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有文才,十五岁在长安谒见杨素,纵论文章,闻者称赞,有“神仙童子”之誉。隋代大业年间,尝应孝悌廉洁举,除秘书正字,后改任扬州六合县丞。因为人简傲和嗜酒疏于公务,被人弹劾,挂冠归里。入唐,以前六合县丞待诏门下,每日得俸酒三升。后来,友人陈叔达增其俸酒为一斗,故人呼其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因兄王凝弹劾侯君集、得罪长孙无忌(太尉)事而受株连,以疾罢归。后因知太乐署府史焦革很会酿酒,再次赴选,求为太乐丞。不久,焦革夫妇相继去世,王绩便辞职归去,隐于东皋。终日以酒为伴,恒居醉乡,以阮籍、嵇康自况。
王绩祖父仕于北周,三兄王通为隋末大儒。他虽敬重其兄,思想上却别有所宗。其字“无功”,即取《庄子》“神人无功”之意。其诗其文,艺术精神亦出自老、庄自在、无为的人生理念。王通批评他,谓“汝志天下乎?纵心败矩,吾不与也”(《中说·事君》),他却不为所动,仍旧我行我素。所谓“纵恣散诞,不闲拜揖。糠粃礼义,锱铢功名”(《答冯子华处士书》)。王绩嗜饮,自谓“眷兹酒德,可以全身”(《祭杜康新庙文》)。“既无忤于物,而有乐于身,故常纵心以自适也”(《答程道士书》)。可见其留连醉乡,也是出自对老、庄人生哲学的领悟。王绩既以老、庄思想为人生理则,其诗、文风格的形成,自然深受道家审美观念的影响。
王绩曾说:“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答冯子华处士书》)又说:“诗者,志之所之。”(《游北山赋》)故其诗多为言志写意之作。如其《古意》六首之二写对人生方式的思考,便反映出他对老、庄“无为”以“全身”人生艺术的欣赏。诗云:
竹生大夏溪,苍苍富奇质。
绿叶吟风劲,翠茎犯雪密。
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实。
宁知轩辕后,更有伶伦出。
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
裁为十二管,吹作雄雌律。
有用虽自伤,无心复招疾。
不如山上草,离离终保吉。
又如《春日山庄言志》,谓“平子试归田,风光溢眼前。……剪茅通涧底,移柳向河边。……入谷开斜道,横溪渡小船。郑玄唯解义,王列镇寻仙。去去人间远,谁知心自然”。所言之志,正是对老、庄人生境界的向往。又如其《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通过记述向乡人仔细打听故园近况的问话,自然流露思乡之心,也隐含欲归之意。诗说: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箇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至于《赠程处士》说: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卧,时取醉销愁。
更是通过对周公、孔子功业及其人生方式的否定,表达自己林下高卧、取醉销愁的夙愿。正因志愿如此,故其诗写到归隐后的田园生活,便充满一种强烈的得以“自适其适”(《答程道士书》)的满足感。如云:
不道嫌朝隐,无情受陆沉。
忽逢今旦乐,还逐少时心。
卷书藏箧笥,移榻就园林。(www.xing528.com)
老妻能劝酒,少子解弹琴。
落花随处下,春鸟自须吟。
兀然成一醉,谁知怀抱深。
——《春晚园林》
樽酒泛流露,相将临岁华。
酣歌吹树叶,醉舞拂灯花。
对饮情何已,思归月渐斜。
明朝解酲处,为道向谁家?
——《春夜过翟处士正师饮酒醉后自问答二首》之一
王绩的田园诗,最著名的是《野望》。诗云: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中写到作者和现实社会的隔膜,以及徬徨无依的苦闷,但主要表现的是他“长歌怀采薇”所显示的隐士情怀。此诗写法讲究。一是巧用色彩明亮的自然景象和熙熙攘攘的人事活动,写出村野黄昏时苍茫、阒静的氛围,自然引出兴叹。二是诗中各句字词声韵的安排、中间二联对偶句式的应用,较永明体、宫体形式更为精致。事实上,它是唐代第一首完全符合格律的五言律诗。
由于服膺老、庄人生哲学,有一崇尚自然、简朴的审美趣味,故其诗言志言意多发言真率,典型例子是他的《未婚山中叙志》。诗云: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
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樽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
张奉聘贤妻,老莱藉嘉耦。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诗写王绩聘妻之意,而且提出具体要求。其发言之真率,显然出自其为人之通脱。从此诗可以看出,王绩言志达意,善于借用典故完成。其实,这是王诗表现艺术的一大特点,前引“平子试归田”、“郑玄唯解义”、“长歌怀采薇”,以及《田家》说“阮籍生涯懒,嵇康意气疏”,“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等,都是化用典故铸造新词,以道心曲。而典非僻典,语求浅明。此外,以景写情,也是王绩常用的手法。不过他写景,多半带有他作为隐者的主观色彩,而措词朴淡、简洁,耐人想像。如“溪流无限水,树长自然枝”(《自答》),“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赠程处士》),“涧幽人路断,山旷鸟鸣稀”,“树荫连户静,泉影度窗寒”(《山家夏日九首》),即为显例。
王绩的赋有两种艺术风貌,早年的赋,如《登龙门忆禹赋》(薛道衡因见此赋称绩为“今之庾信也”)、《三月三日赋》词藻华丽;晚年的赋如《元正赋》、《游北山赋》词语朴质。《游北山赋》既说往事,又写现实生活情景,其中叙说田园生活,言其“抵玉惊禽,挥金薙草。言誉无功,形骸自空。坐成老圃,居为下农”,“古藤曳紫,寒苔布绿。洞里读书,岩边对局”,岂止写出隐者闲情,还道出他在躬耕中体会到的人生境界。而用语简练、写景生动,不亚于诗。
王绩之文,除有一书(《答刺史杜之松书》)为骈体外,余皆为散文。其文以书、传、记、墓志铭最能见出他的个性特征,和表现他服膺老、庄的人生意趣。如《答刺史杜之松书》说:“下走意疏体放,性有由焉。弃俗遗名,为日已久。渊明对酒,非复礼义能拘;叔夜携琴,唯以烟霞自适。登山临水,邈矣忘归;谈虚语玄,忽焉终夜。”“欲令复整理簪履,修束精神,揖让邦君之门、低昂刺史之坐,远谈糟粕、近弃醇醪,必不能矣。”实以疏放自得,而以拘于礼义者为非。其《负苓者传》借“负苓者”之口阐说老子绝圣弃智的观念,《无心子传》用寓言形式讲他本于庄子人生哲学的处世态度,都有较强的说理色彩。自道其为人特点,而且说得风趣有味的,是他的《五斗先生传》和《自撰墓志铭》。文云: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五斗先生传》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己,无功于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世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自为铭焉,曰:
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径,堂惟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鬛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
——《自撰墓志铭》
王绩自为其传、自作墓志铭,都是学陶渊明(陶有《五柳先生传》和《自祭文》),而且两家自论其为人的审美标准相同,文章风格也大体相近。和《五斗先生传》有密切关系的,是《醉乡记》。文云:
醉之乡,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也。其土旷然无涯,其丘陵阪险;其气和平一揆,无晦明寒暑;其俗大同,无邑居聚落;其人甚精,无爱憎喜怒。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其寝于于,其行徐徐。与鸟兽鱼鳖杂处,不知有舟车器械之用。昔者黄帝尝获游其都,归而杳然丧其天下,以为结绳之政已薄矣。……武王得志于世,乃命公旦立酒人氏之职,典司五齐,拓土七千里,仅与醉乡达焉,故四十年刑措不用。下逮幽、厉,迄乎秦、汉,中国丧乱,遂与醉乡绝。而臣下之爱道者,亦往往窃至焉。阮嗣宗、陶渊明等十数人,并游于醉乡,没身不返,死葬其壤,中国以为酒仙云。嗟乎,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其何以淳寂也如是?今予将游焉,故为之记。
《五斗先生传》言其嗜饮,言其绝思虑、寡言语,《醉乡记》则细说醉饮所进入的境界。作者记醉乡,实赋予它一种以老子社会理想、处世哲学为本的人文精神。篇末说“醉乡氏之俗,岂古华胥氏之国乎”,实际上,作者所记醉乡,正是黄帝梦中所游华胥氏之国的翻版。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列子·黄帝》),和醉乡之俗实无差别,都是对老子理想社会和处世哲学的形象说明。不同的是,王绩特别将它提升为治国之术,以为帝王得之则国大治,弃之则国家衰亡。如何理解王绩对醉乡的向往?韩愈说他是因“不遇”而“有托而逃”(《送王秀才序》),有些道理。王绩是有愤世情绪的,直到晚年,他作《游北山赋》,还在为其兄王通道不行于时而“伤高贤之不遇”,还在感慨“世无尧舜,谁当见求”(《宁戚扣牛角歌赞》),“崇山流水,知音几人”(《伯牙弹琴对钟期》)。故其为文,多寓不平于真率、疏浅之中。至于《醉乡记》的构思,显然受到过前引《列子》梦乡之言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