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嘉靖元年(1522)迄于清代宣统三年(1911)的近四百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段历程。中国市民文学在这一时期臻于繁荣兴盛。
现代史学家将正统十四年(1449),明朝与瓦剌战争中英宗被俘视为明代中期的开端;将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进行赋税改革视为明代中期的下限;自万历九年至崇祯十六年(1644)明朝灭亡为明代后期。从明代中期起,全国各地出现很多商业发达的城市,并兴起了很多新的镇市。《皇都积胜图》曾对嘉靖末与万历初年的都城北京的都市与商业情况作了细致的描绘:在郊区有马驮、车载、肩挑、手携的运输线,在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市场上出售的货物有冠巾靴袜、衣裳布匹、绸缎、毛皮、折扇、雨伞、木梳、蒲席、刀剪、陶瓷器、灯台、铜锁、马鞍、书籍、字画、漆雕、珠宝、象牙、香药、纸花、玩具等等。南京为明王朝开基建国之地,商业也极繁荣,正德时商业铺行即有百余种。两京之外较繁荣的都市有苏州、上海、杭州、德州、济宁、徐州、淮安、扬州、嘉兴、湖州、宁波、福州、泉州、漳州、广州、饶州、九江、芜湖、徽州、武昌、开封、潞安、太原、西安、成都等。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自明代中期以后在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然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缓慢的,受着封建制度的压抑与限制,但这仍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自此,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上解体与崩溃的道路,带来了文明进步的新希望。[1]正是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市民阶层的壮大,中国市民文学走过了明初百余年的低谷而趋于繁荣兴盛了。
我们从现存的文献资料可见到市民文学作品在明代中期刊行流传的一些情形。成化七年(1471)金台鲁氏刊行四种通俗韵文———《四季五更驻云飞》《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赛驻云飞》和《新编寡妇列女诗曲》,正德四年(1509)建阳清江书堂刊行通俗小说《剪灯新话》四卷和《剪灯余话大全》四卷,嘉靖时都察院刊行长篇通俗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和《水浒传》,继而司礼监刻印《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郭勋刻《水浒传》,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阳清白堂刊行《新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八卷,嘉靖三十二年(1553)清白堂又刊《全像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万历年间(1573~1619)刊行的通俗小说有《国色天香》《全像列国志传》《英烈传》《大宋中兴岳王传》《熊龙峰小说四种》《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西汉通俗演义》《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全传》《隋唐两朝志传》《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全传》《绣榻野史》等一百零六种。[2]可见都市通俗文学由书坊大量刊行应始于嘉靖,我们可将嘉靖元年(1522)作为市民文学走向繁荣兴盛时期的光辉起点。
公元1644年清王朝的建立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曾出现倒退与停滞的局面,延长了封建制度的寿命。中国的历史仍在艰难曲折地前进,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仍在活动,商品经济仍冲击着封建主义,社会的劳动分工、技术进步、雇佣劳动和手工业工场仍在起着细微而迟缓的变化。中国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进入清代未能出现持续的和强有力的扫荡旧经济的运动。清王朝努力维护封建经济基础,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阻碍,但是清政府在经济领域却又不得不逐步退却,让商人们去处理经济事务,慢慢改变着控制方式。在康熙以后,中国的一些重要城市和镇市又渐渐繁荣起来,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对旧的生产方式起着分解作用,对新的生产方式起着促进作用。[3]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以炮舰打破了清王朝的闭关自守政策,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市民文学在清代继续繁荣兴盛的历史文化背景。
明代中期以来书坊刊行各种通俗文学皆获得厚利,于是书贾组织文人编写此类作品;这大大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发展。自此,市民文学不再以纯劳务的形态在勾栏瓦市表演,而作者也不再是无名的书会先生了。当然,在通俗文学作品流行的同时,在戏院、妓馆、歌楼、酒店、茶肆等处,仍有专业的、业余的和流浪的艺人从事各种文艺活动。市民文学曾被清统治集团数次禁毁,遭到正统学者的排斥,经历频繁的战乱兵燹,致使许多作品毁损和散佚了。幸存下来的各种市民文学作品,仍是中华民族一宗巨大而宝贵的文学遗产。这宗遗产的大致情况是:
通俗小说——包括神魔小说、艳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讽刺小说、青楼小说、历史演义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不很完全的数目为一千零五十六种。[4]
戏剧方面,明人传奇常见的有毛晋编的《六十种曲》,另有清啸生编的《十种传奇》,汤显祖著的《玉茗堂四种传奇》,冯梦龙编的《墨憨斋传奇十种》等;杂剧有明人沈泰辑的《盛明杂剧》和《盛明杂剧二集》,清人邹式金辑的《杂剧三集》,郑振铎辑的《清人杂剧初集》和《清人杂剧二集》。清代中叶以后,地方戏(花部)占据京都剧坛,继而各种地方戏纷纷发展起来,它们的传统剧目多得难以作一个总的估计。
散曲,明代作家有王九思、康海、李开先、常伦、王田、冯惟敏、王磐、陈铎、唐寅、杨慎、梁辰鱼、沈璟、王骥德、施绍莘等,清代作家有沈自晋、尤侗、沈谦、朱彝尊、厉鹗、吴锡麒、王景文、赵庆熺、许光治等。他们的散曲作品见存于其文集,亦有单刊者行世。
时调小曲即明清都市流行的通俗歌词,今常见的选集有明人冯梦龙辑的《山歌》与《挂枝儿》,清代曲师颜自德编集的《霓裳续谱》和华广生编的《白雪遗音》。此外尚有各种选本和单刊本。今存总数大约在六千种以上。(www.xing528.com)
凤阳花鼓本是兴起于明代中期安徽凤阳的民间文艺,其歌词的性质属时调小曲。今凤阳歌调库存旧唱片三十余种[5],其他小说杂书及戏曲里尚存有一些花鼓词,亦尚有散落于凤阳民间的。
宝卷属讲唱文学,以佛教故事及因果报应故事为主要内容,是宋元瓦市伎艺“说经”的发展。其中亦有非佛教的宝卷,如《孟姜仙女宝卷》《珍珠塔》《梁山伯宝卷》《白蛇宝卷》等民间故事。宝卷今存总目在二百种以上。[6]
弹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以琵琶伴奏的讲唱文学,唱词以七言句为主。其内容多取材于戏曲与小说中的才子佳人等悲欢离合的故事。今存二百余种。[7]
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北方以鼓为主乐的讲唱文学。明末始有鼓词传本,最早的为《大唐秦王词话》。鼓词所述多为历史故事。今存数十种。[8]
子弟书是由鼓词蜕变而来,其作者多为八旗子弟。今存数十种。[9]
以上幸存之作品,亦足见市民文学在明清时期的繁荣兴盛的概况了。这些市民文学,其中的每一种样式都需专门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兹就其最富于艺术创新意义的和最能体现市民阶层思想情感的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艳情小说、时调小曲和凤阳花鼓词试作论述,关于晚清丁日昌禁毁小说戏曲的历史事实亦很有必要进行考察;此外,关于其他各类小说、传奇、杂剧、地方戏、散曲、宝卷、弹词、鼓词、子弟书等,因主客观条件之限制,只得从略了。
晚清苏州版画:苏州评弹艺人在上海“小广寒”书场演出。楹联为:“特请姑苏回申清客串朱文兰、吴倍卿会唱”;“今日清客串准演一捧雪、三疑计、二度梅、四美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