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类不仅吸血骚扰,而且传播多种严重疾病。在我国比较重要的蚊媒疾病主要有疟疾、淋巴丝虫病、乙脑、登革热以及其他尚待临床证实的虫媒病毒病。这些疾病给人类造成巨大危害,严重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经济和身体健康。我国人和动物的虫媒病病毒血清学调查曾发现多种甲病毒和黄病毒抗体,并分离获得多种虫媒病毒,如基孔肯雅病毒、辛德毕斯病毒、新环状病毒(待鉴定)、Colti病毒(待鉴定)、西方马脑炎病毒和较为常见的乙脑病毒等。有学者认为,随着候鸟迁飞过境,我国还有可能输入西尼罗病毒而引发西尼罗病毒病。在国外,蚊还可传播黄热病、西尼罗河热、基孔肯雅热、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等多种病毒病和帝纹丝虫病及恶丝虫病。
(一)疟疾媒介
疟疾是由4种人体疟原虫所引起的世界性蚊媒传染病。在我国,疟疾也是长期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目前全球仍有100多个国家约22亿人受疟疾威胁,每年临床病例3亿~5亿。死亡人数约270万。疟疾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传染病,至今在亚非拉广大地区疟疾发病率依然较高,其危害十分严重。世界上已知传疟按蚊有60余种,在我国分布有20余种,主要的传疟按蚊有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等4种,次要按蚊为日月潭按蚊。主要媒介中以大劣按蚊传疟能力最强。嗜人按蚊是我国独有蚊种,分布在北纬34度以南地区,与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和对恶性疟原虫的易感性明显不同。雌蚊偏吸人血和内栖,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高度或比较易感。因此认为它是一个高效的疟疾传播者,腺感染率显著高于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是东南亚、我国南方山区和云南南部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王学忠等对我国云南南部微小按蚊生态学及传疟作用的调查证明,疟疾发病与微小按蚊季节消长关系一致。1935~1997年间,云南省先后对不同疟区的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等20种按蚊进行唾腺解剖,结果发现,微小按蚊、嗜人按蚊、昆明按蚊、大劣按蚊和吉甫按蚊均有疟原虫自然感染,多斑按蚊、伪威氏按蚊为疟疾的可疑媒介。广西是我国南方4大高疟区之一,郭传坤等对广西的传疟媒介调查证实,广西传疟媒介有4种,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分别是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是平原区的媒介,日月潭按蚊是山区疟疾的次要媒介。我国新疆南部与北部的传疟媒介分别为萨氏按蚊和麦赛按蚊。此外,杰普尔按蚊在海南岛有些地区可起着次要的传播作用。我国主要疟疾传播媒介是以下4种:
1.嗜人按蚊
该蚊是我国独有蚊种,分布在北纬34度以南地区,是其分布区域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嗜人按蚊是中华按蚊复合组种类。两者幼虫、蛹和成蚊的形态非常近似,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按蚊,雌蚊偏吸人血和内栖,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高度或比较易感。因此,它是一个高效的疟疾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嗜人按蚊的防治主要采取DDT室内滞留喷洒或拟除虫菊酯处理蚊帐,可以明显降低室内外成蚊密度和疟疾发病率。
2.中华按蚊
该蚊广布除新疆和青海以外的全国各省区,由于雌蚊人畜血液兼吸,并以刺吸家畜血液的居多,对恶性疟原虫仅低度易感,其传播作用远逊于嗜人按蚊。它是广大平原,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重要媒介。这种按蚊虽然不是高效的传播者,但由于种群数量大,可以维持疟疾的低度流行,甚而在适合条件下,引起暴发性流行。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经常存在于同一区域,因而采取上述防治措施,实际往往兼及两种媒介。但是由于中华按蚊半内栖,这些措施的防治效果逊于嗜人按蚊。
3.大劣按蚊
大劣按蚊是一个包括A、B、C、D、E型以及林栖按蚊和高砂按蚊的复合体,我国对大劣按蚊的分类地位和传疟作用已有综合介绍。通过核型、卵的电镜扫描以及rDNA-ITS2片段PCR扩增,已知我国大劣按蚊存在有A和D两型。海南岛的大劣按蚊属A,是该岛丛林山地疟疾的主要媒介,有很高的媒介效能;云南省的是D型,也有疟原虫自然腺感染雌蚊发现,表明在当地也起到疟疾传播作用。
4.微小按蚊
它分布北纬32度以南,特别是丘陵坝子等地区的重要媒介。幼虫主要滋生在缓流,如小溪、沟渠、渗出水等。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已发现海南岛和大陆的微小按蚊存在嗜血性和栖息上的差异,即海南岛的主吸人血和内栖,而大陆的则不同程度地吸取家畜血液和外栖,这种差别也反映在它们的媒介效能。微小按蚊它归属于按蚊属塞蚊亚属迈蚊系微小按蚊种团。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认为微小按蚊为一复合体,但分型情况还未统一,分为A、B型,或分为A、B、C型,并可能存在其他隐型。微小按蚊近缘种间以及微小按蚊复合体内各成员间成虫和(或)幼虫形态差别比较细微,并且该蚊存在较多个体变异,因而鉴别比较困难。而不同种型蚊虫其生态习性,分布区域、媒介效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正确区分微小按蚊复合体成员及其近缘种,对于研究该蚊及制定有效的防疟措施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二)丝虫病媒介
由丝虫寄生于人体而引发。在我国流行严重的丝虫病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两种。我国传播丝虫病的媒介蚊虫有10余种。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致倦库蚊是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次要媒介为中华按蚊。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东南沿海地区,两种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东乡伊蚊。班氏丝虫病主要传播媒介在丝虫病不同防治时期传播作用变化的调查中发现,在幼丝虫感染的蚊种中,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最高,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我国丝虫病的分布特点主要取决于媒介蚊种的种群数量与生态特点。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共同特点是水源较短缺,多种半旱作物,房前屋后有适宜于淡色库蚊或致倦库蚊滋生的污水坑洼地。马来丝虫流行区为南方山区或湖泊地带,水源较充沛,多半有适宜于嗜人按蚊或中华按蚊滋生的稻田区。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蚊虫终年可以活动,则全年或多月份都有感染丝虫病的机会。在温带地区,蚊虫密度随季节而变化,在蚊虫越冬期间,丝虫病的传播即可终结。我国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是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是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它们以及尖音库蚊指明亚种和最近发现的骚扰库蚊都属尖音库蚊复合体。我国尖音库蚊是包括4个亚种的复合体,致倦库蚊并非如国外学者认为的独立物种,淡色库蚊也不是有些学者认为的尖音库蚊和致倦库蚊的“中间型”。淡色库蚊对杀虫剂抗性研究报告很多。丝虫病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某些寄生线虫所引起的,其中在我国班氏丝虫、马来丝虫是由蚊虫为媒介的,引起淋巴丝虫病,它们的成虫寄生在人体的淋巴系统,微丝蚴出现在人体周围血液系统。幼虫则在蚊体内发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丝虫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我国的重要媒介如下:
(1)中华按蚊:中华按蚊是我国马来丝虫病的主要媒介之一。
(2)嗜人按蚊:嗜人按蚊是我国马来丝虫病的另一个主要媒介。
(3)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这两种形态和生活习性都很近的尖音库蚊的亚种,是我国班氏丝虫病的主要媒介。在我国,淡色库蚊分布在北纬34度以北的地区,致倦库蚊分布在北纬32度以南的地区,32度~34度是两者的交叉分布区。它们主要滋生在小型积水中,特别偏好污水。如污水沟(池)、旧轮胎、坑洼积水等等。它们偏好吸人血也兼吸动物血液。刺叮活动是夜晚型,在黄昏和黎明有两个活动高峰,是典型的内吸内栖。淡色库蚊在北方以成蚊滞育的形式越冬。
(三)登革热媒介
我国登革热的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白纹伊蚊原是广布亚洲热带、亚热带并伸达温带的蚊种,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已传到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的有些国家,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重视。在我国,它的分布很广,雌蚊在饱吸血液之后以及在卵巢发育过程中会再次或多次吸血。白纹伊蚊是“半家蚊”,多滋生在居民点及其周围的各种人工容器中,包括大小能积水的容器物、轮胎以及室内盆景和花瓶积水和植物容器,包括竹筒、树筒、积水以及石穴、水泥地等。白纹伊蚊刺叮凶猛异常,刺叮后皮肤奇痒,可引起皮肤红肿,局部皮炎,甚至全身性皮炎,抓破后易溃疡感染。除刺叮骚扰外,更重要的是其为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与埃及伊蚊一样是白昼吸血的蚊种。一些地方的观察发现,白纹伊蚊的吸血刺叮活动高峰在一天中有两次,一次出现在日出前后1~2小时,另一次出现在日落前2~3小时。在北方白纹伊蚊以卵滞育的形式越冬。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实验室感染表明,通过刺叮能传播黄热病、西方马脑炎、委内瑞拉马脑炎、西尼罗河热、基孔肯尼亚热等多种病毒性疾病,是传播病毒性疾病的潜在性媒介。
蚊媒在虫媒病毒所起的媒介效能,不仅取决于蚊种、数量、生物学特性、与人关系,而且还取决于对该病毒的易感性,传播能力及经卵传递力等。虫媒病毒如何在自然界长期保存也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问题,一直为流行病学工作者所关注。通过大量的现场和实验观察,认识到病毒在蚊虫间的传递对保存病毒有一定的重要性。研究表明,DEN能通过其媒介蚊虫垂直传递,并在很多现场采集及实验观察下得到证实。(www.xing528.com)
埃及伊蚊属双翅目蚊科伊蚊属覆蚊亚属A组。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分布于北纬22度以南的一些地区,包括台湾省南部、海南省、广东省和广西的个别岛屿,为世界大多数地区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DHF)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同时还是城市型黄热、基孔肯雅、立谷热等虫媒病的重要媒介。埃及伊蚊的滋生地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室内外饮水容器和屋檐积聚雨水的容器中。埃及伊蚊偏吸人血,是白昼吸血的典型蚊种,吸血刺叮活动的高峰出现在上午8~9时,在临近傍晚还有一个高峰期。它们多在室内吸血并在室内栖息。埃及伊蚊全基因组已测序组装完成并公布。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JE)
乙型脑炎病毒(JEV)能够引起严重的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约30%的患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我国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我国除新疆、西藏和青海省外其他各省均有发病和流行。世界范围内分离到JEV的蚊种有5属,30余种,在我国有20多种,包括三带喙库蚊、浅色库蚊、致倦库蚊、凶小库蚊、环带库蚊、棕头库蚊、白纹伊蚊、仁川伊蚊、刺扰伊蚊、阿萨姆伊蚊、窄翅伊蚊、背点伊蚊、中华按蚊、帕氏按蚊和骚扰阿蚊等。经广泛的病毒分离、实验室传播宿主调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现已知三带喙库蚊是我国乙脑的主要媒介,分布于我国除新疆以外的各省,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次之。在自然界中传播JEV的蚊虫种类较多。乙脑在我国分布广,危害大,目前已有疫苗可供预防,但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从上述蚊种的地理分布、季节消长、嗜血性以及对乙脑病毒的易感性,包括感染阈值以及实验传播结果等来看,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的主要媒介。三带喙库蚊一直是东南亚和远东,包括越南、印度、柬埔寨、日本、朝鲜等国的乙脑主要媒介。
它被认为也是我国乙脑主要媒介的依据是:
(1)它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而且是最常见的蚊种之一。在很多地区,它的种群数量很多。
(2)许多地区的观察表明,它的季节消长与乙脑流行相符,例如在宁夏中卫,三带喙库蚊的季节高峰在8月上旬,而乙脑发病高峰正在9月上旬左右。
(3)三带喙库蚊的吸血习性是人畜(包括猪)兼吸,而猪是乙脑病毒的扩散宿主,因而它有更多吸到病毒的机会。
(4)我国不少地区,都曾在自然界捕获的三带喙库蚊分离到乙脑病毒。并且分离率和最低现场感染率最高。此外,实验感染表明三带喙库蚊对乙脑病毒的感染阈值低。它的阈值远比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的为低,这就使它更容易获得感染。在我国除新疆和青海外,都有三带喙库蚊分布的记载,它主要滋生在稻田积水中,除稻田外,还广泛滋生在有漂浮植物的水体中,如池塘、沼泽等。三带喙库蚊偏好家畜血液,特别是牛、马、猪的血液,同时兼吸人血。它的刺叮活动从日落后半小时开始,直到黎明,高峰期出现在黄昏和黎明,它在人房或家畜棚内吸血,之后在室外栖息。三带喙库蚊以成蚊滞育的形式越冬。
(五)基孔肯雅热媒介
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基孔肯雅病毒(CHIK)可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征候群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剧烈疼痛、皮疹和轻度出血体征。该病主要经蚊虫吸血传播,各地学者已从自然界的多种蚊虫中分离出该病毒,人工感染实验也证明10余种蚊虫可通过叮咬传播该病毒。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三带喙库蚊等。在我国除非洲伊蚊外,其他3种蚊种都广泛存在,因此必须注意该病毒潜在流行的危险,我国云南省的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过CHIK。西双版纳地区的白纹伊蚊和海南的致倦库蚊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我国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进行感染CHIK病毒的研究,发现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对CHIK高度易感,感染雌蚊经叮咬吸食小白鼠血可传播该病毒,感染雌蚊还具有将CHIK垂直传播给后代的能力,我国这两种伊蚊具备引起该病流行的条件。埃及伊蚊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台湾南部、海南岛、福建、广东和广西的部分沿海地区及云南边境热带地区。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在我国分布较广,基孔肯雅病的分布与其媒介蚊虫的分布相关。
(六)辛德毕斯病媒介
辛德毕斯病毒(SIN)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为甲病毒属的代表株。辛德毕斯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库蚊,如单条库蚊、尖音库蚊、二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等,伊蚊也可以传播该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倦怠、关节痛、多发性关节炎和皮疹。
(七)西方马脑炎媒介
西方马脑炎病毒(WEE)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为蚊虫,我国4种蚊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在实验室条件下WEE的传播实验表明,4种蚊种均能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1~3天龄的实验鸡。
另外,我国近年来相继从蚊虫体内分离到多种病毒,如:鹭山病毒,说明蚊类在我国新发虫媒病传播中可能起到重要媒介作用。
表2-2 我国蚊类与主要疾病的关系
(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