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715—769),先世家住南阳,后徙居江陵,故参为荆州人。岑参出生在他父亲的任所仙州,十五岁父死,全靠兄长教养成人。他是相门子弟,曾祖岑文本相太宗,伯祖岑长倩相高宗,伯父岑羲相睿宗。但在岑参出生前一二年,岑羲因出入太平公主门下,参与谋废太子李隆基事,为玄宗所杀,岑参之父岑植坐贬云安县丞。实际上,他青少年时代的处境是连一般贵族子弟都不如的。岑参自幼“能自砥砺,遍览史籍”(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他在嵩山读书时,和道士、隐士交游,就热爱大自然,写出了不少描写自然风光的好诗,表现出很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从二十岁起,入京求取功名,十年奋斗,没有结果。他感慨朝中无人提携自己,“不逢高枝引,未得凌空上”(《石上藤》),只能“顾盛时而向隅”(《感旧赋》)。
天宝三载(744),岑参中进士第,官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八载(749),他作为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的掌书记到了安西,后失意而归,隐居终南山,与杜甫等人多有往还。十三载(754),再次赴安西,这次是做封常清的幕僚。他两次赴边,想立功边地,但都很不得意。
至德二载(757),他回到凤翔。由于杜甫等人的推荐,他做了中书省的右补阙。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得罪权贵,被贬为虢州长史。上元三年(762)春,迁太子中允兼殿中侍御史,充关西节度判官,十月,被天下兵马大元帅李适(后来的唐德宗)委以“书奏之任”,参加过讨伐史朝义的战争。永泰二年(766),杜鸿渐往蜀中平定地方军阀叛乱,岑参随同前往,曾为嘉州刺史,后卒于成都。
岑参一生,早期赴边,对前途充满信心,所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但是,安史之乱打破了他的幻想,“自从兵戈动,遂觉天地窄”(《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他“悔不学弯弓,向东射狂胡”,对遭逢世乱、抱负未能施展深感痛惜。所谓“抚剑伤世路,哀歌泣良图”(《行军》二首之二)。这些不同的生活感受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
岑参诗歌中最具特色的是边塞诗,它们描写大西北的自然风光,景奇、语奇、体奇,意亦造奇,大大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内容和艺术表现方法。在岑参以前,唐人边塞诗多写东北、北方的战地生活,西到玉门关外就很少涉及。李白、高适、王维等人也写到关外之景,或据史书,或依传闻,多为想像之词。岑参在安西前后生活达六七年之久,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气候十分熟悉。本地风光,取之不尽。他通过多彩多姿的诗的形象,把西域的自然景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不但使人大开眼界,还使人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如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佇献捷。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诗中写塞外大雪、狂风、沙漠、酷寒,种种景象,奇伟壮丽。又如《火山云歌送别》写火山,云: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写热海: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显然,诗中之景,不乏夸张、想像的成分,但由于诗人是根据生活体验进行艺术概括,重在突出自然景象的气势,因而它们能使人于惊异之中,产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情力量。
岑参有许多歌行是送别诗,它们往往借描写某种景象来衬写送别之情。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描写塞外白雪的壮观景象来为武判官送别,诗中写雪景和表达送别之情是紧相融合的。这类诗,多数是以大量笔墨描写奇特的自然风光,而在篇末用几句话点出送别的意思。它们有如画家的赠人之作,出现在画面的是巍峨雄奇的江山,画家的送人之意就包含在他所创造的意境之中。(www.xing528.com)
岑参的边塞诗写到了战争环境的艰苦: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写到了边地将士对家人的思念,也抒写了诗人和戍边战友的友谊,还以生动的笔触写到军中的娱乐生活,写到西北城镇的民风,写到少数民族的歌舞生活,内容极为丰富。但诗人对军中矛盾很少揭露,他所反映的边塞生活也多是都护及其幕僚们的活动,对士兵很少作重点描写。
岑参晚年在蜀地写有《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诗中曾写到士兵的痛苦:
八州崖谷深,千里云雪闭。
泉浇阁道滑,水冻绳桥脆。
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
胡兵犹不归,空山积年岁。
但岑诗中此类诗句甚少,因为他的边塞诗本来就不以表现这类内容见长。
和高适的“尚质主理”不同,“岑参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卷五引陈绎曾语),这个特点在他早期创作中就表现出来了。如“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高冠谷口招郑鄠》),“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时天宝初七月初三日在内学见有高道举征》)等句,都是典型的“尚巧主景”。出塞以后,诗人保持了这种艺术趣味,并有新的发展。他在描写大自然的风光时,不仅追求构思的新巧,还着意表现其雄壮气势和瑰丽色彩,使得他笔下的塞外风光具有奇壮之美。他后期在蜀地也有不少写景之作,但却少了中期边塞诗中那种壮气,早年的“幽致”又回到了诗中。如其“溪月冷深殿,江云拥回廊。燃灯松林静,煮茗柴门香”(《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又如“峨眉烟翠新,昨夜秋雨洗。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别庐》)等,清新俊逸,就不像边塞诗那样奇特、峭拔。
岑诗尚巧不是专在文字语言上玩弄花样,而是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而讲究语奇、意奇。试读下面的诗: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秦山数点似青黛,渭水一条如白练。
京师故人不可见,寄将两眼看飞燕。
——《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
明日归长安,为君急走马。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梦》
这些诗构思甚巧,而且巧得自然,使人感觉不出精心构思的痕迹。由于“尚巧主景”,岑诗中也有词胜于意的倾向,所谓“句格壮丽而神韵未杨”(胡应麟《诗薮·内编》)。
“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中),逸兴幽致,俱见于诗。他最擅长的是歌行体和七绝。其歌行爱用对句,用韵往往随着诗情的变化而更换,这一点可能受到边地民歌的影响。其七绝则着色浓丽。他惯于写景,善于通过写景抒发感情。他的诗语言明白晓畅,出于口语,又高于口语。诗中不用典或极少用典。
诗歌史上往往高、岑并称,严羽即云“高、岑之诗悲壮”(《沧浪诗话》)。其实岑诗是“壮”多于“悲”,它的峭拔、俊逸也不同于高适的雄浑、朴实,而善于以景写情,更不同于高适的直抒胸臆。大抵高适善于思辨,其诗现实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岑参热情横溢,其诗富于想像,具有浪漫色彩。高、岑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在当时就传播很广。《新唐书·高适传》说高适“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而杜确说岑参“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岑嘉州诗集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