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蜱的繁殖和传播特点,病毒传播的蜱媒RNA病毒

蜱的繁殖和传播特点,病毒传播的蜱媒RNA病毒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软蜱一生可交配、产卵多次,卵期经20~40天发育孵出幼虫,幼虫吸血后经12~116天蜕皮成若虫,若虫吸血后16~52天蜕皮为成虫。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

蜱的繁殖和传播特点,病毒传播的蜱媒RNA病毒

蜱又名壁虱或扁虱,俗称草爬子、八脚子、狗豆子。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硬蜱科及软蜱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一)形态特征

1.形态特征

成虫:虫体呈囊状,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大小差别很大,小者长不过2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25~30mm。表皮革质,有伸缩性,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头、胸、腹分界不明显,假头上的口下片有倒齿。体躯第四对足的基节区有气孔一对,为其特征的要点。

卵:椭圆形,浅黄色或棕黄色,大小0.5~1mm。

幼虫:体为半透明,黄或棕色,大小0.5~1mm,饱食血后可增大2~3倍。有足3对,无生殖器官及呼吸器官。

若虫:外形与雌蜱成虫相似,有足四对,但体较小。生殖器官未发育,无生殖孔,具有呼吸器官和气孔。

2.生活史

蜱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期。雌雄交配在主体上吸血时进行,饱血后雌蜱从宿主身上落地,数日后产卵。硬蜱一生仅产卵一次,产期需4~6天,产数少至200个,多至数千个。软蜱一生可交配、产卵多次,卵期经20~40天发育孵出幼虫,幼虫吸血后经12~116天蜕皮成若虫,若虫吸血后16~52天蜕皮为成虫。整个过程因时间、环境而不同,一般需4个月至一年以上。

(二)生态习性

1.产卵和滋生地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2.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200种,鸟类120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三)分布与活动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而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1.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

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CO2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www.xing528.com)

2.蜱的活动

蜱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为数十米。宿主的活动,特别是候鸟的季节迁移,对蜱类的散播起着重要作用。

(四)季节消长和越冬

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如全沟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较长,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中的多数种类;有的以成虫越冬,如革蜱属中的所有种类;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和软蜱中的一些种类;有的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五)相关危害

1.常见种类与传病关系

蜱的种类很多,全世界已有三科28种左右,我国已记载有2科11属86种(亚种)。其中常见的有:森林硬蜱(全沟蜱)、嗜群血蜱、草原革蜱、边缘革蜱等,可以传播森林脑炎、蜱传斑疹伤寒新疆出血热、蜱传回归热、Q热病等。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2.常见传播疾病

(1)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2)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患者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患者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3)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螺旋体,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螺旋体,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患者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4)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5)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自然感染。

(6)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7)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