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歌变成商品出售,是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通过销售的方式,直接的结果,就是更多的人可以阅读该作品。杨军、李正春二位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书店对于诗歌传播的功劳,文章写道:
书肆所卖之书既有经史,亦有诗卷。著名诗人的诗作被书肆雇人抄写成册出售,供后学或同好者研读已是常情,连一些诗名不高但符合科举口味的作品亦间有被复制出售者。李播以郎中典蕲州,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李曰:“顷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游江淮间二十余年矣。欲幸见惠。”播遂与之。李播诗绩平平,《全唐诗》只存诗一首,竟也被复制,足见书肆出售的诗卷的范围之大。书肆较普遍地出售当代诗人的诗卷,正是诗歌传播社会化的真正标志。到了晚唐五代,随着雕板印刷诗集的出现,书肆上经销的诗歌就更多了。[62]
对于书店传播诗歌作详细的论述的文章比较少见。并且,对于书店的肯定,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于商人的肯定,殊为难得。
笔者还拟在杨军、李正春二位先生论述的基础上作点补充论述。
1.抄写传播除“雇人抄写成册出售”之外,还有自抄自存型和雇抄自存型。
唐代诗人对于书的需求量很大,“宅中平岸水,身外满床书。”[63]“书卷满床席,蟏蛸悬复升。”[64]“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65]“四座共推操檄健,一家谁信买书贫”。[66]甚至有的人因为购买书籍而贫穷。但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通过书店销售的。有些是通过抄写得来的。我们看下面的材料:
清俸写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坠之鬻之为不孝。[67]
这则材料说明,士人有藏书的爱好,并且,不许后代把书卖了,或者搞丢了。同时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在书店买的,相当一部分是请人手抄的,此所谓“雇抄自存型”。
也有的诗歌不是请人抄写,而是本人抄写:“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68]有的本人不抄写,而由家人抄写。孟郊因为没有儿子为他抄写,感到非常遗憾:“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69]白居易有诗写道:“相忆采君诗作障,自书自勘不辞劳。障成定被人争写,从此南中纸价高。”[70]此诗前两句乃是所谓“自抄自存型”;后两句涉及到诗歌被其他人抄写而传播,才会形成“南中纸贵”。
2.传播上规模,还需靠书店。
书店传播图书,可以从诗歌、正史、当时的小说等方面的材料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元稹《酬乐天余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一诗,诗下也有自注,云:“乐天先有《秦中吟》及《百节判》,皆为书肆市贾题其卷云:白才子文章。”这则注释至少可以说明这样几个问题:当时书店中就有白居易的诗歌篇章销售;诗歌的销售方式是个人的诗歌归类结集;书商在书卷上有题有标志,以利销售。刘禹锡曾经夸张地说白居易:“君来不用飞书报,万户先从纸贵知。”[71]从一个侧面说明白居易的诗歌销售状况非常良好。(www.xing528.com)
书店不但销售普通的图书,还有珍稀版本。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诗歌序言写道:“贞元十四年,友人崔仁亮于东都买得《研神记》一卷。有昭容列名书疑缝处,因用感叹而作是歌。”诗云:
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歌阑舞罢闲无事,纵恣优游弄文字。玉楼宝架中天居,缄奇秘异万卷余。水精编帙绿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风吹花露清旭时,绮窗高挂红绡帷。香囊盛烟绣结络,翠羽拂案青琉璃。吟披啸卷终无已,皎皎渊机破研理。词萦彩翰紫鸾回,思耿寥天碧云起。碧云起,心悠哉,境深转苦坐自摧。金梯珠履声一断,瑶阶日夜生青苔。青苔秘空关,曾比群玉山。神仙杳何许,遗逸满人间。君不见洛阳南市卖书肆,有人买得研神记。纸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题处犹分明,令人惆怅难为情。[72]
从诗歌可以看出,此书非同寻常,弥足珍贵。有昭容题字;有特殊的防蠹措施:“纸上香多蠹不成”;有与众不同的书籍形态:“水精编帙绿钿轴,云母捣纸黄金书。”
玄宗朝中书舍人吕向,“向之生,父岌客远方不还,少丧母。”其知识根底就来自于书店:“每卖药,即市阅书,遂通古今。”[73]这则材料说明:当时的书店是开架阅读的,即使是没有钱买,书店的老板并不会把读者赶走。每一个读者可以从开架书店中受益。
著名的爱情小说《李娃传》的女主人公李娃,既与举子荥阳公子重归于好,劝生重整旧业,“娃命车出游,生骑而从。至旗亭南偏门鬻坟典之肆,令生拣而市之,计费百金,尽载以归。因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俾夜作昼,孜孜矻矻。娃常偶坐,宵分乃寐。伺其疲倦,即谕之缀诗赋。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74]这条材料充分说明,当时的书店,收集的图书比较齐全,以至荥阳公子两年之内,“海内文籍,莫不该览”,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当时社会的书籍积累的总量其实不大。
3.唐代不只有书店,还有专业的图书市场。
西汉末年已有书肆出现,扬雄《法言·吾子篇》记载自己“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并在太学近旁形成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贸易集市。据《三辅黄图》记载:“王莽作宰衡时,建弟子舍万区,为博士舍三十区,东为常满仓,仓之北为槐市,到槐树数百引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乐器,相予买卖,雍容揖让,侃侃訚訚,或议论槐下。”这里描述了早在西汉年间,太学近旁的综合贸易集市里,书籍的买卖就非常频繁。每逢初一、十五,读书人云集在一起,进行思想交流、买卖“经传书记”等物品。集市因槐树成林、无墙屋而得名“槐市”。唐诗中关于槐市的描写让我们知道,这样的专业市场在唐代也是存在的: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75]
蓬山高价传新韵,槐市芳年挹盛名。[76]
《全唐诗》中有六次提到“槐市”。上面引文,第一首是从宏观的视野中进行描绘,第二首是从微观的角度,通过对个人声誉的褒扬进行描绘,都是对图书专业市场的反映。从专业市场的存在,可以推知诗歌出版的速度和规模,也说明商人传播诗歌队伍的规模。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把诗歌制成图书的方式传播,有三种方式:一是手抄,手抄又分为自抄自存型、雇抄自存型、雇抄销售型;二是书店单店销售;三是专业图书市场成行成市的销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