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凤阳花鼓词的艺术特色

凤阳花鼓词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凤阳歌》产生的年代不可确考,它收入《花鼓》小戏时显然早已为打花鼓的凤阳艺人传唱了。凤阳人民打着花鼓卖艺去逃荒,或农闲时外出卖艺行乞以补助家庭生活,这从明中期以来已成为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传统了。由于凤阳的逃荒行乞者的卖艺活动在中国南北各地的影响,《凤阳歌》广为传唱,凤阳花鼓也由乡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喜爱的文艺形式。民国年间各个唱片公司录制了许多凤阳花鼓词以广流传。

凤阳花鼓词的艺术特色

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惟有我家没有得卖,肩背锣鼓走街坊。

这首《凤阳歌》见存于清代乾隆中叶的戏曲选集《缀白裘》第六集收的梆子戏《花鼓》内。此地方小戏系据明末戏曲家周朝俊的《红梅记》第十九出插入的街头打花鼓艺人一段改编而成的独立剧目。《花鼓》剧表演凤阳花鼓的演唱过程:夫妻两人卖艺,女的抱着花鼓,男的手提着锣,在街头敲着锣鼓,被富家少爷邀入家中;女的先唱《凤阳歌》,继唱《花鼓曲》、富家少爷付钱时,有意调戏卖艺女人;夫妻都感到“被人嘻笑元何故,只为饥寒没奈何”。明代画家顾见龙绘有一幅打花鼓图,所绘的是在其家乡江苏吴江所见一乡下男子打锣,一乡下女子打鼓,两面对扭着;男子背着小孩,旁边有一位观者脚踏圆凳观看。[58]我们从周朝俊关于凤阳花鼓艺人卖艺活动的描写和顾见龙所绘的打花鼓图,可证实属于江湖卖艺的凤阳花鼓在明代已经流行,而且卖艺者的行迹已到江南。今所传《凤阳歌》约有十余种,但都大同小异,表明它长期以来在口头流传中所发生的变异。《凤阳歌》产生的年代不可确考,它收入《花鼓》小戏时显然早已为打花鼓的凤阳艺人传唱了。凤阳卖艺行乞者打着花鼓以吸引观众,他们唱起古老的《凤阳歌》作为开场白,遵从江湖卖艺规矩,表明他们是何方人氏,卖艺行乞的原因,以此希望得到人们的同情。

凤阳在皖北淮河边上,汉代为钟离县,隋代为濠州,明代初年改称临濠,洪武七年(1373)改称凤阳,为府治所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便出生在这里。明王朝建立(1368)后,朱元璋在其父母的葬地城南太平乡兴建宏伟庄严的皇陵并营造中都城。朱元璋的乡土观念很重,有意使家乡繁荣富庶,采取了若干措施,如蠲免租税等,又从山西和江南移富民十余万户以充实家乡。然而连年的大规模的建筑给当地人民增加了经济负担和劳役,以致怨声载道,终使营造六年的中都城被迫停工。早在元代末年濠州曾发生过严重的旱灾,继而瘟疫流行。朱元璋的兄长和父母都在瘟疫中相继死去。从明代永乐(1403)以后的大约两百年间,凤阳的自然灾害特别严重,黄泛、干旱、蝗灾、水涝、饥荒,都相继频繁地出现,例如正统五年(1440)、六年、七年、十二年发生蝗灾,二年河泛,七年大雨成灾;正德元年(1506)平地水深一丈五尺淹没民居无数,七年、九年、十五年大旱,三年、十三年大饥荒。[59]方志里描述云:“明中期凤阳灾荒频繁,淮水泛滥,陆地行舟;大旱来临,井泉枯竭,田无麦禾,野无青草,流徙载道,饥民相食。”[60]为什么凤阳在明代中期以来会遭受各种的长期的自然灾害呢?凤阳人民认为这个地方本来很好,自从出了一个皇帝就使山川的积蓄枯竭并失去灵气了。当然,这些善良的人们尚未认识到经济剥削、政治腐败与自然灾害相互为虐关系,但却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怨愤。他们不以家乡出了当朝皇帝而感到骄傲和光荣,而是感到自此带来了无尽的灾难,落得离乡背井逃荒,被迫去卖艺行乞。他们在卖艺时首先唱起描述苦难流浪生活的《凤阳歌》。

我们从《凤阳歌》长期口头流传,明末凤阳花鼓艺人已在江南卖艺和明代中期以后凤阳人因灾荒频繁而流离等情况,可以断定此歌是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的。当代研究戏曲与民间音乐的学者有的认为《凤阳歌》不可能产生于明代,主要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明代凤阳,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家乡,也是大明王朝‘宗社万年基’、‘龙脉’之重地。这里的百姓打花鼓四处逃亡,对明政府来说,已是面色难堪,疾首蹙额之事了,何况允许他们唱出‘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有损皇祖之辞!明朝文字狱’非常残酷,故凤阳歌出自明朝一说似乎很难成立”[61];二是据顾见龙所绘之图里,打花鼓的男子“既然背着小孩,一定也不唱‘我家没得儿郎卖,身背着花鼓走街坊’”。[62]这两点皆属推测性的论断。凤阳虽为明王朝开基之地,但中期以来连续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严重情形,政府无力解除,也无法阻止人们的逃荒。凤阳人民打着花鼓卖艺去逃荒,或农闲时外出卖艺行乞以补助家庭生活,这从明中期以来已成为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传统了。当他们唱“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明政府能将这许多难民定罪吗?能将他们依“文字狱”之惯例来惩处吗?正因他们是朱明皇帝的家乡人,只可容忍了。如果说《凤阳歌》产生于清初,距朱元璋时代已三百余年,凤阳人还抱怨家乡的“朱皇帝”则显得太空泛了,或者可以说“自从前明出了个朱皇帝”还较为适宜,但这不会是他们行乞的原因了。顾氏图中所绘打花鼓的夫妻,男子背着孩子,却正好说明他们也属小户人家,但他们不像别的夫妻卖掉孩子———舍不得和不忍心,所以一家只有打花鼓走四方了。

《建德县志》里存有清代雍正年间李干龄的一篇《禁游民议》,文云:

伏见凤阳、寿县及其接壤州县,历来积习之游民,每至秋末冬初,收获既毕,则封其室庐,携其妻儿,备箩担,挑锅釜,越州窬县,百十成群,以乞丐为事。居宿亭庙,遍历乡村。又或以花鼓歌唱为取讨钱米之谋。直至来岁夏初麦熟,始负载提携而归。

由于凤阳的逃荒行乞者的卖艺活动在中国南北各地的影响,《凤阳歌》广为传唱,凤阳花鼓也由乡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喜爱的文艺形式。清初以来昆剧、徽剧、汉剧和京剧都有《打花鼓》的小戏。民国年间各个唱片公司录制了许多凤阳花鼓词以广流传。今凤阳歌调库存旧唱片歌曲有:

《小尼姑下山》,王美玉、王卓珍唱,蓓开唱片公司;

《手扶栏干》,赵佩英、筱桂荪,蓓开唱片公司;

扬州五更调》,王无能,蓓开唱片公司;

《打花鼓》,华惠麟、周五宝,蓓开唱片公司;

《凤阳花鼓》,金翠香、金翠玉,胜利唱片公司;

《四季春调》,范小山、范醉春,胜利唱片公司;

《孟姜女过关》,陆长生、葛锦华,胜利唱片公司;

《哭七七》,王美玉、王爰玉,高亭唱片公司;

《五更十送》,袁玉梅,高亭唱片公司;

《孟姜女寻夫》,王爰玉,高亭唱片公司;

《四季春调》,丁少兰、丁畹娥,高亭唱片公司;

《新凤阳歌》,黎莉莉,百代唱片公司;

《凤阳花鼓》,小先生,百代唱片公司;

《十送郎》,倪子云,百代唱片公司;

《十二月相思》,叶长根,百代唱片公司;

美女宿草厝》,孙乌镇,百代唱片公司;

《梳妆台》,林黛玉,Victor公司;

《十二月想郎》,陆菊芬,Victor公司;

烟花女叹十声》,刘桂兴。[63]

从以上目录可见其中大部分曲词与明清时调小曲是相同的。这种现象表明,当凤阳花鼓进入都市后,原有的素朴的《凤阳歌》和《花鼓曲》等类歌曲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于是花鼓艺人以打花鼓的方式演唱时兴的小曲,而各地的小曲艺人也模仿花鼓形式演唱小曲。这样使凤阳花鼓在数百年间逐渐传遍中国并流播于南洋华人文化圈了。

凤阳花鼓又称“凤阳双条鼓”,是曲艺;它与“花鼓戏”和民间歌舞“花鼓灯”被称为“凤阳三花”。凤阳花鼓因演唱时以一双鼓条轮流击鼓,在鼓条上端系有彩色花绒;所唱的为民间通俗小曲,故也称“花鼓小调”。关于凤阳花鼓演唱的情况,文艺工作者吴长俊曾作过具体考察,他说:

凤阳花鼓为二人表演。解放前花鼓艺人外出逃荒卖艺,多为母女、姑嫂、妯娌或邻里姐妹同行。我们通过了解很少发现夫妻同行的。表演时,一人打花鼓,一人敲小锣作为节奏乐器穿插于小调中。她们在演唱时多是齐唱或一唱一帮腔。凤阳花鼓演唱形式为两种。一种是唱门头,一种是坐场。唱门头是指艺人们走街串巷沿门乞讨,演唱的多是一些短小的民歌,其内容多是一些“奉承”之类,曲调多是凤阳歌、凤阳调、秧歌调几种曲调;坐场多在人群较集中的茶馆酒楼、街头巷尾坐场演唱,这种形式演唱的多是带故事情节近似琴书的段子,只是曲调用的是花鼓调,伴奏用的是花鼓小锣。她们演唱的曲目有《王员外嫌贫爱富》《杨姑娘上吊》《廿四孝》等。有的段子很长,甚至能演唱几个晚上。[64]

这所述完全可以印证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20世纪之初,顾良记录了上海流传的《十二只花鼓》的歌词:

头一只花鼓圆丢丢,小女淘米(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打翻(仔)白米借掸帚。

第二只花鼓圆丢丢,小女挽水(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新排(个)水桥等潮头。

第三只花鼓圆丢丢,小女挑菜(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我(末)棵棵要拣白部头。

第四只花鼓圆丢丢,小女烧饭(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打脱(仔)芒头隔壁兜。

第五只花鼓圆丢丢,小女买油(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新开(个)糟坊三皮头。

第六只花鼓圆丢丢,小女脱花(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我(末)排着一穴兴草(唠)阔豌豆。

第七只花鼓圆丢丢,小女捉花(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我(末)排着一穴黄花脚盖头。

第八只花鼓圆丢丢,小女轧花(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新装(个)木杆勿对手。

第九只花鼓圆丢丢,小女弹花(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新装(个)均弦勿对手。

第十只花鼓圆丢丢,小女纺纱(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新车(个)锭子勿对手。

第十一只花鼓圆丢丢,小女织布(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新装(个)扣夹勿对手。

第十二只花鼓圆丢丢,小女卖布(唠)有人留。娘问侬囡女能烦难?新开(个)布庄三皮头。

顾良说:“这是上海一带的花鼓调,打花鼓的往往是年轻的姑娘,近几年来已经不常见了。每逢唱的时候,总是先打花鼓,吸引听众,人数差不多了便开唱,唱完一节,又打一通花鼓。唱这个调时,每唱每节第一行,必用双手拇指食指轻轻围着花鼓,比多么的‘圆’——情景美丽之极。全调一面唱一面有许多表情,加以调声非常动听,每唱全场为之倾倒。‘圆丢丢’是圆溜溜的意思。这歌原是情歌,用侧面写,读者或者可以看出的吧!”[65]此则资料可见凤阳花鼓流传在各地,为该地民间艺人吸收并习用了,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花鼓词。都市民众为这种通俗的文艺表演所吸引,从中获得审美的娱悦。

凤阳花鼓艺人卖艺行乞过程中,他们在《凤阳歌》的基础上编制了不少歌曲,唱出他们离乡背井的凄凉哀怨之情;这些歌词我们可以称之为卖艺行乞者之歌。现在安徽凤阳燃灯乡还保存着一只《老凤阳歌》,它是原始《凤阳歌》的发展:

说凤阳(啊),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就起出了个朱洪武(哇),十年倒有九年荒。大家小户(是)没有办法呀,思想各人过生活。大家(你)户口卖骡马,二(了)等(小)户口(就)卖田庄,三等(你)户口没有的卖哟,身背着花鼓转四方。

大家的生活也好过,穷人的生活苦坏人。慢慢地走,慢慢地行(啊),走了(个)一村又一村。到了(个)晚上没有头子歇,住在孤庙寒凉亭。住(那个)凉亭真正苦,一阵大风旋出门。东风一刮也是凉(啊),西风一刮凉飕行。也是个冷,凉飕行,你看(这)穷人多难心。我们白天也好过(哇),就到(个)晚上愁坏了人。

走到(个)人家门口头,婶子大娘喊几声。我们姑嫂没有事干哪,我们(小)打个莲相给你听。打个莲相到你门,大家的欢喜笑盈盈。也有的老奶奶端饭来哟,也有小姑娘拿块饼。端饭来呀,拿块饼,饼吃过了好动身。

这两姑嫂诉说在家乡的灾难与不幸,流浪生活的凄苦,在沿路村庄向善良的人们乞讨充饥的食物。曲词质朴俚俗,生活气息浓重,表现了早期凤阳艺人的卖艺活动。清代乾隆年间的小曲总集《霓裳续谱》卷七收有两首叙述凤阳卖艺行乞者在乡村打花鼓唱秧歌的情形,如《凤阳歌来了》:

凤阳歌来了,呀呀哟!粗胳膊跟着倒有一百多,绍兴鼓儿旋子锣。有人家请他上席儿上坐,先吃元宵,后把茶喝。东家开言,设摆下椅桌。四碟子小菜,摆在了四角;剩下的年菜,攒了个火锅。冰冷的馒头,片子饽饽。不用谦让,不用张罗。你夺我抢,一齐都吃货。盅子筷子,得空儿拽着。酒醉饭饱,就唱秧歌。

紧打鼓,慢筛锣,消停慢来孤唱歌。古人名儿有几段,将来我唱请听着。日头出来红似火,听我唱个馋老婆。馋老婆,怎样说,好吃嘴来懒做活。偷了小米换酒喝,偷了鸡蛋换饽饽。锅里煮的肥羊肉,灶火里又把酒儿煨着。隔壁大嫂来掏火,问声锅里是什么?馋老婆,她会说:温点热水烫烫我的脚。忙把大嫂支出去,慌慌忙忙掀开锅。酒儿肉儿吃了一个饱,躺在炕上咳哟哟。男子汉,回家转,问声妻儿是怎么?忽然得了一个冤业病,不知我心里是怎么。男儿闻听这句话,一出门来跺跺脚。跑到东庄请大夫,又来到西庄请师婆。那师婆,就来了,叫声大哥你听着:要得你妻儿病儿好,还得羊肉夹饽饽。

唱了一个又一个,一连唱了到有七八个,把个东家喜欢的笑哈哈。

这保留了明末清初凤阳花鼓演唱的真实情况。卖艺者所唱的是民间馋老婆的笑话,引得听众笑乐,以求得庄主赏赐一点粗陋的食物。另一首《凤阳鼓凤阳锣》的结构相同,所唱的是民间拙老婆的笑话。这两支小曲,当是艺人即兴编制的,粗糙而无意义,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乾隆时花溪逸士的小说《岭南逸史》第五卷第十二回叙述梅映雪与梅英姊妹假扮凤阳打花鼓女子。梅映雪头缠青绉纱,身穿玄色夹袄,大红紧袖,红呢领。梅英亦穿短上衣,头戴包巾,身穿二色带,淡红裤,缎子鞋。她们敲起花鼓进城演唱,共唱了三曲:

姐儿也,凤阳来,那怕千山万水,越破弓鞋。但愿得个多情君子,赠我金钗。扳郎颈斗个嘴来合和谐,漫道郎垂还是奴垂。

凤阳来,看尽(许乡)王孙贵客半是庸才。那有得(如相公)风流气概,倜傥情怀。怜芳也,踏雪寻梅。(合)归来不是牙牌,就是诗牌。

妹儿也,凤阳来,看杀许多蛾眉粉绿,绝少珠胎。那得如(姑娘)天然秀美,不假安排。风情也占断寒梅。(合)奇哉!不羡天台,那数阳台。

这反映了凤阳花鼓在清初已流传到广东。梅氏姊妹模仿打花鼓方式,即兴表演,唱词中恭维贵家公子小姐,唱得众人“心摇目荡,智乱神迷”。20世纪30年代著名歌唱家周璇演唱了一首《凤阳花鼓》:

(www.xing528.com)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单唱个凤阳歌,凤凤阳歌呀。噫哟唉唉呀,得儿铃铛飘一飘,得儿铃铛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得飘得飘又得飘,飘飘又一飘。

我命苦,真命苦,一生一世嫁不着好丈夫。人家丈夫做官又做府,我家丈夫单会打花鼓,打打花鼓。噫哟唉唉呀,得儿铃铛飘一飘,得儿铃铛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得飘得飘又得飘,飘飘又一飘。

我命薄,真命薄,一生一世讨不着好老婆。人家老婆绣花又绣朵,我家老婆两只大花脚,量量一尺多。噫哟唉唉呀,得儿铃铛飘一飘,得儿铃铛飘一飘,得儿飘,得儿飘,得飘得飘又得飘,飘飘又一飘。

此曲自周璇演唱后,迅速在国内各地流传开来。其歌词质朴俚俗,表现夫妻二人卖艺的情形。他们互相鄙视取笑,潜藏着流浪艺人的社会卑贱之感。它可能是一首较为古老的卖艺者之歌。20世纪之初学者胡怀琛曾见到凤阳花鼓唱本《盼情郎曲》,它是凤阳卖艺行乞者之歌中最优美和最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描金花鼓两头圆,趁得铜钱也可怜。五间瓦屋三间草,愿与情人守到老。青草枯时郎不归,枯草青时妾心悲。唱花鼓,当哭泣,妾貌不如郎在日。

凤阳鞋子踏青莎,低首人前唱艳歌。妾唱艳歌郎起舞,百药那有相思苦!郎住前溪妾隔河,少不风流老奈何!唱花鼓,走他乡,天涯踏遍访情郎。

白云千里过长江,花鼓三通出凤阳。凤阳自出朱皇帝,山川枯槁无灵气。妾生爱好只自怜,别抱琵琶不值钱。唱花鼓,渡黄河,泪花却比浪花多。

手提花鼓向长街,弯腰拾得凤头钗。双凤蹁跹钗落股,妾随阿娘唱花鼓。唱花鼓,过沙场,白骨如山不见郎。

阿姑娇小颜如玉,低眉好唱《懊侬曲》。短衣健儿驻马听,跨下宝刀犹血腥。唱花鼓,听不得。晚来战场一片月,只恐照见妾颜色。

欲啼不啼干吃吃,残杯冷炙沿门乞。东邻小姊新嫁娘,窄衣小鞋时世装。可怜侬是寄生草,容颜那得邻家好。唱花鼓,得郎迎,回眸一笑百媚生。[66]

这不是一般的艳歌情曲,它是凤阳女子血与泪的诉说,表面上以寻情郎为线索而实际上是以自我抒情的方式表现女艺人辛酸痛苦的复杂人生感受;同时展示了战乱年代自淮河至黄河以北地方的触目惊心的惨相,体现了下层弱女子与苦难命运斗争的精神。我们或者可以说,这是《凤阳歌》主题最富个性化的具体发挥。这位凤阳女子本来对人生没有多大的奢望,只希望有几间简陋的屋子与情人相守终老,然而情人离去不归——很可能是因灾荒与战争之故,而且又因家乡自出了皇帝之后而贫瘠枯槁难以为生,于是随着阿娘卖艺行乞,羞愧地在人前唱起艳歌,趁得铜钱,浪迹江湖。曲子非常含蓄地揭示了江湖卖艺的实质性原因,尤其是以经过白骨如山的沙场和为宝刀犹带血腥的战士歌唱的描述,使它有一种特殊的时代色彩。这样,此曲具有了广阔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它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卖艺女子的命运和展示的内心复杂而凄凉的情感。她所盼望的情郎是非常渺茫的,饱尝了相思之苦,自觉青春难驻,容颜憔悴,特别是感到屈辱地失去了自尊。“妾生爱好只自怜,别抱琵琶不值钱”,暗示了一种自我价值丧失的难言之恨,所以设想:战场惨白的月光如果照见了她的容颜都会为之惊恐的。她羡慕时世梳妆的新嫁娘的幸福,而愈加感到命运的不平与可悲。古代文人的长歌当哭是难与这位沿门行乞、忍辱卖艺的女子“唱花鼓,当哭泣”相比较的,因为她是在生存与死亡的线上挣扎了。全曲结尾的“得郎迎”,仅是一种空虚的自我安慰的一线希望。由于凤阳花鼓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它的腔调和唱词在我国通俗文艺里自成特色。它没有欢愉谐谑的审美效果,却以真率的情感动人;它缺乏温柔狎昵的情调,却有悲壮剽悍的气质;它不去歌颂历史上的伟大英雄和多情的才子佳人,却传达出下层民众的灾难和痛苦。这是凤阳花鼓的本色,也只有卖艺的凤阳女子才能唱得出这种精神。

清初地方小戏《花鼓》保存的《花鼓曲》,它同《凤阳歌》一样在中国各地广为传唱。这应是凤阳花鼓进入都市后为适应市民群众的审美需要而以花鼓文艺形式演唱的时调小曲。它们基本上是情歌,然而没有猥亵的成分,也没有欢乐的气氛,却特具悲哀激越的情调。这与凤阳花鼓艺人的生活经历、文化传统和社会观念有关,于是它在明清时调小曲中显得特殊,是一种异音或别调。且看这支优美的《花鼓曲》:

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的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骂。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她。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八月桂花开,九月菊花黄,勾得张生跳过粉墙。好一个崔莺莺,就把那门儿关上。好一个崔莺莺,就把那门儿关上。

哀告小红娘,哀告小红娘,可怜的小生跪在东墙。你若是不开门,直跪到东方儿亮。你若是不开门,直跪到东方儿亮。

豁喇喇的把门开,豁喇喇的把门开。开开的门来不见了张秀才。你不是我心上人,倒是贼强盗。你不是我心上人,倒是贼强盗。

谁要你来瞧?谁要你来瞧?瞧来瞧去,丈夫知道了。亲哥哥在刀尖上死,小妹子就悬梁吊。亲哥哥在刀尖上死,小妹子就悬梁吊。

我的心肝!我的心肝!心肝的引我上了煤山。把一双红绣鞋,揉得希脑子烂。把一双红绣鞋,揉得希脑子烂。

我的哥哥!我的哥哥!哥哥的门前一条河,上搭着独木桥,叫我如何过?上搭着独木桥,叫我如何过?

我也没奈何,我也没奈何,先脱了花鞋后脱裹脚。这的是为情人,便把那河来过。这的是为情人,便把河来过。

雪花儿飘飘,雪花儿飘飘,飘来飘去三尺三寸高。飘来了个雪美人,更比冤家儿俏。飘来了个雪美人,更比冤家儿俏。

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姣姣化掉了。早知道不长久,不该把你怀中抱。早知道不长久,不该把你怀中抱。

此曲又称《鲜花调》,适宜于两人演唱,结构较为复杂,以比兴、叙事和对白,表现了平民男女由相爱到私奔的情事。这里所描述的爱情是粗犷、大胆、激烈的,具有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决心,充满着反抗礼法的精神,是一曲热烈活泼的生命赞歌。全曲共分三大段。第一段描写男青年对少妇的恋爱与追求,以鲜花比喻少妇。他盼望这朵鲜花终有一天会在他家开放,虽然想摘取它,又似乎有种种极不利的条件,因而“恐怕看花的骂”。少妇就像四季的鲜花盛开,勾动他的心魂。他终于不得已而效法张生大胆跳墙的故事。谁知少妇也像莺莺小姐一样顾忌与矜持;这逼得他跪在门前以表示对爱情的渴望与坚决的态度,而且愿跪到天明。如果真的跪到天明,自然会引起一场家庭风波的。第二段纯以少妇自白的方式,表现她始而矛盾,继而勇敢无畏。她显然怕引起风波,只得开门,骂他是“贼强盗”,否认是自己的心上人,以此伤害他,希望他的热情冷却,快快回去。他并未因此改变初衷,仍跪地不起。她被固执的痴情感动了,于是向他说明现实的利害关系。这种偷情行为一旦被丈夫知道,必然是一场流血的死亡的悲剧;他将作为奸夫而被杀,而她唯有自尽以终止世俗的耻辱。最后他们为追求自己真正的爱情幸福,抛弃一切,只能私奔了。自从开始私奔,少妇变得异常坚强起来,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与热情。她视他为“心肝”和“哥哥”,跟着他一路历尽艰难,准备承受未来生活的一切痛苦与不幸,即使他门前有一座危险的独木桥,她也愿“把那河来过”。这种刚强的态度和悲剧的性格是非常感人的,有一种悲壮之美。在这段抒情的自白中虽然省略了某些情节的叙述,却又生动地显示了情事发展变化的过程,体现出巧妙的民间艺术技巧。最后一段是具有童话色彩和哲理寓意的。忽然抛开现实的情事叙述,以优美之笔描绘美丽的雪花。雪花飘成的雪美人,成为这位少妇形象的化身。她太纯洁美丽了,可惜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像雪美人一样,当太阳出来她就融化和消失了。青年男子由于痛苦而引起冷静的思考,早知她像雪美人一样会被温暖消融,就不该以热情去拥抱她,竟给她带来了不幸与毁灭。这支曲子表现了封建制度下社会下层的人们为着幸福而斗争的英勇精神和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而阅世较深的人们才可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与教训。流行于安徽凤阳燃灯乡的传统曲目《送郎》,其主题与《花鼓曲》相同,但表现得更清楚细致:

蒙蒙小雨东北风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乖姐姐引郎哎哟哎哟,花园了一个中啊。乖姐姐引郎十晚上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只怪老娘哎哟哎哟,进房了一个中啊。大门又上双簧锁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房门又上哎哟哎哟,封条了一个封啊。天井又上天罗网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脚底下又上哎哟哎哟,绊脚了一个绳啊。大街上又上石灰粉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红纱帐子哎哟哎哟,坠响了一个铃啊。

老娘一听风铃响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慌慌忙忙哎哟哎哟,进房了一个中啊。你是哪家的男子汉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你是哪家哎哟哎哟,小书了一个生啊?你偷人家骡马该何罪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你占人家仙女哎哟哎哟,罪不了一个轻啊。

送郎送到个一里亭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一里亭上哎哟哎哟,说私了一个情啊。人多难说私情话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眉毛弯弯哎哟哎哟,把眼一个睁啊。

送郎送到个二里亭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家老姐姐忘是哎哟哎哟,锁房了一个门啊。有心回来把门锁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舍不得路上哎哟哎哟,有情了一个人啊。

送郎送到个三个里亭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大骂三遍哎哟哎哟,问三了一个声啊。问郎可有亲生母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吃酒贪花哎哟哎哟,要小了一个心啊。

送郎送到个四里亭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抓它一把豇豆哎哟哎哟,与来了一个生啊。豇豆老了结角子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那有个人老哎哟哎哟,转少了一个年啊。

送郎送到个五里亭呀,少年子姐又家。送郎个烟袋哎哟哎哟,共汗了一个巾啊。送郎烟袋吃烟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送郎个汗巾哎哟哎哟,郎揩了一个汗呀。

送郎送到个六里亭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没有人子哎哟哎哟,送亲了一个人啊。送郎一把乌云伞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上遮日头哎哟哎哟,下遮了一个阴啊。上遮日头不晒郎的脸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下遮阴凉哎哟哎哟,凉风了一个风啊。

送郎送到个七里亭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郎送簸箕哎哟哎哟,姐送了一个筛啊。筛子筛米团团转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簸箕簸米哎哟哎哟,粮撒了一个开啊。

送郎送到个八里牌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郎送包头哎哟哎哟,姐又送了一个鞋啊。郎送包头要钱买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姐送花鞋哎哟哎哟,手做了一个咪啊。先做底来后做帮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丝线锁口哎哟哎哟,闹嚷了一个嚷啊。

送郎送到个九里亭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糯米做酒哎哟哎哟,绿澄了一个澄啊。糯米做酒给郎喝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糯米绿酒哎哟哎哟,绿郎了一个身啊。

送郎送到个十里亭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十里亭上哎哟哎哟,放风了一个筝啊。风筝一去线自在那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小郎子一去哎哟哎哟,永无了一个踪啊。

送郎送到瓦碴子岗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瓦碴碰鞋哎哟哎哟,响仓了一个仓啊。瓦碴子碰鞋响仓仓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花鞋擦破哎哟哎哟,两三了一个双啊。

送郎送到个七桥头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大桥头上哎哟哎哟,望水了一个流啊。你这个水不是常流水那么呀,少年子姐又家。露水夫妻哎哟哎哟,不到了一个头啊。

此曲表现青年男女不顾家庭的约束,争取恋爱自由。在离别相送的过程中细致地表达了女子的深情和她对爱情的现实态度,没有留下遗憾,也不必遗憾了。《姑娘吵架》是叙述女子争取婚姻自由的:

姐在(的那末)房里头(哇)巧(哇)梳(来)妆哎,翘腿直脚走进娘的房。两眼泪汪汪哎哎哟,两眼泪汪汪呢。娘问的那女孩子呀,哭得什么东西哎?

哥有嫂哟奴家没有郎,小脚冻得冰凉哎,哎哟哟,小脚冻得冰凉哎。

娘骂的那女孩子呀,好也不知道丑哎。哪有个姑娘想女婿,厚脸的小东西哎,哎哎哟,厚脸的小东西哎。我的们哪时间呀,二十单三岁哎,二十三岁结的夫妻哟,老娘还不放心哎,哎哎哟,老娘还不放心哎。

姑娘开言道哎,老娘你是听哎,一朝君子一朝臣,现在不像当初的人哎哎哟,现在不像当初的人哎。

十六那十七呀,你也莫出门哎,十六十七要出门,老娘还要心疼哎,哎哎哟,老娘还要心疼哎。

姑娘开言道哎,老娘你是听哎。姑娘大了人家人,为什么要心疼哎?哎哎哟,为什么要心疼哎?

等到的那个有钱的呀,老子回来家呀,请他两个木匠打嫁妆,到秋送你成双哎,哎哎哟,到秋送你成双哎。等到的那个有钱的哎,哥哥回来家呀,请他两个裁缝做衣裳啊,到秋送你成双,哎哎哟,到秋送你成双哎。

饱汉子的那不知道啊,饿汉子饥呀,骑驴的不知道赶脚的呀。哪能守到秋的吔,哎哎哟,哪能守到秋的吔。你叫的那哥哥呀,莫进嫂嫂房哎,大大莫进娘的房;大家把皮扛哎,哎哎哟,大家把皮扛哎。对门的那还有个啊,小哎小大姐呀,跟妹妹同年同时生哪,她跟妹妹一样的人哎,哎哎哟,她跟妹妹一样的人哎,大的也会走哎,小的也会爬哎,肚里头生根又发芽。小妹妹还未出嫁哎,哎哎哟,小妹妹还未出嫁哎。隔壁子哪还有个呀,王呀三嫂子哎,先养儿子后出门,她是个能干的人哎,哎哎哟,她是个能干的人哎。姐家的那个门口头呀,还有个俏奇椿哎,先发叶子后扎根,它是俏奇椿哎,哎哎哟,它是俏奇椿哎。高高的那山上啊,拾那棉来花呀,抬头又看老婆婆家,心酸肉也是麻哎,哎哎哟,心酸肉也是麻哎。看见的那老公公啊,也没好来喊呐,看见老婆婆喊她一声妈;才郎子可在家哎,哎哎哟,才郎子可在家哎?去家的那对我的呀,才郎子讲哎,去它一个老轿共喇叭,把妹妹娶到家哎,哎哎哟。把妹妹娶到家哎。该她娘的死哎,遭她娘的瘟哎,手拿着银钱娶后婚,绿帽子送上门哎,哎哎哟,绿帽子送上哎门。不要真不要哎,不要再重找哎。打它一个包袱下江西,找它一个好女婿哎,哎哎哟,找它一个好女婿哎。找它一个说文的哎,找它一个教武的,找它一个会说会讲的,气死你个老东西哎,哎哎哟,气死你个老东西哎。

女子理直气壮地回答母亲,用现实生活的例子说明自由婚姻的必要,表示坚决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她准备选择的对象已具有时代的特点,反映了晚清西学东渐加剧,新思潮对农村的影响,以致农村姑娘也要选择新的人物了。在合肥一带曾流行的一支花鼓曲则又表现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使青年男女的爱情也受到物化的损害,酿出一场近代性质的悲剧:

姊在房中想私情,耳听门外郎喊声。擦着火,点着灯,思思想想不出门:“你在南京作买卖,把妹丢在九霄外。”

亲哥哥喊出:“我的人,开开门儿说恩情。水路走得八十里,旱路十里到姊村。空着肚子难说话,饥着肚子难作声。再喊几声不睬我,一肩撞死姊家门!”

姊在房里笑嘻嘻:“你拿性命来吓人?”手提红灯来相照,小郎撞死不作声。十指尖尖扶郎起,小郎包袱看一看。包袱人事值千金:南京本红带一疋,北京天青作一身;打开绒线看一看,绒线带得有半斤。晓得小郎有这意,小妹怎得不开门!双脚跪在朝阳地,大小菩萨显威灵。哪个菩萨保郎好,十八罗汉姊穿金。菩萨听得哈哈笑:那有死去却还魂![67]

此曲叙述村里一个晚上发生在妇人家门前一个不应有的悲惨故事。女子的情人出外到南京经商,当他买了许多衣料——当然还赚了许多钱,忍受路途辛苦,兼程摸黑赶到家时,既疲劳又饥饿,可是乖戾的女子却有意为难,故意不开门。这男子受到意外的刁难折磨,他气愤性烈,撞死门前了。如果说女子最初不开门是因情人经商逾期未归而赌气,但情人多次喊门均置之不理,则表现了极端的冷漠与不近人情。她根本不顾及往日的恩情,而且还给以恶毒嘲笑。当她发现情人真的死在门外,却急切地翻捡包袱内的钱物;由于发现钱物的惊喜,遂产生悔恨,希望菩萨显示威灵,以使情人复生。此曲情歌以民间的叙述方式,谴责了一个受商品经济毒害的、冷酷自私的女子,终于自食恶果,铸成不可饶恕的过错。

以上数首情歌,皆缺乏男欢女爱的内容,却充满血泪、私奔、死亡和不幸。当我们读惯了文人古典作品而再读凤阳女子所唱的歌词时,不能不为那种沉重的苦痛、刚烈的性格、悲壮的气氛,而引起内心巨大的震动。这就是凤阳花鼓的特色,也是它的基本的艺术风格。它让我们认识到数百年来中原人民的苦难和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

凡是通俗文艺都必须具有娱乐的作用,否则便不能在文化市场里存在下去。凄凉哀怨虽然是凤阳花鼓的基本情调,但它在城市流行并成为市民文艺之一种样式时,也必然迎合小市民的趣味,甚至某些庸俗的趣味。所以凤阳花鼓里有演唱“馋老婆”、“拙老婆”的笑话,有串唱历史传奇的十二月词,有为朝廷祝寿并歌颂升平的词,也有缠绵悱恻的《十杯酒》,等等。这些各种内容的花鼓词,其适应范围就非常广阔了。凤阳花鼓的艺术生命力特别旺盛,流传到一个地方,便扎下根来,开花结果,于是出现各地各式的花鼓。各地花鼓的艺术表演形式基本相同,保留了“凤阳腔”,又增加了“本地腔”。无论各地花鼓词在内容与情调方面有着怎样的变化,人们听着花鼓,总会想起凤阳花鼓和那支古老的卖艺行乞者凄凉哀怨之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