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鼠密度监测,掌握鼠的种类、数量、分布等信息,不仅为制定鼠类防治方案提供依据,而且为鼠传疾病的流行提供预测预警。2005年我国制定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和《全国重点传染病及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统一监测方法,统一监测用具,统一报表,对监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至2010年在全国19个省共设立43个鼠密度监测的监测点。影响鼠密度监测结果的因子较多,影响强度不一,而且因子之间也在互相影响。影响因子包括:a.监测器具对鼠的新物排斥反应。b.食饵对鼠群的引诱力。c.环境中食物的丰富度。d.监测器具的灵敏度。e.监测点的位置。f.其他干扰因子。目前常用的鼠密度监测方法有粉迹法、夹夜法、鼠迹法等,测定城镇鼠密度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鼠迹法和粉迹法。由于家栖鼠狡诈多疑,存在新物反应,采用鼠夹(笼)在室内测出的密度很难反映实际,建议室内采用粉迹法,在不影响鼠类的正常活动前提下,测出的鼠密度才真实准确。捕鼠器械不宜固定在某些场所连续使用,否则有利于鼠类识别危险器械信号,促使其回避,使捕获率下降。目前已有采用数字传感器及微波等先进的网络图像电子监控信息系统监测鼠密度,也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可视化的监测数据库。鼠种鉴定也出现了DNA条形码的分子鉴定新技术,它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类学标准和有效的分类学手段,以动物线粒体COI基因作为一个有效的DNA条形码标准基因可纠正形态学鉴定中的错误。
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和开展鼠密度监测,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不同风险区域鼠类的种类、密度、分布、消长趋势等数据和信息。家栖鼠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季节变动和年度变动(周期性指数S)。我国家栖鼠季节变动在黄河以北呈单峰,南方的鼠密度则呈春秋两季的高峰期;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鼠密度7~8年左右出现一次年度峰值。家栖鼠的季节性迁移也很明显,通常秋冬季室内鼠害最严重。高层建筑的管道井和吊顶及下水道中的鼠类种群是城镇鼠类不容忽视的来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