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昌龄的诗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一说太原)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尉,因事贬谪岭南,时当开元二十七(739)年。翌年北归,游襄阳。开元二十八年(740)为江宁丞。嗣后自长安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中,他从龙标赴江南,途中为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为盛唐著名诗人,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五古、五律、五绝皆有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七绝,和李白同享盛名。前人说王、李绝句“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胡应麟《诗薮》)。“李俊爽,王含蓄,两人辞、调、意不同,各有至处”(叶爕《原诗》)。善于表达深细复杂的感情、诗风含蓄蕴藉,是王昌龄七绝的特点。七绝极盛于唐,唐代许多曲子的歌词都是绝句。王昌龄的绝句在他生前就被之管弦,传播甚广。薛用弱《集异记》所记“旗亭画壁”的故事,说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一日同听几位歌伎唱歌,她们唱了四支歌,其中两支歌的歌词就是王昌龄的七绝。
王昌龄的七绝,以写边塞题材和宫怨、闺怨题材的最有特点。组诗《从军行》、《出塞》二首是他以七绝形式反映边塞生活的代表作。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五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从军行》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其一
《从军行》其四将不同方位的边塞地名写在一起,以突出战区的广漠无边。“黄沙句”写出战争的激烈、频繁,环境的艰苦,更显出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忠勇精神的可贵。沈德潜说末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唐诗别裁》),也是一种说法。“其五”写战争胜利带来的喜悦,前二句写部队增援,气候险恶,情况紧迫;后二句写战争迅速结束,捷报传来,笔调轻松。一个“已”字写尽将士的喜悦心情。“其一”写兵士在战斗空隙中对家室的怀念,层层深入,反复渲染气氛,把兵士的思家之愁推到顶点。《出塞》其一,概括性强,容量极大。“秦时明月”二句,从古老的历史说起,言秦、汉以来月照关塞,年复一年,万里长征来到边地的人总是有去无还。这两句诗概括了漫长的岁月和丰富的史实,揭露了一个重要的社会矛盾。诗人用回顾历史的方法来谈现实问题,纵然写景雄伟壮阔,但“怨”气是很重的。惟其有“怨”,首句的阔大之景更给人一种寂寥、惨淡、悲凉的感受。第三句提出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方法,以假设之辞,对古代的飞将军李广赞扬之至,尤见含蓄。古将可赞,今将如何?可以想见。今将如此,而朝廷不加以重用,致使“万里长征人未还”,又当如何?亦可令人深长思之。
他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表现宫怨,抒情性很强。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长信秋词》其一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秋词》其三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秋词》其四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春怨》
《长信秋词》拟托汉代班婕妤在长信宫中的情事,写唐代失宠宫女的痛苦。“其一”写失宠宫嫔在秋夜中的寂寞和悲哀。末二句只是说出身处华屋的美女面容憔悴、彻夜难眠的现象,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留待读者去思考。“其三”用“团扇”二字点明宫女境遇,末二句用一巧妙比喻写出她的怨情。宫女感慨自己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却不如一只乌鸦,原因是乌鸦尚能从昭阳殿上空飞过,带有昭阳日影(喻帝恩),自己却只能深处冷宫。这样一对比,她的幽怨痛苦就可想而知。故前人说此诗“羡寒鸦羡得妙”(施补华《岘佣说诗》),“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四”写失宠宫嫔的痛苦,构思尤其曲折。这位宫嫔本已失宠,可往日得宠的经历却念念难忘,以至梦中还陶醉在得宠的境遇中。及至梦醒,见西宫灯火辉煌,皇帝正在宠爱别人,她还对梦中承恩的情事疑真疑幻。诗人抓住宫嫔梦后久久寻思的神态展开想像,让她用他人西宫承恩和宫嫔梦中承恩加以对照,使得宫嫔的形象既显得可悲,又显得可怜。《西宫春怨》,“春恨长”为全诗之纲。首句写西宫冷落,逐层递写,次句写“欲卷珠帘”,实是欲卷还停。宫嫔在春恨深长的心情中“斜抱云和(琴瑟)”欲以自遣,可抬头望月,偏偏见到的是朦胧树色欲隐昭阳(指代承宠者的住处)。在这种情况下,她心中的怨情只能有增无减,纵能勉强弹琴鼓瑟,也只怕是“短歌微吟不能长”。
王昌龄的宫怨诗大多如此,它们写宫女精神上的痛苦,往往只把她们日常生活、思想活动的某一片断展现出来,让读者通过这些片断去把握宫嫔们的内心世界,去思考造成她们这种心理的社会根源。他以闺怨为题材的七绝,摹写人物心理也精妙之至。《闺怨》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写少妇之愁却从她不知愁写起,其实她不是不知愁,只不过长久把愁压在心底罢了。诗人抓住触发她心理变化的典型景物,来表现她刹那间的感情变化,极生动地写出了她的离恨别愁。
王昌龄还善于用七绝来叙写心事、表达情谊,名篇如: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二》
此类作品皆是“言情造极”,而含蓄不露,意味深长。在王昌龄的七绝中,还有受民歌影响,写得清新、自然、极富美感的小诗。如《采莲曲》其二云: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此诗之妙,当如钟惺所说:“从‘乱’字、‘看’字、‘闻’字、‘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若直作衣服、容貌相夸示,则失之远矣。”(《唐诗归》)
除七绝外,王昌龄五绝亦有佳作,如: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
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www.xing528.com)
——《送郭司仓》
王昌龄作诗,很讲究诗的立意、构思,他对于诗中布景、句法安排,都有过研究,就风格言,他提倡含蓄。这些在他所著的《诗格》(《文镜秘府论》地篇)中都有论述。
二、崔颢、李颀、祖咏的诗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723)中进士第,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早年生活放荡,“好蒱博饮酒,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旧唐书·崔颢传》)。后来曾入河东军幕为僚。这种生活经历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殷璠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卷中)颇能道出崔诗风格变化的特点。崔诗今存四十二首,其中像《王家少妇》、《代闺人答轻薄少年》、《渭城少年行》、《川上女》等应属“轻薄”之作。而《长门怨》、《邯郸宫人怨》写宫人的盛衰遭遇,思想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其边塞诗,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轻车》、《赠王威古》等写战斗生活,“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写军人打猎,“马上共倾洒,野中聊割鲜”,都能表现出军人武勇、粗犷的特点。
他最著名的诗是《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曾说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才子传》卷一)严羽甚至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沧浪诗话·诗评》)此诗的好处是气势雄大,八句诗一气贯注,表达出完整的思想感受。前四句就楼名来历起兴,写到人、鹤俱去,空留此楼;而黄鹤一去不复返,只剩得白云空在。言语中已对此楼的今昔变化感慨不已。颈联写楼上北望所见,也是即景生情。他的视线由远而近,先是江北汉阳历历可辨的树木,接着是鹦鹉洲头的芳草。大概是诗人想到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于是强烈的思乡之感跃上心头。而近看楼下,大江之上烟波一道,江空暮色苍茫,雾霭遮断归乡之路,自然使他生愁。一个“愁”字将全篇一齐收拾,使前面凭吊时的惆怅之感有了着落。诗的前四句三出“黄鹤”,两见“空”字,且首联、颔联并无对仗,因此有人把它排除在律诗之外,说它是古中带律的歌行体。其实它是一首古风式的七律(或谓律之变体),是早期律诗的一种形式。诗人们写这类诗,往往是重气格而不拘对偶,这个特点也反映在李白的许多诗中。
崔颢还曾写过几首民歌体的小诗。其《长干曲》云: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这是一问一答,前者是女青年的问,后者是男青年的答。诗空灵得很,如同写意画,画面着墨不多,空白处亦有画意。王夫之即称此诗“墨气四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姜斋诗话》卷下)
李颀(690—751?),东川人,少居颍阳。开元十三年(725)中进士第,官新乡尉,久未升迁,辞官归隐。殷瑶称“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卷上)。李颀“玄理最长”之作当推《送暨道士还玉清观》一类诗,所谓“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以诗论道,并不足观。他艺术成就最高的是七言古诗,尤以边塞诗、音乐诗(如《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等)、赠别诗(如《送陈章甫》、《赠张旭》、《别梁锽》等)写得出色。其音乐诗惯于用视觉感受到的形象来描写听觉感受到的形象,如《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云: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其赠别诗惯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赠张旭》云: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边塞诗以《古从军行》为代表作: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诗以汉写唐,指出战争劳命伤财,得不偿失。它抨击的是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而对士兵遭遇寄予同情。全诗骨气老劲,声调铿锵,气格雄浑、悲凉,末二句寓讽刺于慨叹中,显出蕴藉之美。
祖咏(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开元十二年(724)中进士第。曾与王维、王翰、储光羲、卢象等人有过唱和。其“吟诗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名篇如: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
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
《终南望余雪》为应试诗。按要求诗应为六韵十二句,祖咏作四句即搁笔,理由是“意尽”。诗的好处,是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望中终南山积雪的特点。不但用一“浮”字写出积雪凌空之状、用“霁色(天空晴朗景色)”明亮比喻积雪皑皑,还用城中人的感受写出积雪寒凉的内在属性。末作流水对,联想得好。无此一句,便只能见其形、色而不能传其神。也有人说,此诗“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王闿运辑《唐诗选》引语)。《望蓟门》则写诗人“见蓟城为防胡险要之地,望之动立功塞上之思。一气旋转,浑成无迹”(杨逢春辑《唐诗绎》)。首句“惊”乃“惊叹”之“惊”,此“惊”既引出下面五句所写边塞壮观景象,也引出末二句欲效班超、终军树勋报国于塞上的豪壮之词。中二联善状物色,炼字(如“生”、“动”、“连”、“拥”四字)颇见工夫。全诗调高语壮,通体遒劲,可谓盛唐正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