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内涵之自然与人心共鸣

中国古典戏曲诗性研究:内涵之自然与人心共鸣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戏曲以曲为本位,“曲,乐之支也”,是音乐和曲词的统一。不知所以然而然,方是神品,方是绝技。这样的场景,或许只能出现在中国戏曲之中,也只贴切在中国戏曲之中。

6.2.2 内涵之自然:人心与自然的共鸣

这种自然之理念被表达在具体的作品中,就是力求实现一种人心与自然的共鸣,也许它未曾达到这一境界,但它所极力追求的,是使人的内在节奏顺应自然的韵律。我们可以看到,天上的星宿日月,地上的昆虫花草,涂抹一切的自然的色彩,穿越天地的风的性格等等都被联系在一起。以《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夏季为例:“一曰:夏季之月,日在柳,昏在心,旦奎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徵,律中林钟。”(39)这分明让我们感受到《诗经》的生活节奏:“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室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40)

中国戏曲以曲为本位,“曲,乐之支也”,(41)是音乐和曲词的统一。戏曲要素音乐的五声六调的调性观念从西周就已形成,但音乐体系融入的是宏大的社会体系和自然体系。曲调中的商调正是把握自然的特性并贯穿其中,所谓“孟秋之月,其音商”,(42)“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43)音乐的情绪与自然实际上形成了某种契合和对应:

仙吕调宜清新绵邈,南吕宫宜感叹伤宛,中吕宫宜高下闪赚,黄钟宫宜富贵缠绵,正宫宜惆怅雄壮,道宫宜飘逸清幽,大石宜风流蕴藉,小石宜旖旎妩媚,高平宜涤荡滉漾,般涉宜拾掇坑堑,歇指宜急并虚歇,商角宜悲伤婉转,双调宜健捷激枭,商调宜凄怆慕怨,角调宜典雅沉重,越调宜陶写冷笑。”(44)

王世贞不厌其烦的列举让我们看到了以音乐把握自然成为一种自觉的传统。(www.xing528.com)

至于戏曲中的曲词,更是把商调谱写得淋漓尽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45)从这篇成熟的散文,我们感受到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表现在戏曲中,正如前文已经引述的《西厢记》一样,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本对于自然的自觉描述,而且这种描述不是一种简单的点染,而成为情感表达的契机。正如王骥德对“神品”阐释所说的:

其妙处,政不在声调之中,而在字句之外,又须烟波渺漫,姿态横逸,揽之不得,挹之不尽。摹欢则令人神荡,写怨则令人断肠,不在快人,而在动人。此所谓“风神”,所谓“标韵”,所谓“动吾天机”。不知所以然而然,方是神品,方是绝技。(46)

可以说,音乐和曲词对于道的共同的追求,使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诗至于动天地,感鬼神,移风俗,何也?正谓播诸乐歌,有此效耳”。(47)音乐与曲词的这种谋合,因为有了非常合拍的目的性以及内在的道的支持,从而达到浑成的境界。因此在戏曲中,音乐与曲词、歌者与自然之景、自然与人之性情,全都被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凡歌之所:桃花扇,竹叶樽,柳枝词,桃叶怨,尧民鼓腹,壮士击节,牛童马仆,闾阎女子,天涯游客,洞里仙人,闺中佳人,江边商妇,场上少年……小楼狭阁,月馆风亭,雨窗雪屋,柳外花前”,(48) “丝、竹、肉三音,……三籁齐鸣,天人合一,……”(49)当乐声与文响奏起的那一刻,心一定随之砰然而动,风中落叶萧萧,远山寂寂……这样的场景,或许只能出现在中国戏曲之中,也只贴切在中国戏曲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