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介绍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甫诗歌内容丰厚,而且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杜甫作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杜诗中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概括力。因而这首诗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而新娘这个形象又带有理想色彩。杜甫的抒情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后来,诗论家用沉郁顿挫来描述杜诗的艺术风格,则是就他整个创作的基本倾向而言,特别是指他经过战乱、体会到人间艰难以后写下的作品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介绍

杜甫诗歌内容丰厚,而且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杜甫作诗,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杜诗中无论是抒情诗,还是叙事诗,都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概括力。他对生活观察深刻细致,善于抓住生活中某一典型人物、事件,或自然景象的特征,创造诗的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新婚别》是一首叙事诗,撷取的是新郎、新娘“暮婚晨乃别”的情景。诗人着意刻画的是新娘的心理状况,而她的心理状况又是通过她一番言语表现出来的(“三别”都是通过人物的独白来刻画人物形象以表达诗人的思想倾向)。一番话道出她曲折复杂的心思,创造出一位以国事为重而又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年轻妻子的形象。《新婚别》的题材内容是从千千万万个家庭悲剧中概括出来的,人们从新娘的自诉既可想见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可看出广大人民希望平息战乱的愿望。诗中新娘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国家的爱结合在一起,也反映出诗人既同情人民、又关心国家利益的思想倾向。因而这首诗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而新娘这个形象又带有理想色彩。再如《月夜》云: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本写自己思念之痛,却从对方思念自己的悲伤写来。在诗人实在是深情流溢,我今思君,君必思我,情理当然。而他设想妻子月夜眺望长安,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诗中妻子的形象也是经过艺术概括创造出来的。又如《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中写的伤心之感正是诗人在特定时代产生的独特感受,选用的时事(朝廷从吐蕃手中收复长安和吐蕃攻陷松、维、保三州)正是“万方多难”中的大难,二者都有很强的典型性。诗人用这些写登楼所见的感受,显然经过了一番选择、提炼的功夫。与擅长艺术概括相关,杜甫善于用精练深刻的语言概括丰富的生活内容。“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说出了安史叛乱初期军民的痛苦生活;“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alt洞昏王室”(《观公孙弟子舞剑器行》),道尽半个世纪的历史巨变;“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包含多少贫富悬殊的事实!由于诗人善于对生活作艺术概括,因而诗的容量大,耐人体味。

杜诗善于叙事,往往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寄情感于言词之外。杜甫是一位写实诗人,他忠于现实,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真实描写,同时,又寓主观论断于客观事实之中,借助客观事实表现主观爱憎和是非观念,使人从他叙述的事实中看出其思想倾向。诗人应用这种手法有几个特点:

一是诗人对所写人物、故事往往作精到细致的描绘,用一些细节(包括典型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唤起人们的感性认识。比如同是谴责朝廷的穷兵黩武,写对士兵的同情,浪漫诗人李白是大笔勾勒:“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杜甫《兵车行》却是细写“爷娘妻子走相送”的凄惨场面。且借役夫之口,写出广大士兵对强行征兵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理。又如《丽人行》讽刺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奢侈,诗人并不大发议论,只是比较详尽地说出事实而已,像“犀箸厌饫久未下”写虢国夫人的骄奢之状,“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写杨国忠的旁若无人,肆无忌惮,都是很生动的细节描写。

二是善于用对话或独白方式叙事。人物对话是叙事诗不可缺少的成分。诗中人物对话(包括独白)应用得好,不但能突出人物性格,推动故事发展,还能增强故事的生动性,使人有一种真切感。“三吏”、“三别”都是采用对话(包括独白)形式叙事。例如《垂老别》通篇引用一位愤而参军的老人的话来叙事,《无家别》通过一位单身汉的自言自语来写他的遭遇。而《新安吏》、《潼关吏》则是通过写诗人和两个吏人的对话来叙事。《石壕吏》表面上只写老妇对差吏的答话,实是藏问于答,诗人巧妙地省去了差吏的问话,但我们从老妇答话内容、语气的变化仍可想像得出差吏追问的言语和神态。此外,《兵车行》写征人的痛苦,《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写田父的豪爽、真率,呼之欲出,也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形式表现出来的。后者把言谈和动作结合起来描写,叙事尤为生动。

三是诗人叙事,为求客观真实,不下断语。李白写诗是把自己体味到的生活感受直接告诉别人,杜甫则把现实生活照原样端出来,让读者自己去品评。他叙事时异常冷静,但这种冷静并不是不动感情,只不过诗人把自己的爱憎渗透到所写事实中而已。石壕吏半夜抓丁竟然抓走老妇人,这件事必然会激起诗人的不平,但诗人在诗中却并未斥责差吏,也未出来劝慰老翁。他只是如实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委,记下老妇的哭诉和媳妇的幽咽悲泣,让事实本身去激发读者的愤怒。如此叙事,自能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再者,诗人叙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中。《石壕吏》开头二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是客观叙述,但叙述中就包含着批判。下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没有明说吏如何可恨、老妇如何可怜,而可恨、可怜之意已在其中。此外,从“如闻泣幽咽”,也可想见诗人以关切的心情侧耳细听媳妇悲哭的情景;由“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可以体会出诗人的难言之痛。有时因诗人感情太强烈了,他在叙事时也发议论。这类诗往往议论一针见血,而叙事简括,成为立论的有力佐证。如被称为绝句中的“三吏”、“三别”的《三绝句》就是这种写法,如其一云:

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其三云: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杜甫的抒情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诗歌创作所作的概括。天宝三载(744),他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杜甫说此话时刚三十出头,他的许多代表作尚未产生。他所讲的沉郁顿挫,主要是讲他的诗富有一定的情思、文采,和熟谙作诗技巧,而且诗思敏捷。后来,诗论家用沉郁顿挫来描述杜诗的艺术风格,则是就他整个创作的基本倾向而言,特别是指他经过战乱、体会到人间艰难以后写下的作品而言。诸如《咏怀》、《北征》、“三吏”、“三别”以及后期写的《负薪行》、《岁晏行》、《登楼》、《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等。这些诗内容丰富,感慨深沉,写得曲折多变,波澜起伏。

具体说,杜诗沉郁顿挫有四个特征:

一是各种题材的诗总是带有时代色彩。杜甫写诗,无论题材大小,多半和当时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关联。《咏怀》、《北征》、《兵车行》、《悲陈陶》、“三吏”、“三别”如此,就是一些描写日常生活、写到个人遭遇的诗,如《春望》、《登楼》、《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等,也不例外。由于诗人尽量从时代高度开掘诗歌题材的内涵,因而一些小题材的诗也写得动人心魄,意蕴深重。他写棕榈,便想到受剥削的人民;自己的茅屋破了,却想到天下的寒士;自己的孩子饿死了,他又想到失去产业的人和士兵的遭遇;有时见到自然景色的萧森,也想到国家的多灾多难。诗人在构思时能推己及人,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因而诗的容量大,而立意高深。如《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昔闻”、“今上”四字分明写出诗人如愿以偿的可喜之意,颔联写眼前景,既上应首句,有洞庭水果然名不虚传之义,也含有国家不安定的内容,为下面抒怀创造气氛。颈联叙写自家遭遇,尾联却宕开一笔,写到北中国兵戈纷扰的现实。这样不但扩大境界,使得情景相称,也使人们对诗人内心痛苦有更深的理解。(www.xing528.com)

二是杜诗大都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实生活太艰难,艰难得使诗人看不到光明。他写的多是人们的不幸,战乱,颠沛流离,卖儿鬻女。笔下出现的形象,有被抓的壮丁、无家可别的老兵、背盐的老处女、靠扑打邻舍枣子为生的老妇,以及在逃难途中扔掉孩子的母亲。他写到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也带有使人忧郁悲哀的色彩。他写瘦马、病橘、枯棕,写烂死的秋草,多是些被损害、被摧残的对象。写自然山水也是充满悲怆的情调,如“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秋兴八首》之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皆是。诗人写到自己的悲惨经历更是凄苦不堪,如他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逃难》),真是血泪迸流,至为哀切。

三是杜甫常用迂回曲折的手法抒发强烈的感情。李白宣泄感情,有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打动人的方式犹如晴天霹雳,“使人听此凋朱颜”。杜甫则除少数诗采用迸发式的抒情方式外,大多数诗即使抒发强烈的感情,也是百折千回,甚至一唱三叹,低回宛转。有如青泥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又如蜀道之下“冲波逆折之回川”,打动人的方式有如春雨降落,是“润物细无声”。《咏怀》中说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诗人的激愤不已,接下来却是长声哀叹:“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岁晏行》中说到“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诗人不平之气眼看就要喷发,但他却强抑愤怒,哀哀切切细说老百姓的苦难。结尾又是一声慨叹:“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如此抒发感情,往往使得悲愤转成辛酸,怒火变成泪水,给人一种抑郁之感。

四是章法上的波澜迭出。读杜诗,有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其诗经得住咀嚼,越咀嚼体会越深。这除了内容上的原因外,也与诗的章法富于变化有关。诗人往往一种感情纠结在心,便反反复复用不同的形象把它表现出来。比如在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和高适岑参等人同登长安慈恩寺塔,众人都写诗纪游。高、岑的诗先写塔势高耸,末写身世之慨。诗中平平写来,余味不多。杜诗开始也写塔势,但不一口气写下去,出两句后一顿,托出“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人看似要抒发感慨,但又顿住,转而写塔势之高。而写塔势之高,又分两层,先是一番想像,极言塔高,接着又写其下视所见:“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虽也写塔高,已有国势愁人之感。如果总是写俯视所见,那又平了,于是又顿住,转而上接“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这一段想像之词,续以“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把情思引向千载以上。然后又一顿,由远古回到现实,借周穆王觞于瑶池讽谕玄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最后又借写登塔所见,用比兴手法揭出贤士远去、小人营私的现实,再写心中之忧。诗中波澜层层翻转,意境也层层加深。杜诗这种顿挫的力量,不仅促使意境深化,还使诗的感染力大增。

杜诗的顿挫,还表现在布局的大开大合上。如《北征》既有对国事的议论,又有对旅途所见的细致描写和对家庭生活的叙述,有警笔,有闲笔,有放笔,有收笔,相互穿插,过渡自然。此外,诗人还注意选用恰当的韵脚来叙事抒情,使之适应故事、感情的变化。有时还选用双声叠韵字来增强诗的声韵美(多见于律诗对偶句)。

杜诗的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但也表现出其他特点。如他在安史乱前和定居成都时写的一些作品,就表现出明朗、爽快的特点。又如下列诗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客至》

他如: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以及《夔州歌十绝句》等描摹自然景物和山水风光的诗,《赠花卿》、《戏赠友》二首等富有调侃意味的诗,以及浪漫色彩很浓的《饮中八仙歌》,自我解嘲的《官定后戏赠》,其风格特点,都不能用沉郁顿挫概括。

杜甫自谓“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其七),又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故其诗歌语言生动、准确、凝练、含蓄。像“身轻一鸟过”(《送蔡都尉》)中的“过”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兴》)中的“出”字、“斜”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的“垂”字、“涌”字,“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中的“争”字,都可称作诗眼,有此一字,全句皆活。又如“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连用四动词,把送别者悲痛欲绝、无可奈何的心理、动作刻画得多么生动。杜诗语言形象,前人称之为“以诗为画”,且举例说:“如‘群木水光下,万家云气中’,画雨;‘林疏黄叶堕,野静白鸥来’,画朝;‘归云拥树失山村’,画夕;‘落月动沙虚’,画宵;‘苍山入百里,断崖如杵臼’,画九成宫地形……‘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拏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分明画出一个乱后远归人。”(陶开虞《说杜》)显然,杜诗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是和它的凝练、含蓄分不开的。《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两句写出六种景物的特点,构成一幅萧森、悲凉的图画,使人既睹秋景,看出当日时代特征。同诗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个字包含多层可悲的意思,更是语言凝练、含蓄的典型。杜诗语言准确、凝练,反映出诗人炼字的功夫。《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字、“空”字,写碧草自作春色,黄鹂徒发好音,既写眼前景,衬托出诸葛亮死后的寂寞;又写心中情,抒发诗人的现实感慨。景中含情,全凭二字生色,用其他字眼,硬是替换不得。杜诗中也有夸张的句子,《古柏行》中“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即是。诗人把古柏写得如此高大,是为了衬托他的身世之感:“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杜甫诗中引用了不少俗语、方言,《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新婚别》中“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前出塞》中“挽亏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都很接近当时的口语。它们素朴、生动,构成杜诗语言的又一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