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济主持田野考古发掘,发掘文物两千多件

李济主持田野考古发掘,发掘文物两千多件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26年10月,与清华大学地质系讲师袁复礼赴山西夏县西阴村正式组织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在李济主持下完全依照考古学标准细致进行,直至年末方告结束,总计发掘文物两千多件,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中国人主持的田野考古。当选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会理事。董作宾赴港大任教,辞去史语所所长,李济被正式任命为史语所第三任所长,直至1972年12月卸任。主持史语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学术报告会。

1896年

6月2日生于湖北省钟祥县(今湖北省钟祥市)双眼井,其父李权为当地著名的教书先生。

1905—1907年

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堂,得以接触“格致”“体操”“东文”等新鲜事物。

1908—1910年

李权赴京参加举贡,于皇宫内务府听任,遂将全家接来北京。李济先入北京江汉学堂,后转入五城中学。

1911—1914年

考入清华学堂,读中等科,为首批考入清华之学生。

1914—1918年

读清华高等科。

1918年

赴美留学,于马萨诸塞州的克拉克大学( Clark University)攻读心理学学位,盖因当时美国的华尔考教授( G. D.Walcott)在清华教授的心理学课程引起了李济的极大兴趣。

1919年

获得心理学文学士学位,但李济的兴趣开始从心理学转向人口学,于是转而跟随韩金斯教授( F. H.Hankins)念人口学与社会学研究生课程。

1920年

以论文《人口的质的演变研究》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并被美国社会学会接纳为会员,而李济此时认为人类学更适合自己,也更有前途,遂由克拉克转学去哈佛,进入人类学研究所攻读人类学博士。

1923年

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以“极佳”的评语通过答辩,成为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并被美国人类学会接纳为会员。夏季归国,由于学长凌冰的推荐,就任南开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教授,在此结识丁文江。

1924年

兼任南开大学文科主任。

1925年

应邀加入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团队,在中国合作进行田野考古。暑期后应聘入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担任特约讲师,并兼任历史系教授,遂开始主持清华与弗利尔之合作进行的中国田野考古活动。

1926年

10月,与清华大学地质系讲师袁复礼赴山西夏县西阴村正式组织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在李济主持下完全依照考古学标准细致进行,直至年末方告结束,总计发掘文物两千多件,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中国人主持的田野考古。

1927年

完成发掘报告《西阴村史前的遗存》,作为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第三种出版。

1928年

结识傅斯年,傅氏当时正筹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遂决定邀请李济担任史语所考古组的主任。12月初,辞去清华教职,正式赴史语所履职,担任专任研究员兼考古组主任。

1929年

主持第二次与第三次殷墟考古发掘,主编出版《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

1930年

殷墟发掘被迫中止。11月,与董作宾等转赴山东济南,发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命名“龙山文化”。主编出版《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

1931年

主持第四次殷墟考古发掘,主编出版《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

1932年

主持第六次殷墟考古发掘,视察第七次殷墟考古发掘。史语所因为安阳殷墟考古的巨大成就获得儒莲奖。

1933年

主编出版《安阳发掘报告》第四期,视察第八次殷墟考古发掘。担任史语所副所长兼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当选民权保障同盟委员会北平分会副主席。

1934年

兼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辞去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视察第九次、第十次殷墟考古发掘。当选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会理事。

1935年

当选中央研究院评议员(直至去世)。视察第十一次殷墟考古发掘。

1936年

主编出版《田野考古报告》(后更名为《中国考古学报》)第一册。视察第十三次殷墟考古发掘。赴四川讲学。

1937年

赴英国讲学,并赴瑞典、德国等国进行考古学术访问,参加国际科学联合会大会。抗日战争爆发,史语所迁至长沙,中博院迁至重庆。

1938年

史语所迁至桂林、昆明,代理史语所所长。中博院部分人员亦迁至昆明。

1939年

当选为云南民族学会会长,并任云南大学兼职教授。

1940年

当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荣誉会员。史语所与中博院迁至四川南溪李庄镇。

1943年

在重庆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史学会”。

1946年(www.xing528.com)

以专家身份担任中国驻日代表团顾问,调查战时被日寇所掠夺之文物,在所掠文物之中,李济尤为关心“北京人”头盖骨的下落,可惜遍寻不获。

1947年

主编出版《中国考古学报》第二册。决定抓紧时间,集中精力研究安阳出土文物,遂辞去中博院筹备处主任等职务。

1948年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主编出版《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任总编辑之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开始出版。12月,督运史语所、数学所的图书设备以及故宫迁运文物抵达台湾基隆港。

1949年

2月,兼任台湾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8月,创办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并任系主任。

1953年

所主编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开始出版。

1954年

史语所迁至南港。赴美国、墨西哥讲学。

1955年

春季,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发表以《中国文明的开始》为题目的三次讲演。董作宾赴港大任教,辞去史语所所长,李济被正式任命为史语所第三任所长,直至1972年12月卸任。

1956年

获台湾学术奖文科奖金。出版《殷墟器物甲编:陶器(上辑)》。

1957年

被聘为东亚学术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赴联邦德国参加第二十四届东方学家会议。《中国文明的开始》(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Civilization)出版。

1958年

1月,因“中研院”院长胡适身体不适,代理院长至4月。

1959年

本年第1期《考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批判李济的反动学术思想》的文章,明确要“粉碎李济之流的资产阶级考古学”。辞去台大考古人类学系主任。冬季受福特基金会资助访美。

1960年

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率团参加并主持东亚学术计划委员会多边会议。8月,与其子李光谟于珠海拱北海关秘密相会。

1962年

4月,因胡适逝世,于本月再度代理“中研院”院长。

1963年

担任史语所中国上古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上古史编纂。

1964年

出版《殷墟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下篇:花纹的比较》。

1965年

学界同仁编辑出版《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上下)。

1966年

出版《殷墟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下篇:青铜爵形器的形制花纹与铭文》。担任人文及社会科学特别委员会首席执行委员。赴旧金山参加亚洲艺术讨论会。

1967年

赴澳大利亚及北美讲学。

1968年

出版《殷墟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下篇:青铜斝形器的形制与花纹》。主持史语所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学术报告会。

1969年

出版《感旧录》。

1970年

出版《殷墟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下篇:青铜鼎形器的形制与花纹》。出版论文集《历史圈外》。

1971年

率团参加第十二届太平洋科学协会大会。

1972年

出版《殷墟出土伍拾叁件青铜容器之研究下篇:殷墟发掘出土伍拾叁件青铜容器的形制和文饰之简述及概论》。主编出版《中国上古史》第一本(“史前部分”待定稿)。辞去史语所所长。

1974年

开始撰写《安阳》。辞去史语所集刊编委会主任职务。

1977年

出版《李济考古学论文集》(上下)。出版《安阳》( Anyang)。

1978年

当选为“中研院”咨议委员会委员,作“中研院”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报告。

1979年

8月1日,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于台北温州街寓所,享年八十三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