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季野《历代史表》版本及天一阁藏稿本考察

万季野《历代史表》版本及天一阁藏稿本考察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俞信芳本文对万季野《历代史表》的53卷本、59卷本、《万季野历代史表稿本》28卷本及其流变的《二十五史补编》本、《四明丛书》本进行考述,并指出嘉庆元年留香阁刻本,是经季野五世、六世从孙校订,审正之本。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朱彝尊、黄宗羲的《补历代史表序》,落款作于康熙三十一年的季春、季秋。

万季野《历代史表》版本及天一阁藏稿本考察

俞信芳

【提要】本文对万季野《历代史表》的53卷本、59卷本、《万季野历代史表稿本》28卷本及其流变的《二十五史补编》本、《四明丛书》本进行考述,并指出嘉庆元年留香阁刻本,是经季野五世、六世从孙校订,审正之本。

【关键词】历代史表 补历代史表 万季野历代史表稿本 万斯同

《历代史表》万季野撰,又称《补历代史表》。吴枫主编的《简明中国古籍辞典》日:“《历代史表》,初刊康熙三十年(1692),五十三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初刻不足本。”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有朱彝尊黄宗羲的《补历代史表序》,落款作于康熙三十一年的季春、季秋。初刻本的出版在这一年季秋之后。《四库全书》本还有季野的同里、姻亲一七哥斯备的丈人李杲堂撰的《历代史表序》,落款作于康熙十五年,称段“表”有60篇。可见季野在康熙十五年已经完成了初刊本的篇幅。关于康熙初刻本,张寿铺先生的被引入民国25年开明书局出版的《二十五史补编》(下称《补编》)《汉将相大臣年表》后附《校记》曰:“万季野《历代史表》,《鄞县艺文》云:,五十三卷’,系康熙间最初刻本。余藏有此本。卷首有四雪草堂稿纸二页,曰《补历代史表》。书中盖有‘四雪草堂印,。”又日:“与朱序所云:‘六十篇‘,缺一篇。”是共有61篇。与《补编》1907页著录的《历代史表目录》卷一东汉《诸帝统系图》下注“以下六十一篇为原刊本”数相符。按:先生所云“藏有此本”,不知因何未见先生的以目录为主的《约园杂著三编》著录?今据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补历代史表》53卷本统计,仅58篇。缺《补编》称61篇内的“东汉诸帝”、“两晋诸帝”及“魏诸帝”等3篇《统系图》。颇疑这3篇《统系图》系四库馆臣所删。对于《历代史表》,与季野同在明史馆著述的刘坊撰《万季野先生行状》综述《补历代史表》日:“已刻五十三卷,未刻若干卷。”可见已刊53卷以外,尚有若干卷稿本已经完成。

在袁慧、饶国庆两位同仁帮助下,笔者看到了天一阁藏朱鄼卿别宥斋旧藏的嘉庆元年(1796)刊刻的留香阁重刻《历代史表》59卷本。此本10册,白口,四周单边,版心下刻“留香阁藏版"五字。除第14卷第一至七页佚失外,其余保存完好。屏页右题“甬上万季野先生著”;中间署“历代史表”;左边落款“留香阁藏版”。后为《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条文,其次是朱序、黄序、李序、阮元《重刻后序》。阮序有“宁波教授丁君小山、印县孙对涧重刻乡先辈万季野《历代史表》,请元为序”语,点明重刻者之姓氏:丁小山、孙对涧。接着是目录,共59卷。三篇《统系图》有正文而目录中无目;三篇正文所在次序与广雅本同。所有的正文每篇题前加署:

“重刻万季野先生”XXXXX表。

这就是有的目录著作,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著录作《重刻万季野先生历代史表》的原因。

标题下面落款日:

“同里后学孙传徵对涧,五世从孙学诗冠南校订。”

第3卷、第4卷、第59卷末署:

“六世从孙裕济少匡审正”、“裕济少匡审正”。第59卷末又加刻:“嘉定钱大昕读讫”一行文字。

经检万斯大撰,有多人补充的乾隆三十七年辨志堂刻《濠梁万氏宗谱内集·宁波谱》世系图表,学诗素万泰长子斯年的五世嫡孙;学诗有“裕恒、裕鼎”两子。又有一份夹在书内原书纸抄写的《宁波谱·世系图》表,表上补充了不少后代人名。新补名单中有“裕济”,是学诗的第三子,序裕鼎之后。这就是说:留香阁《历代史表》59卷本,是季野五世从孙学诗、六世从孙裕济参与校订、审正的。这增出的后六卷底本,也应该是季野从孙提供的。这一事实,与刘坊《万季野先生行状》中所云:“已刻五十三卷,未刻若干卷”相照应了。据《印县通志·文献志·艺文》著录:“万学诗,字冠南,号素蕖,监生。著有《卧钟斋诗文集》,引《清诗略》(按:当是《四明清诗略》)。”《浙江图书馆藏珍品图录》著录“明陆深撰,《史通会要》三卷,天启四年(1624)万泰抄本。是书有顺治十一年(1654)万泰跋,(卷末有)清万学诗跋”。留香阁本,在嘉庆七年(1802)又重过一次。《重刻序二》曰:“其乡人舒君石溪为元和宰,从对涧处购得是版,将广为刷印而流布之,特属余一言为序。”末著:“嘉庆七年夏六月上浣,钱塘吴锡麒。”

《补编》编者在《东汉诸帝统系图》后附言曰:“后其乡人舒石溪复从孙对涧处购得重刻板,广为印刷而流布之。吴谷人(锡麒)又为之序。”笔锋忽然一转曰:“内六篇为广雅本,广雅有五十九卷,前五十三卷悉依原刊本。多五十四卷《吴将相大臣年表》以下六篇,析为六卷,而编刊者不言所自出,亦疏略矣。”按:广雅本光绪十五年(1889)刊刻,怎么能捷足先登嘉庆元年(1796)、七年刊印的留香阁本里去呢?《补编》编者“弃疏略矣!”恐怕他们没有看到过留香阁本,不知季野五世、六世从孙参为校订、审正,以致指责“疏略”了。

59卷本于光绪十五年(1889)为广雅书局所采用,重新校刻,并编入《史学丛书》、《广雅丛书》之中。卷一至六、卷二十六至三十四末署:“南海潘乃成初校,番禺沈宝抠覆校”;卷七至十四有:"番禺郑权初较,黄涛覆校”;卷十五至二十六有:“番禺沈葆和初校,范公诒覆校”;卷三十七至四十四有:“番禺陈庆修初校,黄涛覆校”;卷四十五至五十九有:“番禺范公诒初校,沈葆和留校”。末附阮元、吴锡麒所撰《重刻序》一、二。此本,上海古香阁于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九年出版石印袖珍本;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入《万有文库》第二集及《国学基本丛书》中。《民国时期总书目·历史》著录,曰:“按《四库全书》本影印”,误矣。《四库全书》中为53卷,而不是59卷。《丛书集成初编》又以广雅本缩小影;《四部备要》以高时显、吴汝霜辑校,用广雅本重新排印出版。

开明书局于1936年汇编《二十五史补编》,辑集《历代史表》84篇。既全部收入广雅书局本59卷67篇,又增入冯孟颛伏跗室藏的未刊稿中的17篇,撤去了原著表格著作方式.用文字说明行价表述(下称《补编》)。中华出局于1955年以《补编》原版发行第一版;至1957年已经到了第三次印刷本。

1938年,张寿鏞先生把伏跗室冯孟颛所藏《万季野历代史表稿》(下称《稿本》)选编14卷17篇。若加第一篇后所含未立标题的《新莽大臣年表》及《唐宦官封爵表》后附《武氏诸王表》实有19篇,刊入《四明丛书》第七集,题作《补历代史表》(下称《约园》)。张寿铺先生序有“合五十九卷本读之可矣”一语,追出了其编刊之主旨,是补充55卷来刊之内容的。

《稿本》今藏天一阁,第五册(册序,笔者定)封面题日:“《万季野历代史表稿》二十三种,二十八卷,分装七册”,铃有“孟颛”朱文方印。

第一册《汉将相大臣年表》。

《新莽大臣年表》,铃有“伏跗室藏书印”朱文方印、“冯贞群印”白文方印。《约园》卷一。

“新莽”不另立题,依据当是《稿本》也无显明的分题;《补编》则另立一题。             第二册《唐功臣世表》一(国公)、二(开国郡公)。

第三册《唐功臣世表》三(开国县公)。《约园》卷二。

《唐官官封爵表》附《武氏诸王表》,《约园》卷六。

第四册《唐诸蕃君长世表》,《约园》卷五。

第五册《唐将相大臣年表》上、中、下。铃有“伏附室藏出印”;“孟颛”朱文方印。《约园》卷三。(www.xing528.com)

《唐边镇年表》,《约园》卷四。

《方镇年表》,《约园》、《补编》题作《唐也镇十道节度使年表》。《约园》卷四。此篇由于部分抄件格式、纸张较其他页为大,以至天头被折,作为衬纸装订在该册的末尾,且次序又乱,以致《约园》本脱逸了错简部的内容。

第六册《吴将相大臣年表》,书口有“历代史表(吴),卷五十四”。此表与广雅本题、卷次均同。但《稿本》自唐昭宗天复二年壬戌(902)开始,广雅本从武义元年(919)开始,内容较《稿本》略省;广雅本有“翰林学士”一栏及二名二次出现,《稿本》略去。从内容、体例看,二者相近,但不是同一本子。

《南唐将相大臣年表》,书口有“历代史表(南唐),卷五十五”。卷序与广雅本同。

《吴赵将相大臣年表》,书口有“历代史表(吴越),卷五十六”。广雅本无此题,《约园》卷七。

《吴越将相卅镇年表》,书口无卷次,仅“吴越”二字。乌丝栏线路与标有卷次的明显不同,当是另一抄本合订。《约园》卷入。

《蜀将相大臣年表》,书口有“历代史表(五代蜀),卷五十六”。广雅本著录,次第五十七卷。

《后蜀将相大臣年表》,书口有“二历代史表(五代后蜀),卷五十七”。广雅本次五十八卷。但二者内容颇有异同。

《南汉将相大臣年表》,书口有“历代史年(五代南汉),卷五十八”。广雅本次五十六卷。

《北汉将相大臣年表》,书口仅“北汉”二字,无卷次。广雅本次五十九卷。

《宋大臣年表》(北宋),《约园》卷九。

第七册《宋大臣年表》(南宋),《约园》卷十。首页有“伏跗室藏书印”朱文及“冯贞群印”白文方印。

《遼诸帝统系图》,《约园》卷十一。

《遼大臣年表》,《约园》卷十二。

《金诸帝统系图》,《约园》卷十三。

《衍庆功臣》,《约园》卷十四后。

《金将相大臣年表》,《约园》卷十四前。

《稿本》共23篇,以《唐功臣世表》、《唐将相大臣年表》的二、三,中、下并附文《武氏诸王表》均作卷计的话,正好28卷。篇数、卷数与《稿本》第五册封面冯孟颛所题签相符。从整部稿本抄写体例、格式、用纸看,《稿本》有三种以上抄本、稿本拼凑合订而成。方祖猷《万斯同评传·著作考述》曰:“伏跗室原藏稿本二十八卷,今不见。”失检也。冯孟颛先生尝与编《鄞县通志·文献志》,在戊编中《艺文》万斯同《历代史表稿》25卷,末日:“原表似尚不止此。如五胡十六国仅八国有将相大臣年表;五代十国仅七国有将相大臣年表,种种诸帝系图各朝亦多阙如,或当时著述未竣,或身后散逸,今皆不可知矣。”

据李杲堂《历代史表序》、朱彝尊《补历代史表序》、刘坊《万季野先生行状》、万斯大《潦梁万氏宗谱内集》所论:《明史表》13卷是季野所撰。

《四库全书》文渊阁抄本《补历代史表》有二点显著的错误:一,天干第六位“己”多误作“巳”、“已”,恐是抄手不懂所致;《明史表》三卷乾隆四年武英殿初刻本也犯同样的错误,则是刻工所误。其中的“伪后燕将相大臣”、“齐将相大臣”、“齐方镇”、“北齐将相大臣”、“周公卿"、"隋将相大臣”等年表的开始年份干支及其以后各年,勘比有闰年的年份、陈垣《二十史朔闰表》都错位一格(年);《丛书集成初编》、《四部备要》、《补编》除一表订正外,均错在同一内容。而万季野《纪元汇考》国年的干支都未错位,似非季野之误。但没有看到康熙三十一年初刻五十三卷本,难以定夺错在何处。初刻本不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著录,颇担心其尚存天壤之间否?

本文所用《稿本》、留香阁本、广雅本,均就阅于天一阁。特表示深深的感谢。

万季野《历代史表》刊刻流变图

(作者工作单位:宁波大学图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