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人和诗人的相互理解

商人和诗人的相互理解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文提到,诗人和商人是一对矛盾体。有的诗作中,商人成为诗人与友人共同的情感投射物。2.诗人和商人在旅途中相互感受、交流、互动。诗人不只是经常见到商人,而且还和商人有一个共同点:需要经常奔波。[99]诗人与商人同在一条船上,在这个短暂的路途中,安全的到达是共同的目标,诗人与商人共同忧虑,完全在情理之中。

商人和诗人的相互理解

一、诗人和商人在一定程度上互相了解

1.商人作为风景环境的组成部分不断地出现在诗歌当中。

上文提到,诗人和商人是一对矛盾体。其实,有矛盾就意味着有变化,矛盾斗争其实说明双方在进行博弈,博弈的过程就是变化的过程。变化是逐步的、多元的。这里主要以诗人自身作品作为第一手材料,呈现诗人态度的各种情态及变化演进。

有的诗作中,商人成为风景与环境的组成部分:“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77]此诗题为《野老》,且视角为“柴门不正”之处。诗歌写水上商人,呈现在普通农家一个视角偏斜的门口。“行者多商贾,居者悉黎氓。”[78]这首诗则写陆上商人,呈现在非常荒僻之处。“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79]诗歌写估客的羌笛声,回荡在山城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的氛围中。

有的诗作中,商人不仅成为风景与环境的组成部分,还成为诗人与亲友感情联络的桥梁。“怪石不易跻,急湍那可泝。渔商闻远岸,烟火明古渡。”[80]这是权德舆写给妻子的诗歌,告诉妻子自己的所见,所感。一般而言,妇女较少出远门,丈夫的诗歌就是他们的眼睛。诗人用渔商“闻”远岸,说明这些渔商动静比较大,大约夹杂着吆喝的声音。“苍苍水雾起,落落疏星没。所遇尽渔商,与言多楚越。其如念极浦,又以思明哲。”[81]储光羲则在给潘少府的诗歌中遗憾地表示,自己遇到的全部是渔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多是楚越方言,大约诗人听不懂。“农夫背上题军号,贾客船头插战旗。”[82]此诗杜荀鹤赠给张明府的,贾客的船上不装商品,而插战旗,当时的时局,亦可知矣。诗歌将看到的商人或者商业景象赠送给朋友者甚多,撮此三例以概言之。

有的诗作中,商人成为诗人与友人共同的情感投射物。诗人本人不远行而是送朋友远行,诗人发现:朋友又是与商人同行:“巴江秋欲尽,远别更凄然。月照高唐峡,人随贾客船。”[83]“夷陵已远半成烧,汉上游倡始濯衣。船门相对多商估,葛服龙钟篷下语。”[84]“同林息商客,隔栈见罛师。”[85]“花发登山庙,天晴阅水军。渔商三楚接,郡邑九江分。”[86]“理邑想无事,鸣琴不下堂。井田通楚越,津市半渔商。”[87]

以上举例意在说明商人客观上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这种对象因为诗歌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能。

2.诗人和商人在旅途中相互感受、交流、互动。

诗人不只是经常见到商人,而且还和商人有一个共同点:需要经常奔波。唐代的官员,相当多的是诗人,他们的奔波,还可能是需要到另外一个地方赴任;或者仕途寥落,需要到某个幕府去谋生;或者干脆去散心和游历。更有不少诗人的奔波是因为需要赶考科举制度相对于此前的门阀制度,当然是历史巨大的进步。唐太宗到新榜进士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88]在唐太宗欢乐的背后,是无数士人的背井离乡,皓首穷经:“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漫漫的往返途中,商人成为经常的伙伴。“久客幸脱免,暮年惭激昂。萧条向水陆,汩没随鱼商。”[89]

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和商人相互能够感受对方:“灊人思尔法,楚信有回船。估客亲宵语,闲鸥偶昼禅。”[90]商人晚上到底说些什么?也许诗人听明白了,也许没有。商人的宵语与闲鸥的昼禅两组意象联系在一起,别有意趣。“城闲烟草遍,浦迥雪林分。谁伴楼中宿,吟诗估客闻。”[91]如果说,上面的诗歌写的是商人说话被诗人听到,这里,就是诗人说话被商人听了:在寂静的夜晚,诗人诗思卷着寒烟枯草,水面闪着白光,河流交汇像雪地树林伸向远方。这样静谧的环境中谁和我在一起?我吟颂的诗歌只有估客能够听到。更深的意思是:商人实际上很难明白诗歌的意趣,诗人因此感到更加孤独。这才与前面诗歌描写的荒凉意境相吻合。“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92]前面两首诗歌,一首商人夜话诗人听,一写诗人吟诵商人闻,这里则是别开生面的使用另外一个意象:商人久在江湖,对于天气非常敏感。商人大白天在睡觉,肯定是风平浪静。商人和诗人的交互感受,有非常细致之处。

有的时候,同行的人当中一个行动,能够引起所有人的共同情感体验:“庐山道士夜携琴,映月相逢辨语音。引坐霜中弹一弄,满船商客有归心。”[93]月光如霜的夜晚,风波荡漾的船上,庐山道士的琴声,拨动了所有人的心弦。尽管需要为了利益而不断的奔波,商人同样有七情六欲,听到琴声,归心顿生。诗人旅途中遇到不了解的地形地貌,商人还会出来指点一二:“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94]商业利润与商品贩运的路途远近密切相关,与商品的上市时间密切相关,商人不但要知道行程的时间长短,还要知道路途远近,路过的地方的具体名称和需要的时间,所以,商人熟悉沿途一些山水,也属正常。当然,诗人也为商人的不解风情而遗憾:“何处无今夕,岂期在海头。贾客不爱月,婵娟闲沧洲。”[95]在海天的尽头,看洪波涌起,看明月当空,是何等的令人遐思啊!遗憾的是,商人对于月亮没有兴趣,对于这样的景物没有兴趣。商人的欣赏水平之去诗人远矣。

顺风顺水的日子,诗人们甚至会想到,这真是出外经商的好天气啊:“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月夜歌谣有渔父,风天气色属商人。”[96]千秋钓艇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97]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商人的友好、甚至羡慕。或者,天清风顺的日子诗人与商人同行,诗歌透露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今日好南风,商旅相催发。沙头墙竿上,始见春江阔。”[98]每当读到此等诗句,我甚至对于所谓士农工商等级之说深表怀疑。其实,等级之说也是在人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当诗人还原为自然的本我,外在社会因素也就消褪去了。遇到天气不好,诗人和商人一起忧心忡忡:“年少髭须雪欲侵,别家三日几般心。朝随贾客忧风色,夜逐渔翁宿苇林。”[99]诗人与商人同在一条船上,在这个短暂的路途中,安全的到达是共同的目标,诗人与商人共同忧虑,完全在情理之中。天气实在不好,起风了,诗人就劝告商人不要起航了:“秋江欲起白头波,贾客瞻风无渡河。千船火绝寒宵半,独听钟声觉寺多。”[100]“无渡河”,即不要渡河,含有明显劝诫之意。但是,不按时出发,无论是经营季节性商品,或者是贩运牲口,都会形成损失,甚至产生延迟交货的合同赔偿,总之,时间对于商人而言非常重要,诗人正是理解时间对于商人的重要性,对于这种不良天气深为商人感慨:“山水路悠悠,逢滩即留。西江风未便,何日到荆州。”[101]

商人的艰难,商人的损失,也被诗人看在眼里,并且引起诗人的同情:“蜀麻久不来,吴盐拥荆门。西南失大将,商旅自星奔。”[102]政治军事上的变动都会改变原来的商业格局,自然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商旅自星奔”,良有以也。“滟滪既没孤根深,西来水多愁太阴。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舟人渔子歌回首,估客胡商泪满襟。”[103]“浸淫沙市儿童乱,汩没汀洲雁鹜哀。自叹生涯看转烛,更悲商旅哭沈财。”[104]一写估客胡商在面临灾难时的悲哀和恐惧;一写看到商旅悲哀时候自身的同情。诗人描写并且传导商人不幸事实本身,就是认同和同情这种悲伤的情感体验。

不但有唐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商人的同情,还有唐诗体现了商人对诗人的劝慰,而且,这种劝慰令诗人非常感动:

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衣如飞鹑马如狗,临岐击剑生铜吼。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壶中唤天云不开,白昼万里闲凄迷。主人劝我养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105]

诗人不得意的时候,解下秋衣换酒。所谓“酒不解真愁”,诗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诗歌中的“主人”,实际上就是卖酒的老板,劝慰诗人:身体重要啊,不要为外在的世俗的东西追逐得不知方向。也有的诗歌中,商人与诗人互动:

乡路风雪深,生事忧患迫。天长波澜广,高举无六翮。独立寒夜移,幽境思弥积。霜月照胆净,银河入檐白。沽酒聊自劳,开樽坐檐隙。主人奏丝桐,能使高兴剧。清机暂无累,献酢更络绎。[106](www.xing528.com)

在寒冷的冬天,在寂静的乡村,冷风劲吹,白雪如积。夜晚,霜月如洗,银河如练。诗人在乡村旅舍的屋檐下,饮酒自娱。旅店的老板奏起音乐,使诗人更感怡神畅兴,彻底放松。

3.唐诗中的诗人将自己和商人对比。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中的士商本不具备可比性。而不少诗人有意无意进行这种对比,说明士商关系开始有了比较实质性的变化。唐诗中诗人与商人的比较,基本上分为四种情况。

其一为“不如”。表达自己不如商人的感慨,多是诗人愤激的语言。这里的对比角度,关键是“地位”,经济地位或者政治地位。权德舆《醉后戏赠苏九翛》写道:

白首书窗成巨儒,不知簪组遍屠沽。劝君莫问长安路,且读鲁山于羁于。[107]

诗歌写朋友苏常皓首穷经,成为学富五车的人,意欲“货与帝王家”,但是,长安簪组之族均为屠沽兴贩之辈。诗人是夸张一种社会现实,在夸张中有对比,凸显商人的政治地位要比士人好。诗人在作品中士人比商人,且认为士不如商,带有明显的愤激语气,类似的诗歌还有:

拂榻从容今有地,酬恩寂寞久无人。安知不及屠沽者,曾对青萍泪满巾。[108]

且莫奏短歌,听余苦辛词。如今刀笔士,不及屠沽儿。[109]

这首诗歌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不如商人的愤激之情,这里的“不如”,均是从“地位”的角度而言之。

其二是“恰如”。诗人认为自己与商人在某一点位上是一样的,这一点位就是“奔波”,同样含有愤激的成分,同时含有自嘲的意味。张籍有诗写道:

促促念道路,四支不常宁。行车未及家,天外非尽程。骨肉待我欢,乡里望我荣。岂知东与西,憔悴竟无成。人言苦夜长,穷者不念明。惧离其寝寐,百忧伤性灵。世道多险薄,相劝毕中诚。远游无知音,不知商贾行。达人有常志,愚夫劳所营。旧山行去远,言归乐此生。[110]

诗人仕途未能如愿,失意归家。路上情绪不好,内心压力很大。“远游无知音,不知商贾行。”这个时候,诗人感觉到自己像是商贾一样,对于远方的市场不够了解,也没有知音,非常的迷惑和惶恐。对比的角度其实是从对于陌生地方的感知角度进行对比的。孙郃有句写道:“仕宦类商贾,终日常东西。”[111]姚合亦有类似诗作:“野田不生草,四向生路歧。士人甚商贾,终日须东西。”[112]诗人此类表达,乃是刻意描写仕宦奔波的辛劳,主要不在将自己与商人进行比较。但是,这些诗作却流露诗人在潜意识中对于商人奔波的理解。

其三是“不管”。这里,诗人与商人的对比,核心就是“不比”,不与任何人对比,放浪形骸,并不把外在的等级制度放在心上。李颀《赠别高三十五》写道:“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屠酤亦与群,不问君是谁。饮酒或垂钓,狂歌兼咏诗。”[113]高三十五,即高适。诗人形容友人高适与商人的同群,是一种狂浪,是一种自信与达观,类似苏轼所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同时也是诗人一种隐逸和避世的方式,并非真的与商人混同,例如:“屠沽未遇时,岂异兹川老。”[114]

其四又是“不如”。此不如乃诗人自愧之词,关键词是“辛苦”,与前面的愤激之词恰恰相反。封建时代商人不但低贱,而且商旅辛苦。商人之辛苦,汉代民歌即有表现。民歌《孤儿行》写道:“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头多虮虱,面目多尘。”[115]在汉代,“兄嫂令我行贾”,意谓兄嫂安排我这个孤儿干“行贾”这样最辛苦的活。前文论述唐诗中商人的分类时,已经谈到作为行商的辛苦,王建《调笑令四首》其三;刘驾的《贾客词》、《反贾客乐》;苏拯《贾客》;黄滔《贾客》等大量作品,都体现了这一主题。白居易亦有诗体现行商的辛苦,“雪霜行塞北,风水宿江南。藏镪百千万,沉舟十二三”[116],不但辛苦,而且充满风险。白居易的另外一首诗歌,将本人直接和商人进行对比:

穷阴苍苍雪雰雰,雪深没胫泥埋轮。东家典钱归碍夜,南家贳米出凌晨。我独何者无此弊,裑帐重衾暖若春。怕寒放懒不肯动,日高眠足方频伸。瓶中有酒炉有炭,瓮中有饭庖有薪。奴温婢饱身晏起,致兹快活良有因。[117]

诗歌体现了商人的劳累,并且将这种劳累和诗人本人的优裕生活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更加体现商人的艰辛、诗人生活的和美,从而引发诗人内心的愧疚之情。士农工商,商人本不与士人同类,诗人的平等对比心态,也就是他高出其他诗人的地方。在《琵琶行》一诗中,诗人把自己放在与琵琶女平等的一个位置上,这种行为同样令人肃然起敬。毛泽东对此评价很高。他在《注释唐诗三百首》中《琵琶行》一诗的开头写下批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