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常见的鼠类及其传播的疾病和食性特点

中国常见的鼠类及其传播的疾病和食性特点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鼠类有159种,其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是城乡各类建筑物内的主要害鼠,野外则以黑线姬鼠、黑线仓鼠、黄毛鼠等为主。成鼠独居,仅在交尾阶段或哺乳期可见一窝鼠。世界性分布的鼠类,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地方性斑疹伤寒、蜱传回归热、野兔热、流行性出血热等。对新物品的疑心不及褐家鼠重。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种子、根、茎及植物的绿色部分等,嗜食稻、麦、豆类等。体型中等、纤细,体长135mm左右。

中国常见的鼠类及其传播的疾病和食性特点

我国鼠类有159种,其中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是城乡各类建筑物内的主要害鼠,野外则以黑线姬鼠、黑线仓鼠、黄毛鼠等为主。

1.小家鼠

别名鼷鼠、小耗子等。小型家栖鼠,体长60~90mm,体重7~20g。吻尖,耳向前折不能达到眼部。背毛灰棕、灰褐或黑褐色,腹部灰白或灰黄色,尾部上为黑褐色,下为沙黄色,尾长与头躯长相当或略短。雌鼠5对乳头头骨纤细,眶上嵴不发达,上颌门齿内侧有一明显缺刻。喜栖息于住房、厨房仓库的柜橱、抽屉、衣被和杂物堆中,住区附近的杂物堆和田野中也有分布。成鼠独居,仅在交尾阶段或哺乳期可见一窝鼠。食性杂,较喜食谷物。日食量3~5g,日饮水量1~2mL。在野外,也食草籽和少量昆虫。它取食的特点是每次取食量甚少,场所不固定,常来往于食物和栖息处。以夜间活动为主,可随家具、杂物和交通工具等迁移。繁殖力强,条件适宜时四季皆可生育,孕期约3周,年产6~8胎,每胎6~8只,2月龄性成熟。世界性分布的鼠类,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地方性斑疹伤寒、蜱传回归热、野兔热、流行性出血热等。

2.褐家鼠

别名大家鼠、沟鼠、挪威鼠等。体型较大,体长150~250mm,体重150~350g。口鼻钝圆,耳短而厚,向前拉折不能遮住眼睛。背毛灰褐色,腹毛灰白色,尾毛稀疏,表面的鳞片明显,尾长短于体长。雌鼠6对乳头。头骨大而狭窄,眶上嵴发达,左右两侧的颞嵴基本平行。常栖身于建筑物基部,耐潮湿,如厨房、仓库、杂物堆、垃圾堆、牲畜场、下水道和沟渠两侧。善游泳,有新物反应。食性杂,喜吃含水分较多的食物。主要在夜间活动,清晨、黄昏各有一个活动高峰。听觉、嗅觉和触觉灵敏,攀登能力差,多沿墙根壁角行动。对环境变化敏感,有新物反应。繁殖力强,条件适宜时,每年可繁殖6~8次。孕期3周,每胎6~10只,3月龄性成熟期,寿命1.5~2年。褐家鼠是世界性分布的家栖鼠,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地方性斑疹伤寒、蜱传回归热、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等。

3.黄胸鼠

别名长尾鼠、黄腹鼠等。体型中等,体长140~180mm,体重120~180g。口鼻尖长,耳大而薄,向前拉折可盖上眼部。背毛棕褐色,腹毛灰褐色,胸毛深黄色或棕黄色,尾长超过体长。雌鼠有5对乳头。头骨小,吻短,眶上嵴发达,左右两侧的颞嵴呈弧形向外弯曲。常栖身于建筑物上部,如天花板、木结构屋顶等,也见于灌木丛、田埂和沟渠两侧。食性杂,喜好植物性食物和含水分多的素食。善于攀爬跳跃,主要在夜间活动,清晨和黄昏活跃,白天也常出洞。对新物品的疑心不及褐家鼠重。黄胸鼠可全年繁殖,每年3~5胎,每胎5~6只,3月龄性成熟,寿命1.5~2年。主要分布于南方各省市,可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肠道传染病等。虽然黄胸鼠多栖居在建筑物上部,鼠洞较难找到,但在其经常活动场所的地面投放毒饵仍有效。

4.黄毛鼠

别名田鼠、拟家鼠等。体型中等,体长140~165mm,体重100~200g。耳小而薄,前折不及眼,背毛黄褐色,腹面毛尖白色,基部灰色,尾长短于或等于体长。尾毛上深褐色下稍浅。后足长小于33mm。四足背毛白色。主要栖居于平原、丘陵、山地的稻田、菜园、灌木丛、河堤、坟地及路旁。食性杂,喜食稻、麦、花生、豆类、番薯、甘蔗蔬菜、菜子,食量为体重的1/10~1/5。夜间活动频繁,黄昏和清晨活跃,善游泳。全年繁殖,有春、秋2个繁殖高峰,每年产仔3胎,每胎5~7只,3月龄性成熟,寿命约1.5年。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30度的云南、广西、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台湾、安徽南部等省区,是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贮存宿主,并能传播鼠疫、肠道传染病、Q热等。

5.黑线姬鼠

别名长尾黑线鼠、田姬鼠。体型比小家鼠大,体长65~120mm,体重16~35g。头小、吻尖。背毛棕褐色,中央有1条黑色纵纹,从头部直达尾部,腹毛灰白色,尾长约为体长的2/3。雌鼠4对乳头。喜栖息于向阳、潮湿、近水处,如田埂、土丘、防风林堤坝、杂草丛及柴草垛,尤其平原农业区鼠密度较高。食性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种子、根、茎及植物的绿色部分等,嗜食稻、麦、豆类等。主要在夜间活动,黄昏和清晨活跃。随食物来源和自然条件迁移,春、秋季较活跃。繁殖随季节消长,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在夏季繁殖;在中、南部地区有春、秋2个繁殖高峰,秋季高于春季。在繁殖高峰季,雌鼠每月可产仔1次。一般每年3~5胎,每胎产仔5~7只,3月龄性成熟,寿命约1.5年。在国内的分布很广,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贮存宿主,还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恙虫病、血吸虫病等。

6.朝鲜姬鼠

中小型野栖鼠,体型比黑线姬鼠粗壮,体长70~120mm。耳较大,前折及眼。背毛褐赭色,腹毛灰白色,尾长为体长的5/6。喜食种子、果实,很少吃植物的绿色部分。夜间活动为主。筑巢于森林地面、枯枝落叶中;冬季活动于雪被下,在地面与雪层间筑有洞道。5~6月为繁殖高峰,每胎产仔5~7只。活动范围广,主要栖息于东北林区的各种植被类型的生境,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贮存宿主,还可传播鼠疫、森林脑炎、恙虫病、莱姆病等。

7.社鼠(www.xing528.com)

别名刺毛灰鼠。体型中等、纤细,体长135mm左右。耳壳较大而薄,向前拉能遮住眼。背毛棕褐色杂有粗的刺毛,腹毛淡黄色,与背毛分界明显。尾长为体长的1.2~1.25倍。主要栖居于有林的山地及周围农田的乔木林、灌木丛、石缝、荒地及茶园。食性杂,喜食坚果、嫩茎、嫩叶、农作物种子和昆虫等。善于攀树,以夜间活动为主,黄昏和清晨活跃。繁殖主要在春末夏初,每胎产仔4~6只。分布广,长江以南数量多,能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和恙虫病等。

8.针毛鼠

体型中等,体长约140mm,体重约80g。耳短棕色,长度小于20mm。后足长,小于35mm。背毛艳丽呈铁锈色杂有黑毛,毛被中有黑色针毛,腹毛白或微黄色,尾毛上棕褐色下白色。

9.黑线仓鼠

别名背纹仓鼠、搬仓鼠等。体型较小,外表肥壮,体长80~120mm,体重30~40g。吻钝、耳圆、腮大、有颊囊。背毛黄褐色,体背中央有一条暗色条纹,腹毛白色。尾短,约为体长的1/4。雌鼠4对乳头。喜栖息于平原耕地、草原及沙丘。主要以种子为食,还吃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和昆虫等,有贮粮习性,用颊囊搬运各种食物。日夜都活动,黄昏和清晨活跃,活动多在几十米的范围。不冬眠,但冬季较少出洞。春、秋2个繁殖高峰,每胎产仔4~7只。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的贮存宿主,也能传播鼠型斑疹伤寒、北亚蜱传斑点热等。

10.大仓鼠

别名大搬仓、大腮鼠等。体型较大,体长不小于140mm。耳短而圆,有极窄白边。两腮很大,有颊囊。背毛深灰色,腹毛白色或土黄色。尾长为体长的一半。喜栖于农田、荒地及山坡的黑土中。食性杂,以种子、草籽、植物的绿色部分及昆虫等为食。主要在夜间活动。春、秋季活动频繁,冬季很少出洞。每年繁殖2~3次,每胎产仔6~8只,两个半月性成熟。地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华北,是流行性出血热、鼠疫、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和北亚蜱传斑点热等的贮存宿主。

11.布氏田鼠

小型野栖鼠,体长110mm。耳很小,隐藏在毛中。背毛沙黄色,腹毛乳灰,稍带淡黄色。尾很短,为体长的1/4~1/5。喜栖于草原的向阳坡地,道路两侧,群居,洞群明显,每洞群有洞口4~12处。主要吃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和种子,食量较大。冬季每个洞群约存草10kg。白天活动,喜鸣叫,能直立瞭望,不冬眠。春、秋季2个繁殖高峰,成熟较快,繁殖力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的贮存宿主。

12.东方田鼠

别名大田鼠、沼泽田鼠、苇田鼠等。体型中等,体长120~160mm。耳壳短圆,隐藏在毛中。背毛黑棕色,腹毛污白色。尾短,为体长1/3~1/2。喜栖于低洼多水环境江河溪流沿岸的荒草丛和多草松软的湖滩,也见于周围农田。主要吃草本植物的茎叶、幼芽、根及农作物种子(稻、麦、黄豆、花生等)。北方的东方田鼠有贮藏粮食习性,而南方的东方田鼠却没有这一习性。昼夜活动,以夜间为主,游泳能力强。

13.板齿鼠

体型粗壮,体长大于220mm。尾长大于体长。爪锐利,足背棕褐色。背毛棕色与黑色混合,黑毛居多。腹毛尖棕黄色,基部灰褐色。尾毛黑色。臼齿的冠面横脊呈板条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