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负担沉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国家的正常税收以外,还要支付摊逃的费用。上文讨论了农民逃亡的原因。从统治者的角度,还有对于农民逃亡的处理政策。唐朝的统治者采取了非常不公平的“摊逃”政策,十家农户有五家逃亡,另外的五家就要平均分摊逃亡农民的税收,等于税收负担翻番!
天宝八载正月敕……盖为牧宰等,授任亲民,职在安辑。稍有逃逸,耻言减耗,籍账之间,虚存户口,调赋之际,旁及亲邻。此弊因循。其事自久。[92]
从唐玄宗时关于逃户的敕文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旦有逃户,其“近亲”与“邻保”就要遭殃。
这样的政策到了中唐以后,变本加厉。元稹有诗道:“税户逋逃例摊配,官司折纳仍贪冒。”[93]相关的历史文献的记载更加详尽:
臣(李渤自称)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阏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94]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苟非艰窘,岂至逃亡。将欲招绥,必在资产。诸道频遭灾沴,州县不为申奏,百姓输纳不办,多有逃亡。长吏惧在官之时,破失人户;或恐务免正税,减克料钱。只于见在户中,分外摊配。亦有破除逃户桑地,以充税钱。逃户产业已无,归还不得。见在户每年加配,流亡转多。[95](www.xing528.com)
上面两条史料,第一条是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李渤奉使泽潞,上疏陈述途次所见;第二条是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正月,皇帝下制。连最高统治者自己都已经认识到摊逃带给农民的巨大负担。这说明农民在正常税负之外的负担非常沉重。
农民负担沉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租太重,租比税重。《资治通鉴》卷234引陆贽的奏议云:“今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夫土地王者之所有,耕稼农夫之所为,而兼并之徒,居然受利。”因为土地的买卖,造成大量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他们成了数量庞大的佃农。两税、摊逃本身就是非常沉重的负担了,加上沉重的交租压力,农民的劳苦和困顿是不言而喻的。
再者,就是无良官吏的盘剥: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96]
在分析中唐诗歌,解释诗歌中描写农民负担重的时候,了解“摊逃”、理解“租重于税”的现实,庶几能认识真实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