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宋代文化巨擘朱熹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观书有感》(其一),以新颖通俗的比喻、妙丽生动的想像和清新朴实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观书”的感觉意境和智慧思维,充满深刻而丰厚的理趣,发人深思,启迪智慧: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千古流传的妙品佳作,题目“观书有感”自然是解读本诗的关键。“书”乃是思想智慧的结晶和已有文化的载体,“观书”是一个学习和接受已有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和研究已有文化的过程。而“有感”则是感觉联想、理性思考和认识升华的体现。如果说“一鉴开”、“清如许”都是诗人观书的形象感觉,那么“天光云影”、“源头活水”就是诗人思考分析和理性判断的形象表达。笔者以为,这首诗实际上涵纳着文化学习、文化研究和文化创新的深刻哲理。
一
文化学习、文化研究与文化创新实质上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一方面文化学习是文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化研究则为文化创新提供着经验的借鉴与理论的指导。那么,文化是什么?或者什么是文化?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儒家学说、二十四史、四库全书,或者华夏民族爱国团结、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是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者法老石板浮雕上精美绝伦的象形文字?是撒哈拉大沙漠的岩石壁画,或者古巴比伦国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楔形文字泥版书?是古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或者雅利安人的《梨俱吠陀》?是古希腊克利特岛上的线形文字,或者米诺斯王宫?是《格萨尔王》、《红楼梦》,或者《依利亚特》、《奥德赛》?……
迄今为止,世界上的文化研究著述数以千计,有关文化的定义已逾二百种,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丰富多彩。但是,目前尚没有一种定义为人们普遍接受、一致认同。这种状态,今后仍将继续,不会改变。这是因为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开放的概念,文化具有多样性、多面性和多元性,其内涵与外延是发展的、变化的、相对的,因而难以给出精确全面、科学严谨、尽善尽美、固定不变的定义,而只能作广义、狭义的区分,或相对、具体的界定。
从语源学的角度考察,“文化”概念的形成,在目前见到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周易》已有反映。其《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疏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1)。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文化”一词,但词素“文”与“化”及其文化概念的基本含义已大体具备,所谓“诗书礼乐”,皆属今之文化范畴。汉代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2)此处“文化”乃属动词,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与现在所说的“文化”概念意思相通而性质有别。晋朝束广微《补亡诗》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3)之句,这里的“文化”与“武功”对举,已经与当今的含义大致相同。在西方,“文化”一词,英语为“culture”,其词源于拉丁语“cultus”,意为种植、耕种。大约到了公元十六世纪,又包含了文化修养的意思,十九世纪,文化的含义才逐渐明确(4)。
笔者以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和思想智慧的结晶;文化是时代精华的体现和历史长河的缩影(5)。先进的文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立国治国的根本。文化不仅反映民族兴旺的程度和国家发达的水平,而且表现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强弱。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奔流不息的江河、涵纳深广的海洋,培养着个体、沟连着时代、丰富着自身。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新文化、反映新时代、推进新文明的过程。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总是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着特定时代和特定民族的新文化。由是,文化如日月,与时俱进,常见常新。
二
其实,不论对文化作什么样的界定,文化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多姿多彩。正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伯纳特·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所说,“文化是人类自身的历史经验创造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从社会上学得的能力和习惯。”(6)而文化研究不仅是文化形态的重要方面,而且也是促进和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文化研究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接受和传承着既有文化,探索、认识和总结着文化发生、发展和演进的规律,另一方面,文化研究又为新时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着宝贵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甚至为未来文化的发展启示方向,规划蓝图。与此同时,在文化研究的过程中,高素质的人才在成长,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文化研究成果在诞生。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为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提供着新的理论产品与精神财富。文化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接受、思考提高、传承文明、吸取精华、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促进文化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人才培养、文化积累和文化建设的过程。
文化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文化创新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思维既是决定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又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进行理论创新的关键。文化创新则是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表现,更是民族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集中反映。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和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创新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效应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促进和推动文化创新的诸多因素中,文化研究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方面。(www.xing528.com)
三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研究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文学研究上升到文化研究层面,已经是近一个时期以来文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同其他文化样式的研究一样,文学研究具有开放性、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文学自身层面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而尤其需要从更广泛更开阔的文化层面进行审视,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其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更有利于探索、接近和发现文学的发展规律。文学研究必须拓展视野,提高层次,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地深入展开,这已经是目前学界形成的共识。当然,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研究个体而言,这需要一个知识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扩展的过程。
有位思想深邃的政治家曾提出过“思考创造历史”(7)的命题,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与思考分不开的,人类的进步,是思考的结果,人类的文明,是思考的产物。这种观点本身就是思考的结晶。思考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可以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其规律推动和促进事物向积极方面发展;思考可以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毫无疑问,思考就是研究。思考是研究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的必由之路。个体的思考、具体的思考,汇聚成民族的思考和社会的思考,整体地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尽管个体思考、具体思考的意义或价值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任何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个体思考和具体思考汇聚的结果。毫无疑问,研究本身就是思考,研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传承精华和酝酿创新的过程。
【注释】
(2)刘向《说苑》,四库全书本。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出版。
(4)郭建宁《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第八章,高等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出版。
(5)参见拙著《黄庭坚与宋代文化·前言》,河南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二年出版。
(6)〔英〕爱德华·伯纳特·泰勒在《原始文化》,连树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
(7)云杉《心路迢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