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中国文学史概览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中国文学史概览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杜甫主要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当时李白名扬天下,而杜甫的诗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这次不第,使杜甫对奸权专政的腐朽政治有了较深的认识。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把家属送往鄜州。杜甫认为处分过重,替房琯辩护。秋天,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达秦州。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把杜甫从梓州接回,聘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节度参谋。和当时许多诗人一样,杜甫一生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儒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中国文学史概览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出生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巩义市)瑶湾。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漫游时期(719—745)。杜甫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唐代社会的极盛期。杜家奉儒守官由来已久。他的十三世远祖杜预乃西晋名将,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州司马和县令。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影响,杜甫从小就努力学诗,并抱有远大理想。“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十四五岁,他的诗文就受到当时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等人的赞誉。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杜甫主要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二十四岁时到洛阳应试,虽然没有考中,但才华已开始显露出来。青年杜甫在政治上自许甚高,他后来回忆说:

忆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www.xing528.com)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这时他涉世不深,对前途充满信心。他在齐、赵浪游,过的是“裘马颇清狂”(《壮游》)的生活。他写诗歌吟猎鹰、战马,表现出奋发有为的精神。三十三岁时,杜甫在洛阳遇见李白。李白那年四十四岁,因在长安得罪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归。当时李白名扬天下,而杜甫的诗尚未形成独特的风格。杜甫对李白景仰之至,秋天,他们一同到宋州漫游,第二年又在东鲁相会。这时的杜甫在为人和诗风上都受到李白的影响,自谓“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其神态意气,与李白何其相似。

二、长安十年(746—755)。天宝六载(747),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应试,杜甫参加了考试。结果,奸相李林甫担心有人对策揭露他的罪行,改廷试为府试。在他的操纵下,竟无一人被录取,而他还上表祝贺,说是“野无遗贤”。这次不第,使杜甫对奸权专政的腐朽政治有了较深的认识。但他又不甘心沉沦,总希望有一天登上“要路津”。杜甫在长安耐心等待,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日子。天宝十载(751),他乘皇帝祭祀的机会,献“三大礼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得到玄宗赏识,命待制集贤院。天宝十四载(755),他担任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右卫率府兵曹参军)。长安十年,杜甫备尝穷困潦倒之苦。现实生活经历使他看清了朝政的腐败、权贵的腐朽,他写了不少如《丽人行》、《兵车行》等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诗。他看到国事日非,预感社会动乱即将到来。天宝十四载冬天,安禄山反叛迹象已很明显,唐玄宗却仍在骊山寻欢作乐。十月,杜甫到奉先探亲,路过骊山,见到山上山下,戈矛林立,鼓乐喧天,非常愤慨,回家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表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炽烈感情,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咏怀》是诗人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杜甫诗歌创作正在沿着写实道路前进。

三、陷贼、为官时期(756—759)。公元755年年底,安禄山攻破潼关,西逼长安。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把家属送往鄜州(今陕西富县)。当他听到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宁夏青铜峡县),就准备投奔肃宗。谁知半路被安史叛军抓获,不得已在长安过了八个月俘虏生活。幸好当时他名气不大,未被安禄山委以伪官。陷贼期间,杜甫国愁、家愁交并于心,痛苦不堪。757年4月,他逃出长安,冒着生命危险到达凤翔,被肃宗任为左拾遗。当时朝臣派系斗争严重,贺兰进明常在肃宗面前说房琯的坏话,结果房琯由宰相贬为太子少傅。杜甫认为处分过重,替房琯辩护。他言词激烈,肃宗大不高兴,把他视为房琯一党,差点治其死罪,幸亏有人营救,才算了事。这年九月,长安克复,杜甫携家来到长安。次年六月,由于贺兰进明进谗,房琯终被贬为邠州刺史,杜甫坐贬华州司功参军。

公元759年春天,杜甫在洛阳。当时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路节度围困相州征讨安庆绪,不意安庆绪得到史思明增援,把唐军打得大败,洛阳为之震动,杜甫赶回华州。一路上他目睹无数农民家破人亡的惨剧,心中悲苦不已,写下了“三吏”、“三别”。这年关中大旱,饥荒严重。秋天,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到达秦州。从此他永远离开了长安,这年四十四岁。杜甫在秦州,由于生计无着,冬天翻山越岭到达秦州以南的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后又继续南下,到达成都。

四、寄住蜀地和荆湘飘流时期(760—770)。初到成都,杜甫寄住在浣花溪边的破庙里,后来靠严武等人接济,在溪边盖了草堂。不久,地方军阀徐知道造反,杜甫便由绵州入梓州。严武再次担任剑南节度使,把杜甫从梓州接回,聘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节度参谋。不到半年,他便辞职了。严武死后,他就带着家属乘船东下。途中,因病在云安停了半年多,大历元年(766)春末才到夔州。在夔州一住就是两年。夔州都督柏茂琳是他的朋友,送给他一些公田。由于生活比较安定。不到两年,杜甫写了四百三十多首诗。大历三年,杜甫出三峡,来到荆州。不意在荆州受到冷遇,而关中吐蕃作乱,长安戒严,不能北归。于是南到公安,而公安也有乱事,不久便漂流到岳州。杜甫在夔州时就患有肺病、风湿症,糖尿病时愈时发,耳朵也有些聋,这时右臂瘫痪,身体状况极差。他本想到衡州投靠友人,当他从岳州到达衡州时,友人已调任潭州。他赶到潭州,那友人又死了,杜甫失望之至。夏天,潭州兵马使臧玠杀死刺史崔瓘,杜甫只好逃难到衡州,打算到郴州投靠舅父崔伟。从759年开始,诗人由关中到蜀中,从蜀中到荆湘,走到哪里,哪里都难以安身,真是“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逃难》)。当他的船进入耒阳后,在方田驿遇到大水,一家人五天没有进食。后来县令聂某送来酒肉,才解除了饥荒。不能到郴州,他又掉转头到潭州,准备取道汉阳、襄阳回洛阳去。长期的颠沛流离摧残了他的身体,770年冬天,在从潭州到岳州的湘江上,在那条破旧的木船里,诗人杜甫离开了那个苦难的世界。死后四十三年,他的孙子才把他的遗骨从岳州运回故乡,埋在首阳山下。

和当时许多诗人一样,杜甫一生也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儒、释、道多家思想的影响,但他的主导思想仍然出自儒家。特别是儒家“民贵君轻”、“匡时济世”的思想对他影响最深。他无论“穷”、“达”都能想到人民,想到国家,所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是他高于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地方。他想到人民是因为他了解人民,至于他的政治主张如何,那是另一回事。杜甫崇儒,做事认真,有时达到迂腐的程度。但到了晚年,他看到国事日非,自己的许多见解都不能实现,也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怀疑。杜甫忠君思想很浓,他是把忠君和爱民、爱国搅在一起的。他对皇帝的忠,近乎愚忠,前人说他每饭不忘君,并非夸张。对于农民起义,他和封建社会一般知识分子一样,都采取敌视的态度。当袁晃在浙东领导农民起义时,他竟诅咒式地说道:“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喜雨》)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