交的珍贵史料,而且大多数是从未公布过的,不仅弥补了已刊晚清外交史料之跋,而且涉及到许多晚清外交的内幕,并破解了不少有关晚清外交的历史之谜。

补遗:

附图版:翁同龢与荣禄告别函

翁同稣与荣禄告别函,笺纸3页23.8xl3.3cm,粉红色,印橙色单栏框及行界,每页4行。

注"五月十一日",定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五月十一日(1898.6.29),附彳言封18.8x9.3cm,白纸印深红框。按:翁同龢在该年四月二十七日(1898.6.15)开缺回籍,五月十三日(1897.7.1)离京赴唐沽乘舟南下,故此函为告别,可能未送出。《翁同龢日记》在五月四日(1898.6.22)曾载“荣仲华又专使来赆,受之,答书”,则此函书后,或认为不需再致而留之。

在最后的补遗中,翁万戈先生从一封未发出的翁同龢给荣禄的信函中,记录了详细的函件信息,并考证其留在翁氏文献中的原因,我们从中更可识见万戈先生整理文献丛编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真是后辈学习的楷模。

翁万戈先生为翁同龢的五世孙。翁同龢无子,由三兄同爵子曾翰嗣,曾翰的长子安孙又无子,由长兄同书的曾孙之廉嗣,之廉又无子,由同书的玄孙兴庆嗣,兴庆号万戈。因此万戈先生继承了翁同龢的遗产,包括房产(常熟翁氏故居及䌽衣堂,于1990年捐献给常熟市人民政府建为翁同龢纪念馆)、古籍、书画及文献。万戈先生于193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转到美国普渡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电影工作,1948年重返故国时,将这批古籍文献等运往美国,在纽约一家最安全的储藏库里租了一间小储藏室,安置这些先人遗物,后来又移藏美国东北角的纽普沙州一个莱姆小镇的山间自己设计建造的小筑“莱溪居”中。2000年4月28日,他毅然将在海外精心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的祖传藏书整体转让给了上海图书馆,共80种,542册。其中宋刊本11种,156册;元刊本3种,52册;明刊本12种,明抄本1种;清刊本27种,清抄本25种,清稿本1种。其中就有8种宋版书为传世孤本或为存世中最佳之本。这是最后一批漂泊海外的中国善本古籍,件件是国宝。这一壮举是被载入我国文化学术史的一件大事。而数十年中,把妥善保存一个多世纪的大量晚清档案文献整理出版,公之于世,这中间要经历多少艰苦磨难,花费多少心血!我们在利用这些历史文献资料的同时,千万要珍惜这些文献的史料价值,传承翁氏的这种发扬光大历史遗产的精神。

[1]恽毓鼎:《澄斋日记》[M],北京大学图书馆存稿本第五函

[2]李慈铭:《闱中奉呈常熟尚书夫子敬求正和》诗句“七主文衡烛斗蹋,三持玉节丽金天。”1893年所作,不1894包括年的殿试阅卷,所以可称“四持玉节”。《考试·国子监》[C],694.

[3]《戊子顺天乡试批卷簿》[A]、《考试·国子监》[C],301.

[4]谢俊美:《翁同稣传》[M],中华书局,1994年4月版,52.

[5]《翁同龢自订年谱》[A]、,《中国近代史资料》[C],总86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5,35.

[6]成其章:《翁同稣文献丛编·甲午战争》[C],序1.

(作者工作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田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