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突发的鼠传疾病,必须迅速采取措施,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灭鼠必须在灭蚤的基础上或与灭蚤同时进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鼠类选用高效灭鼠药物,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灭鼠,且疫区内及外环境1.5km范围内,无论家鼠或野鼠都要达到无鼠、无洞的标准,并将收集的死鼠进行焚烧处理。
2.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感染
基本防护包括尽可能减少接触鼠类排泄物,避免产生气溶胶,穿着适宜的防护服或装备,在处置鼠类前进行合适的麻醉,对污染的场所、设备以及服装进行仔细消毒。对捕获的鼠类,尤其是在疫源地捕获的鼠以及从境外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或行李中捕获的鼠,以及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的鼠类,在进行采样、杀虫、检验等处理时,应加强个人防护,穿着一次性外科手术服和鞋套,并戴两副乳胶手套和有眼罩的半面罩(有高效空气过滤装置)或有动力的空气净化呼吸器。
3.加强日常监测,制定防治方案
在对鼠害控制环节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进行鼠情监测。一方面,了解和掌握鼠类的危害程度、鼠密度、主要危害的鼠种及其分布等情况,另一方面,还应注意查明鼠类的体表寄生虫(如蚤、蜱和螨类等)的种类,以便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和药剂进行处理,并制定相关环境管理规划,以限制其潜在传播。此外,对鼠传疾病的疫源地进行长期监测,及早发现疾病在鼠间流行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快速应对处理,降低鼠密度,有效控制传播媒介,减少鼠与鼠、鼠与人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阻断传染病的传播。(www.xing528.com)
在疫区要利用各种媒体等宣传手段,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增强群众防病和参与防治的意识,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表达准确。对象为病患和大众。内容包括:相应鼠传疾病的临床表现,患病原因和防治基本知识;灭鼠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积极主动配合灭鼠防鼠工作;加强个人防护,不随意掏鼠洞,不接触老鼠,不吃可能被老鼠污染的食物,野外作业时注意防鼠等。
5.推进生态治理,保持长期效果
控制鼠类的关键是要看残存鼠的繁殖力,这是鼠类控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单纯依靠药物和器械灭鼠,只能暂时降低害鼠的种群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危害,不能达到长期有效抑制种群数量的目的。由于鼠类繁殖速度快,灭鼠后鼠类数量很快即可恢复,且化学灭鼠剂常污染环境,或引起天敌、非靶动物的中毒,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因此,除突发疫情或鼠害严重时需要快速处置外,应提倡生态控制鼠类,即通过优化环境,破坏和改造适宜鼠类栖息的生境,改变鼠类食物资源的分布和质量,干扰鼠类社群环境,保护鼠类的天敌等措施,减少鼠类取食效益,增加被捕食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抑制害鼠的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