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情感基调及诗性研究

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情感基调及诗性研究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诗经·国风》和《离骚》承传下来的中国抒情诗中大量的忧伤、悲哀的成分,使得戏曲中充满了诗意的忧郁气质和感伤的情调。

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情感基调及诗性研究

4.1 情感基调

情感本位的戏曲价值观决定了戏曲必然追求“妙在即景生情”(1)、“能感人”(2)的审美效果,而中和含蓄的风格偏好又要求戏曲在情绪的表达上不那么直接,不那么强烈,不那么带有很大的冲击力。人类的情感体验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但什么样的情感类型才能符合上述既能达到深切感人的效果又富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呢?换言之,在中国戏曲中,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中什么样的情感受到特别的重视,赋予了特别的价值并且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呢?我们发现,戏曲在情感取向上依然不出传统诗歌的范围,在情感基调上和传统诗歌所吟唱的主题有着很大程度上的趋同性。所谓“昔人有言,诗变而词,词变而曲,曲之意,诗之遗也”,(3)所谓“《诗三百篇》,不删郑、卫,一变而为词,再变而为曲,体虽不同,情则一致”,(4)说的都是,诗词和戏曲虽然文体不同,但诗意诗情保持不变,也就是孟称舜所说的“盖词与诗、曲,体格虽异,而同本于作者之情”。(5)从《诗经·国风》和《离骚》承传下来的中国抒情诗中大量的忧伤、悲哀的成分,使得戏曲中充满了诗意的忧郁气质和感伤的情调。《诗经》中《邶风·柏舟》、《王风·黍离》、《郑风·蒹葭》、《小雅·采薇》中那种感喟、咏叹、哀伤,《离骚》中那种执著、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悲剧意识和情感模式在戏曲作品中得到了延伸,所谓“戏出乱世悲情”,由先秦以来积淀形成的各类伤别、乡愁闺怨、思念、怨弃及人生空幻、历史兴亡、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有志难展的巨大悲痛等几乎都在元明清戏曲作品中表现出来,从而成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主题,使得戏曲作品中总体上呈现出忧郁的情感基调。当然,喜怒哀乐都是戏曲适宜表现的题材,戏曲中也有令人兴奋、快乐的因素,大量深受民众欢迎的剧目,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谐趣,但是除了这样一些给一般观众提供一时快乐的剧目以外,更受重视的、更大量的、更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的,则是令人感到忧伤、悲哀的剧目和折子。或者说,戏曲中所侧重表现的,并不都是欢快的情绪体验,而更为剧作家所崇尚的,是它的对立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忧郁和悲伤的情绪。(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