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古代诗歌史上写实诗人的杰出代表。我国古代诗歌的写实传统可以上溯到《诗经》,从《诗经》到汉乐府一直延续到建安时期,而晋、宋以后写实诗歌的创作一直处于低潮。到了唐代,经过陈子昂的努力,写实诗歌创作逐步有所发展。盛唐前期、中期有不少诗人用诗反映现实矛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影响较小。杜甫几乎是倾全力用诗反映现实,提倡“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同元使君舂陵行序》)。他在诗中反映现实,以时事入诗,具有及时性;叙事写人,具有客观性、真实性,而且写百姓穷困之苦“如病在身”(刘熙载《艺概》),感情真挚动人。再者,杜甫反映现实,不像前代诗人常借古写今,而是直写其事,所谓“即事名篇,无复依傍”,因而诗的讽刺目标明确,更具有现实性、战斗性。这些做法对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白居易、皮日体等诗人的创作都曾产生过明显影响。
杜甫能成为古代写实诗人的一代宗师,除了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外,和他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学习、善于创造也分不开。黄生说:“杜诗所以集大成者,以其上自《骚》、《雅》,下迄齐、梁,无不咀其英华,探其根本。加以五经三史,博综贯穿,如五都列肆,百货无所不陈,如大将用兵,所向无不如意。材之所取者博,而运以微茫窈渺之思;力之所负者宏,而寓以沉郁顿挫之旨。”(《杜诗说》)其实,杜甫岂止吸取前贤长处,他对于初唐诗人和当代诗人的长处也是真心佩服和努力学习的,这从他对王、杨、卢、骆以及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乃至严武等人诗歌的由衷赞美就可看出。正因他“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能熔古今于一炉,故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不但能集古今诗人之所长,还能自出变化,在各种诗体的创作中都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如他作新题乐府,因事自出己意,自立题目,自为新体,自为新语,就总结、借鉴了建安、黄初、六朝、初唐、盛唐诸多诗人作拟题乐府的艺术经验,既继承汉乐府写时事以寓刺讥的传统,又不蹈袭前人遗迹,使盛唐乐府为之一变。他的七言歌行,于李白豪放之外,别创沉着一体;其五古长篇穷尽笔力,为古诗绝唱;其七古亦与李白同享盛名,纵横跌宕而多用对偶,为自有七古以来所未有,以至被称为“千古标准”(王士禛《古诗选·七言凡例》);其五律律法变化至极,高调深情,无人可及;其七律雄深浩荡,超忽纵横,不单格式、律法新变处多,还在立意、构思、炼字以及表现艺术的许多方面开出无数法门。无一不是在集大成的基础上,求新求变的结果。杜甫在创作中对诗歌体裁、艺术风格、诗歌语言等方面的革新,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古代诗歌的表现力,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即云:“汉、魏以前诗格简古,世间一切细事长语皆著不得,其势必久而渐穷,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以尽天下之情事。”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诗的表现艺术,为后来者进一步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正因如此,杜甫才成为古代诗歌史上承前启后以至长期影响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诗人。(www.xing528.com)
杜甫对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唐时期写实诗风兴起,张、王、元、白等人积极创作乐府诗,所追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风格,实奉杜甫新乐府为圭臬。张籍崇拜杜甫诗风,甚至把抄有杜诗的书卷烧成灰,掺蜜吞入肚内,说要“令吾肝肠从此改易”。晚唐皮日休、杜荀鹤等人以诗反映民生苦难,揭露社会矛盾,也是近学元、白,远师杜甫。韩愈为诗,不趋时流,独于李、杜心摹手追,其五、七言古诗直逼杜甫,实于杜诗受益者多。李商隐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丽之中,时常沉郁”(施补华《岘傭说诗》)。杜牧对杜诗更是景仰其高、激赏其美,叹息无人能继起于后。所谓“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读韩杜集》)。两宋时期,杜甫及其诗为人所重达到高潮。其诗被黄庭坚称为诗史,其人被杨万里称为诗圣,王安石选四家诗以杜甫为首,注杜诗者号称有千家之多。除江西诗派奉杜甫为鼻祖外,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学杜而有得的,为数甚多。如“子瞻多用事实,从老杜五言古、排律中来。鲁直用生拗句法,或拙或巧,从老杜歌行中来。介甫用生重字力于七言绝句及颔联内,亦从老杜律中来”(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或谓“王荆公诗学杜,得其瘦硬”(刘熙载《艺概·诗概》)。“山谷学杜公,七律专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曾国藩《大潜山房诗题语》)。而陆游“平生著作,景仰杜陵,虽幕府军旅之间,手不辍卷,故其诗沉郁悲壮,笔力矫健”(佚名《静居绪言》)。金代元好问学杜亦自有心得。明代王世贞说:“国朝学杜者凡数家,华容孙宜得杜肉,东郡谢榛得杜貌,华州王维祯得杜一支,闽州郑善夫得杜骨,然就其所得,亦近似耳。唯梦阳具体而微。”(《艺苑卮言》卷四)其实,李梦阳学杜亦未到家。明末清初学杜的诗人,如顾炎武、傅山、钱谦益、周亮工等,所作律诗的神气、骨力都与杜诗相近。大凡在国难当头或民族危机严重的年头,尊杜、崇尚杜诗的风气便会乘时而起,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和李白的诗歌一样,不但杜诗的创作经验会长期影响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而且其中的许多精品会永远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