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诗歌流变与成因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诗歌流变与成因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文学空前繁荣,诗的成就最高。虽然也有格调高昂的好诗,但总的看,初唐诗歌仍未能突破宫廷生活的范围。李白继屈原以后,把古代浪漫诗歌创作推向高峰。唐代诗歌创作异常繁荣,是唐代文学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造成唐诗繁荣的原因很多。

中国文学史·隋唐五代诗歌流变与成因

唐代文学空前繁荣,诗的成就最高。清人彭定求等编的《全唐诗》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人有二千三百余家。今人陈尚君编订的《全唐诗补编》(包括王重民、孙望、童养年编的《全唐诗外编》和陈尚君辑纂的《全唐诗续拾》)收唐诗六千余首,诗人有一千多家。作者包括皇帝、官吏、文人、僧侣道士、歌妓、商贩等各个阶层的人物。唐人诗以情为主,但唐代各种社会事件、风俗人情以及一些极为琐细的生活内容,在唐诗中几乎都有反映。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全面而又生动的历史记录。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初唐指从高祖武德元年(618)到玄宗开元初年(713)近百年的时间,盛唐指从开元初年到代宗大历初年(766)五十余年的时间,中唐指从大历初年到文宗开成初年(836)约七十年的时间,晚唐指从开成初年到哀帝天祐四年(907)七十年的时间。四个阶段的诗歌创作情况大致如下:

初唐诗坛,齐、梁余风犹存。这时的诗人多是北朝隋朝的遗老,他们唱惯了旧调子,一时很难改变。虽然也有格调高昂的好诗,但总的看,初唐诗歌仍未能突破宫廷生活的范围。从贞观初年(627)到武后执政时期,前后出现过三批宫廷诗人:第一批是虞世南、褚亮等人,第二批是上官仪、李义府等人,第三批是“文章四友(即李峤、苏味道、崔融和杜审言)”和“沈(佺期)、宋(之问)”。最早对这种诗风提出批评的是魏徵等人,另一位诗人王绩以及以写白话诗著称的王梵志、寒山子等,主要是用作品表现他们对初唐诗风的蔑视态度。真正能与宫廷诗抗衡、对诗歌发展作出贡献的是“初唐四杰”。他们都是在开国后二三十年出生的,年少才高,官小名大,看不惯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和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而“思革其弊”,主张诗要写得“刚健”、有“骨气”。他们用诗写自己的人生感受,写下层生活,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使诗开始回到抒情化、个性化的道路。但他们的诗仍然带有齐、梁诗风的痕迹。继“四杰”之后,对齐、梁余风打击最力的是陈子昂。他用复古方式提倡诗歌革新,主张恢复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以改变“风雅不作”、“兴寄都艳”的局面。其诗骨力刚健,大都具有深切的人生感受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努力为盛唐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开路作用。此外,初唐诗人在诗歌体制建设方面也有建树,突出的是“沈、宋”等人将律诗格律定型化,为唐代近体诗创作的蓬勃发展准备了条件。

盛唐,是唐诗大放异彩的时代。诗人们“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王维《别綦毋潜》)。所作之诗,“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殷璠《河岳英灵集·集论》)。他们歌唱理想,歌唱友情,歌唱祖国的壮丽风光,表现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当然也写出了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盛唐诗体大备,近体、古体流行;多类艺术风格同存,各种诗歌流派争胜;优秀诗人接踵而出,除产生了伟大诗人李白杜甫外,还有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李白继屈原以后,把古代浪漫诗歌创作推向高峰。杜甫用诗反映安史之乱以前和乱中的社会现实,其诗赢得了“诗史”称号。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边塞诗都独具一格。就诗体言,李白的乐府、歌行,李白、王昌龄的七绝,杜甫的七律,在艺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中唐,在安史乱中和大历初年,杜甫的光芒仍然照耀着诗坛,元结、顾况等人也以写实著称。大历中期,诗坛一度不振。“大历十才子”生在乱后,其诗多应酬唱和、流连光景之作。到了贞元、元和时期,国家中兴有望,诗人用诗揭露现实问题,以期引起改革,白居易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还写出了《秦中吟》、《新乐府》等抨击社会腐恶现象的诗。这类诗语言通俗,叙事性强,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写乐府诗的还有张籍、王建、李绅元稹等人。中唐时期可以说是唐诗发展的第二个高涨时期,所谓“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语),流派众多是它的突出特征。和元、白诗派诗风不同的,有“韩、孟”诗派。韩愈诗风雄奇、狠重,构思奇特,想像诡异,用字奇险,往往以丑为美,以文为诗,开创出新的道路。孟郊贾岛、李贺都具有这种倾向,他们写诗力求意境、构思、语句的新奇。在他们中间,李贺异军突起,其诗瑰丽、新异、风格独具,被称为“长吉体”。在白居易倡导新乐府时,刘禹锡写出了不少民歌体的好诗,柳宗元在南方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山水诗。

晚唐江河日下,诗人们敏锐地感觉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这时的诗歌创作有几种情况:有些作者能认识到社会矛盾,并对唐王政治不满,但又看不到希望,对个人的落拓遭遇自怨自艾;有些作者目睹社会混乱,逃离现实,在地主庄园里自寻享乐,以诗自娱;不少作者则正视现实,继承中唐新乐府传统,用诗大胆揭露现实矛盾,他们情感激愤,锋芒尖锐,诗作战斗性强,可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为代表。和上述诗人略有不同而在诗歌创新方面卓有建树的,是杜牧和李商隐。前者有意走“不今不古”之路,后者将骈文写作艺术用入七律创作,都获得成功。像杜牧的七绝清新、俊爽,李商隐的七律辞藻华美、包蕴丰富,诗作意美而味长,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唐代诗歌创作异常繁荣,是唐代文学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现象。造成唐诗繁荣的原因很多。

第一,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给诗人们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旧唐书·太宗纪》记载:太宗时期的唐王朝,“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焉”。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物质条件,使诗人们可以在辽阔的国土上漫游,借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激发诗情。唐代诗人走万里路者甚多,像李白几乎遍游中国大地,岑参几次到过安西,这和南北朝许多诗人囿于一隅大不相同。(www.xing528.com)

第二,唐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帝王提倡诗赋,重视诗歌创作,对诗的繁荣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唐代开科取士,科目甚多,最为人重的是进士科。而“进士举人,自国初以来,试诗赋、帖经、时务策五道。中间或暂改更,旋即仍旧”(《唐会要》)。又,唐代士子有行卷的风气,即在应省试以前,将自己写的诗、文送给当权者或有影响的人物,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学识、才力。这些行卷用的诗、文,往往会成为考官、权要人物对考生录取与否、录用与否的参考材料。既然行卷要用诗,省试要考诗,诗与功名利禄相通,广大知识分子自会潜心于诗歌创作。唐代皇帝不会写诗的极少,绝大多数都有诗传世。他们热心作诗,关心诗人集子的编订。如太宗写诗常令臣子唱和,武后多次组织诗会,中宗令群臣赋诗,选其善者为新翻御制曲,宣宗“每曲宴,与学士倡和。公卿出镇,多赋诗饯行”(《全唐诗》卷四)。又如代宗过问王维诗集事,宣宗写诗悼念诗人白居易,这些举动必然会对诗人们的创作起到激励作用。

第三,唐王朝政治比较开明,儒、释、道三教并存,人们信仰自由,思想活跃,这也有利于诗的创作。文禁太严、思想禁锢,是写不出好诗来的。洪迈就说:“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向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容斋续笔》卷二)比如杜甫在《丽人行》里直接揭露、抨击刚上任不久的在职副相杨国忠,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讽谕手法描写本朝先帝的宫闱秘事等等,这在后世都是不多见的。

第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唐诗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当时和唐有文化交流的国家或地区很多,有音乐传入中国的,东有高丽、百济,南有扶南、天竺、骠国、南诏,西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北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除乐曲外,它们的乐器(如觱篥、答腊鼓、羯鼓、胡琴等)、舞蹈(如胡旋舞、剑器舞等)以及散乐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戏)也传入内地。这些外来的文化艺术不但启发了诗人们的艺术匠心,激起写诗的灵感,有的还直接提供了诗的题材。岑参、李颀、杜甫、白居易、李益等人的音乐诗、舞蹈诗就是明证。

第五,唐代音乐、书法、绘画、雕塑等各种艺术的发展对唐诗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唐时音乐发达。隋设九部乐,唐设十部,除清乐为汉以来的旧曲外,余皆来自西域、天竺、高丽等地。唐朝出了许多有名的音乐家,曹保、曹善才、曹纲三代皆善琵琶;李龟年、李謩善于吹笛;米嘉荣能歌,玄宗李隆基洞晓音律,长于作曲,善击羯鼓,曾亲自教诲梨园弟子。唐代曾以诗(特别是绝句)作为歌词,音乐的发达自会促进诗的创作。唐代书法艺术成就很高,名家辈出。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以楷书著名于世。盛唐有草圣张旭,有善于行楷的李邕,继而又有狂草圣手怀素,还有以楷书著称的“颜(真卿)、柳(公权)”。唐代画师更多,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著录唐画家就有206人。初有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后有吴道玄(子)和李思训、李昭德父子以及王维等人。吴道玄擅长壁画,画菩萨、人物栩栩如生。王维擅长破墨山水,画中有诗。还有些画家直接将唐诗作为绘画题材。如李益的《征人早行篇》就曾“天下皆施绘画”(《唐才子传》)。唐代雕塑亦有特色。敦煌莫高窟现存佛窟480个,唐代凿出的就有213个;位于甘肃永靖的积石山炳灵寺石窟有窟龛124个,唐代凿出的有106个。还有山西的石窟寺、洛阳龙门石窟,都是唐人雕塑中的宝库,所塑佛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具有本民族的独特风格。上述各类艺术的发展,它们的艺术风格、表现技巧、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无疑会影响到诗的创作。许多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诗的大好题材。

第六,唐诗的繁荣还与这个时期诗的应用范围广、诗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有关,又与广大读者喜爱诗歌的风尚有关。唐代读书人自幼学写诗,长大后要用诗干谒权要人物以求得声名,又要以诗应试。平时和朋友要唱和,做了官,要作应制诗,成名后到驿亭要题诗,题名不题诗会受人讥笑。诗出现在人们的一切生活领域中,故有唐一代,文人无一不是诗人,只有诗才高低之分,不存在会不会写诗的问题。另外,唐代各阶层读者对诗的喜爱也使得唐诗创作长盛不衰。唐代除帝王、达官爱写诗、读诗外,大量的读者是在社会中下层,或者说在民间。每有佳篇出现,很快就传遍京城,甚至传播到边地。比如岑参的诗,即在少数民族地区广为流传。元稹说白居易诗流传很广,当时“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香山集序》)。宣宗也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有的妓女还以诵得《长恨歌》而自负。至于将诗播入乐章,到处传唱,那样的故事更多。有的读者热爱诗人的作品,竟跟踪数千里拜见其人,魏颢于李白就是如此。当时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不但在国内有众多的接受对象,在国外(如鸡林、新罗日本)也颇受欢迎。可以说,唐代读者对诗的喜爱已形成一种社会需要,这种需要显然有利于唐诗的蓬勃发展。

第七,诗歌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乃是造成唐诗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表现在几方面:一是我国古代诗歌自《诗经》到汉乐府、到建安诗歌已经形成了用诗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写实经验,屈原则把古代、浪漫诗歌创作推到了第一个高峰,这些都为后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诗歌形式不断丰富。从先秦至汉代,我国诗歌的形式,主要是四言诗和骚体诗。汉末以后,五言诗大量产生,七言诗也逐步形成。但它们多以乐府、歌行形式存在。到齐、梁时期,诗歌出现格律化趋向,初唐则有了定型化的近体诗。诗歌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唐诗风格的多样化。三是南北朝诗歌的发展直接为唐诗发展准备了条件。近体诗的形成就与南朝“永明体”有承接关系。另外,诗从建安以来,各种题材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建安诗人慷慨言志,写现实问题,正始诗人用曲折方式表示抗争,左思咏史以抒愤懑,郭璞借游仙以泄人情,陶渊明写田园生活,谢灵运、谢朓写山水,鲍照用古体诗写现实感受,甚至宫体诗、宫廷诗也可看做是对一种题材处理所作的尝试。前人在各类题材的诗歌创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给后来者以借鉴。另外,南北朝不同风格的民歌,也是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唐代诗人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变,故能使唐诗的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