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窑洞:陕北最古老的民居建筑,体现陕北民俗文化

陕北窑洞:陕北最古老的民居建筑,体现陕北民俗文化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以后,陕北人民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半地穴式窑洞逐渐发展成为全地穴式窑洞,也就是今天的土窑洞。陕北窑洞作为最古老的民居建筑,已经成为陕北民俗文化最集中的体现。与其他民居建筑形式相比,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有占地少、不破坏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建造成本低廉等特点。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陕北人民热爱生活,注重美化窑洞。陕北土窑洞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窑洞:陕北最古老的民居建筑,体现陕北民俗文化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陕北遍布窑洞院落,每户院落窑洞数量不等,有三孔、四孔、五孔、七孔等。

陕北高原有厚厚的黄土覆盖层,这里的土质黏性大,板结牢固,不易松散,有很强的支撑力,挖出来的窑洞不容易垮塌。这种特殊的地理和土壤环境,给窑洞的挖掘提供了便利,使窑洞挖掘变得较为简单容易。上古时期,先民们用最简单的工具挖成洞穴,这种属于半地穴式的民居就成为窑洞的雏形。秦汉以后,陕北人民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半地穴式窑洞逐渐发展成为全地穴式窑洞,也就是今天的土窑洞。到了明朝中期,人们开始逐渐用石块砌成窑面墙,产生了石窑洞。

陕北窑洞作为最古老的民居建筑,已经成为陕北民俗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几千年来,窑洞这种独特的民居,其建筑形式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它的建筑格局中,仍然能够表露出许多古代的理念。陕北窑洞顶部比较厚实,既能保温、又能隔热,所以冬暖夏凉。与其他民居建筑形式相比,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有占地少、不破坏地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建造成本低廉等特点。

窑洞内,一般由土炕、灶台和室内过道(脚地)三部分组成。土炕可容纳七至十人睡觉,灶台主要是做饭,有火道经过土炕,延伸至窑洞外部,有效保证了土炕取暖。过道是窑洞的主要活动和行走空间,也叫(脚地)。窑洞的规模大小不一,可根据居住人口确定窑洞规模和面积。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一般分为土窑、接口土窑、石砌窑洞几种。

土窑。是依山而挖的黄土窑洞。农民一般在窑洞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接口土窑。在土窑洞的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整洁、坚固,非常美观。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www.xing528.com)

石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窑洞式的拱架,在拱架上面再堆上厚厚的土,成为平房的构造。黄土的特点是板结度很高,不容易渗水,盖在窑洞顶上,有保持和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箍窑洞的拱梁一股用凿得非常精致的石头做成,这样可以防止泥土滑落。

陕北人民热爱生活,注重美化窑洞。土炕是美化的重点之一。特别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约1米宽的地方,贴上一些彩纸,当地的人们称之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也叫炕围画,它是陕北具有悠久历史民间艺术

窑洞的窗户是窑洞内光线的主要来源。窑洞建成后,由当地的木匠精心制作木窗。木窗上半部分是圆形,下半部分是长方形。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种类。窗棂图案设计巧妙、繁丽,多为传统图样,有“勾连万字式”、“十二莲灯式”等。窑洞采光好,通风面积大,亮敞明亮,舒适宜人。

为了美化生活,窑洞的主人们以剪纸装饰窑洞。乡村的巧手剪出的各种窗花、炕围花、窑顶花等,造型各异、美观生动,具有喜庆色彩,使窑洞明亮、和谐、美观。

随着石窑、砖窑、平房和楼房等建筑形式的普及,窑洞这种传统的民居形式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陕北土窑洞所承载的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